APP下载

湖南影戏剧本研究现状述评

2014-04-08李跃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影戏桥本剧目

李跃忠,左 娟

(1.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省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湖南影戏历史悠久,据目前所见的材料推断,至晚在明代中后期就已出现了。影戏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其表演使用的剧本就其创编与传承方式而言,应属民间文学的范畴。由于影戏一直是在民间传承与传播,因此在明代中后期以来的近四百年时间里,封建文人对其关注极少,故相关历史史料极为匮乏。直至1930年代,才有文人对其稍加注意,但相关文字仍很有限,真正对湖南影戏进行深入研究,是1990年代末期以来的事了。[1]

剧本是湖南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人演出的底本,但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民国时期的文人还是新中国以后的学者,人们对其研究都非常欠缺,本文即拟对20世纪以来的湖南影戏剧本研究作一简要述评。

一、20世纪的湖南影戏剧本研究

整个20世纪前期,文人、学者对湖南影戏剧本都缺乏关注,如卓之《湖南戏剧概观》[2]、陈赓雅《岳阳楼与灯影戏》[3]等文就都没有提及湖南影戏演出的剧目和剧本。即使有所关注,也往往是三言两语,如《谈木脑壳戏与影子戏》一文的作者在介绍长沙影戏喜欢在中元节时到湘潭演出时,便提到了那时影戏演出剧目的特点:“从前只唱《二度梅》、《葵花井》诸整本小品戏,绝不演唱人戏班所演之散戏,近年均改变矣。”[4]又1937年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一社会调查组赞誉该县师古乡的影戏“感化人心的力量颇大”,其理由便是影戏“所演之剧多为关于忠臣、孝子、烈女、贤妇的故事”[5]。这其实论及了影戏剧目题材内容特点。又1948年修《醴陵县志》介绍影戏说“所演剧目,如湘剧然”[6],这实则告诉了人们影戏剧目和湘剧剧目之间的密切关系。

综上所论,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湖南影戏剧目(剧本)的关注,仅限于简单的史料载录,而且多数不是有意而为之。

1950—1970年,湖南影戏研究处于停滞阶段,相关史料收集、记录也极为罕见。进入1980年代以后,各地影戏作为地方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被载入史志或地方戏曲志、曲艺志中。其中不少词条的撰修者概述了影戏剧目的题材内容特点、故事题材来源,并著录了部分影戏剧目。如1995年修《株洲县志》载:“皮影戏传统剧目达100余个,多系从古典小说、话本中摘取片段故事改编而成,如《粉妆楼》、《天宝图》……亦有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戏,如《两个党员》、《矿山探亲》、《老汉上工地》等。”[7]像这样的方志,有近三十种,而提及了剧目题材特点、题材来源,著录了影戏剧目的有十几种。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文化工作者撰写了一些以撰者见闻为主,或介绍艺人,或介绍当地影戏发展历史的文章。他们在介绍当地影戏的历史或艺术特征时,也会简单提及影戏的剧目与剧本,如张文祥《长沙皮影的起源及其发展》一文就是这样。在文中,他肯定长沙影戏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小型节目,即“杂戏”剧目:“长沙皮影戏确有它的特色。一般认为它的特色并不在于几部正本节目上,技巧精彩的是一些小节目如《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讨学钱》等。”[注]张文祥《长沙皮影的起源及其发展》,《长沙市西区文史资料》(第7辑),1990年,第43-54页。此论和一般的看法不同,因一般人都以为影戏的精彩处是其正本戏的演出。又唐特凡关于常宁影戏剧目、剧本的特点介绍,则较为深入地触及了湖南影戏剧本的形态特征。他说影戏所演节目,多根据《薛家将》、《岳飞传》、《封神榜》等历史传奇故事书籍改编,“艺人只要掌握书中人名、地名、时间及主要故事情节即可开台。唱词与道白可临时编配,自由发挥”[注]唐特凡《常宁皮影戏史话》,《常宁文史资料》(第2辑),1989年,第150-152页。。这一段简短的文字至少揭示了常宁县影戏剧本三个方面的信息:(1)题材来源;(2)艺人使用的剧本是“桥本”(或口述本),其特征是文本中只有人名、地名、时间及主要故事情节。(3)艺人演出时使用剧本的情形,即文本中的唱词与道白是艺人临时编排的,呈现出民间文学的口传性、即兴性等特征。而梁贤之对衡阳影戏剧本的介绍就更深入了,涉及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1960年代初期,衡阳影戏剧本经历了“朝本”到定本的转变;(2)剧目题材来源,即“艺人根据演义书或民间流传的故事即兴演唱”;(3)唱词、道白的句式特点,即“无严格规定,唱词大都是7字句、10字句,注意押韵;道白随便,但注意通俗、风趣和地方俗语、噱头”;(4)朝本的文本形态,“把故事梗概写在本子上,注明何时唱,何时白”;(5)题材特点,旧时多为“唐代戏和宋代戏”,即以历史故事和英雄传奇为主。[注]梁贤之《衡阳皮影戏》,《衡阳文史》(第14辑),1996年,第189-192页。

应当说,这些介绍虽简单,但却为了解当地影戏的剧本特征及其变化、题材来源及特点提供了宝贵资料。

总的来说,上述关于湖南影戏剧本、剧目的记载、研究都还不是有意而为之,显得非常随意、凌乱。真正有意识的对影戏剧本予以高度关注,并探讨其文本特征、创编特点与规律的是1999年前衡东县文化馆的一批工作人员。期间,他们拟出版《衡山地方影子戏》一书,以全面、系统地介绍衡山影戏,而重点恰是整理、研究剧本,在样稿(油印本)中,罗列了许多名目,也搜集了不少“铁词”。该书在1999年时有了带有大纲性质的油印简本,以后又不断修改、润饰,直至2006年才正式出版。故关于该书的内容及其学术贡献,我们将放在后面介绍。

二、21世纪的湖南影戏剧本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湖南影戏剧本研究得到快速发展,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成果丰硕、内容深入

这一时期湖南影戏剧本研究的成果较之20世纪来说,要丰硕很多倍,研究的内容也更为深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剧本和唱词的整理。湖南影戏剧本极为丰富,虽然迄今尚无人对其进行过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但地域性的影戏剧本整理还是取得了不少成就。如向国政《衡山地方影子戏》(以下称“向书”)整理桥本戏100种、铁本戏14种、铁词百余段[8],吴升平《湘潭特色纸影戏》(以下称“吴书”)整理铁本戏30种、铁词百余段[注]吴升平《湘潭特色纸影戏》,内部资料,2007年。,陈钟厚《浏阳皮影》(以下称“陈书”)整理桥本戏百余种,铁本戏1种[注]陈钟厚主编《浏阳皮影》,内部资料,2007年。,余剑鸣《平江影戏》(以下称“余书”)整理桥本121种,单本戏、“找戏”36种,“通词”近百段,新编剧本5种[注]余剑鸣主编《平江影戏》,内部资料,2011年。,拙著《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一书辑校湖南各地影戏例戏剧本22种[9]。

(2)湖南影戏剧本的文本特点研究。就笔者在二十余个县市的调查来看,湖南影戏艺人演出时主要使用“桥本”,鲜有照着本子演出(即使用铁本的)的情形。因此,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是湖南影戏的桥本。其中“向书”、“吴书”关于衡山、湘潭桥本戏特点、历史的介绍最为深入。如向先生说,1950年代前,艺人多是农民,受教育的机会极少,因此那时艺人使用的“搭桥戏”是“腹本”,即艺人通过口耳相传,只将戏的“桥”和“路”识记于脑海中,而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桥本戏是在1950年代才兴起。我们以为,这一论断是符合湖南影戏剧本发展的历史实情。此外,向先生还介绍了“桥本”的特点:“文字‘脚本’是提纲式的。只记载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名以及主要情节。”“吴书”在“水本与铁本”专章中简介了“铁本戏”和“水本戏”的特点,并指出了二者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卜亚丽结合田野调查研究了湖南影戏的桥本戏。作者分“搭桥戏”、“桥路戏”、“铁本”三类对湖南影戏的剧本形态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这三种剧本形态的出现时间做了推论,指出:“从搭桥本—桥路本—铁本,似乎是当地影戏剧本发展的线索。但是并不表明当地的铁本就是从先前的搭桥本,随后必然经过桥路本,逐步发展来的。铁本还可以直接从大戏引进,也可以由专人创作;桥路本可以直接改编小说而来,不用先存在一个搭桥本的阶段;而搭桥本在现实中还实际的存在着,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因此,这个发展线索,在实际存在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律。”[10]

近年来,笔者亦较多地关注了湖南影戏的剧本。首先是重点关注了湖南影戏“桥本戏”的文本形态,指出影戏艺人使用的“桥本”:“篇幅都不长,其结撰方式和内容都无特殊规制。就其结撰方式而言,或是根据故事情节将其分成若干场或故事段落整理,或是将整个戏分成若干本按本整理,或是不分场不分本只叙述故事,或是以数字序号标示其故事单元。至于内容,一般都有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朝代,以及事件发展的主要过程,而没有唱词、宾白、舞台提示等。这种演出文本,极有可能是影戏形成之初影戏剧本形态的遗留。”[11]其次是对湖南影戏桥本的编演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因此对传统观念中的剧本认识发出了质疑,指出:“这种文本编演的分两步走,先将素材等创编成桥本,再根据桥本的演出规律将其演绎成一部完整的戏。桥本的创编与演出具有明显的程式性特征,有许多异文。桥本与传统观念的戏剧剧本有着很大差异,昭示了传统的剧本观念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完善的。”[12]

目前对湖南影戏剧本文本形态研究,最为系统的当是笔者在近作《湖南影戏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中的探讨。书中笔者以2.5万余字的篇幅,分“固定本与活态本”、“抄本、刻本与口传心授本”、“铁本、水本”、“连本戏、折子戏与单本戏”、“科仪文本”五个专节详细描述了湖南影戏各类文本的形态特征[13]。

(3)桥本戏演出程式研究。“向书”介绍了衡山影戏的“报台”、“起引”、“团圆”、“收台”等演出程式,其中一些便属桥本戏的;尤为珍贵的是他根据艺人口述归纳了一些“桥路”规律,并用实例将一些“桥路”演绎成了一段段的戏。如关于“起引”、“道白”,他说:“起引,是出场人物的第一程式。首次出场的人物,按不同身份的穿戴必须起引。它的规律是两句为引。……道白,是出场人物的第二程式,凡出场的人物,有起引就必须有道白。它的规律是四句为白。”又介绍衡山桥本戏的演唱规律:“演唱是千篇一律,不论哪个朝代的戏,是文戏还是武戏,总是‘报台’开头,‘团圆’结尾。”并总结了不少桥路:“养儿必读书,读书必赶考,赶考必得中,得中必做官;奸臣专权,陷害忠良;……立寨为王,兴兵造反,男败投降,女败许婚。”“吴书”简介了湘潭桥本戏的“引”和“白”,及演出中艺人的配合问题。关于“引”和“白”,他说“在影戏中每一个人物出场首先就要说引,称之为‘打引’,然后转身上座念四句似诗非诗一样的‘白’,影戏艺人称之为‘坐白’。引与白在影戏中是最重要部分。引与白能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而其关于影戏艺人在演“桥本”时的相互配合,事实上涉及了桥本戏编演时的集体创作特点。这是影戏剧本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

(4)唱词句式研究。关于湖南影戏剧本唱词句式研究的相关成果并不多,且多是地域性的。李礼对望城影戏桥本戏演出中艺人用的“赋子”和唱词的句式特点做了介绍。他说:“艺人在演唱搭桥本时常借用铁本里许多固定的唱词和道白,即‘赋子’。赋子有‘上场引’、‘坐场白’、‘路皮’三种形式。”对望城影戏的唱词,作者主要就句式作了简单分析,指出“望城皮影戏的唱词多为传统的五字、七字和十字句,为上下句对称性结构,很少出现加字或减字的情况”。“余书”则从文学性、趣味性及教育作用简要论述了平江影戏剧本的文学,指出其具有“台词朴实无华,乡谈俚语皆可入戏,充满乡土气息,贴近生活,唱词浅近通俗,叙事直来直去,明白清楚。”“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乐观情绪,不管剧情如何,每个戏都要安排一段令人捧腹的片段。”“很多‘耍戏’取材于乡土趣闻、民间笑话,甚至是演出当地某人轶事,有些是日常生活中引人发笑的琐事。”等特点。

(5)剧目著录。各种相关研究文献中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及所介绍地区影戏剧目的数量,其中有些详细著录了当地的剧目。如“向书”著录桥本戏322种,“吴书”著录桥本戏95种,“陈书”著录浏阳影戏“整本戏”目录215个,连本戏10种,杂戏(花鼓戏)24种,龙开义著录800多种[14],“余书”著录340多种,魏力群著录近200种[15]。

2.研究视角、方法的多元化

21世纪的湖南影戏剧本研究,既有传统的剧本文献整理,剧目名称著录,剧本的文学性以及唱词的句式分析等方法与内容,也有一些新的视角与方法,如笔者注意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待、评价湖南影戏剧本。这些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引入,无疑会拓展湖南影戏剧本研究的空间,会使人们正确地认识、评价影戏剧本的功能与价值。

3.研究队伍扩大

20世纪研究湖南影戏剧本的几乎都是湖南境内的文化工作者或学者,相关研究性成果、介绍性文字也主要在湖南境内的期刊、文献上发布。进入21世纪后,研究队伍迅速扩大。其中有在政府文化部门的工作者向国政(衡东县文化馆)、余剑鸣(平江县文化馆)、陈钟厚(浏阳市文化馆)等;也有在湖南境内的大学老师、学生郑劭荣、龙开义等;此外,民间影戏艺人吴升平(湘潭县农民)亦整理了不少剧本材料。省外的学者有卜亚丽、魏力群等。这支队伍中,有文学博士卜亚丽,民俗学博士李跃忠、龙开义,也有音乐学硕士李礼,美术学教授魏力群,当然还有一些长期摸打滚爬在文艺第一线的、学历并不是很高的,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艺人,如吴升平。这些人知识结构、背景不同,关注点亦有差异,而这恰好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湖南影戏剧本做出不同的认识。正因为研究队伍的扩大,才使湖南影戏研究在新世纪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上述成绩。

三、湖南影戏剧本研究的不足及构想

综上所述,可见学术界对湖南影戏剧本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宝贵成果,但总体而言尚比较零散,而且也缺乏全面、整体性的思考;不少成果处于资料搜集、整理的初级阶段,许多有学术或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尚未展开。我们以为,未来的研究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加强对各形态剧本及其使用方法的记录和整理,做好基础性资料工作

现有成果主要是湘潭、衡山、平江、浏阳四县市的,缺乏全面性、系统性。而事实上,影戏在湖南三十余个县市有传播,故尚需花较多的时间、精力去进行田野调查,以尽可能多的搜集剧本,从而做到对其全面、系统地把握。

2.加强影戏剧本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层面,运用民间文学、戏剧戏曲学等学科方法与理论,研究影戏剧本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力争理论上的创新,如湖南影戏剧本的程式性、变异性、集体性、即兴性以及仪式性等;实践方面,积极探索民间戏曲研究中如何记录、整理、保存民间戏曲剧本,以归纳整理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田野作业方式。

3.对前人尚未深入开展的论题做深入细致的开拓性研究

如学术界关于影戏剧本与它所依托的地方戏剧本之间的承袭关系、湖南影戏“科仪剧本”的特征及其文化功能、“桥本”与“活态本”所呈现的民间文学特性、剧本的传承方式与特点等问题都尚无人涉足,有待深入研究。

故此,以湖南影戏剧本为课题尚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跃忠.湖南影戏研究述评[J].艺海,2010(1):37-39.

[2] 卓 之.湖南戏剧概观[J].剧学月刊,1934(7):1-17.

[3]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M].上海:申报月刊社,1936:65.

[4] 观 众.谈木脑壳戏与影子戏[N].长沙戏报,1933-7-6.

[5] 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衡山县师古乡社会概况调查[M]//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927.

[6] 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02.

[7] 株洲县志编委会.株洲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427-428.

[8] 向国政.衡山地方影子戏[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562-580.

[9] 李跃忠.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40-41.

[10] 卜亚丽.中国影戏剧本形态叙论[D].广州:中山大学,2007:86-97.

[11] 李跃忠.试析湖南影戏“桥本戏”的文本形态[J].武陵学刊,2013(5):43-47.

[12] 李跃忠.对传统观念戏剧剧本的重新认识——浅析湖南影戏“桥本戏”的编演[M]//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8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199-204.

[13] 李跃忠.湖南影戏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213-219.

[14] 龙开义.乡民、艺人与仪式剧——浏阳民间皮影戏的艺术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54.

[15]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80-181.

猜你喜欢

影戏桥本剧目
早期“影戏教育”建构的矛盾性研究
——以1907—1921年《东方杂志》为例
舞台剧目
桥本甲状腺炎与病毒感染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优秀剧目进校园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