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头雁
——兼论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4-04-06祁福雪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现实主义莫言

祁福雪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基础课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头雁
——兼论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祁福雪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基础课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现当代外国文学即将走过百年历史,诺贝尔文学奖已逾百届。作为文学主要创作流派的现实主义一直发挥着旗帜的作用。现实主义的特质是写实性、及时性和倾向性,至今仍为传统艺术形式和新兴艺术形态所使用。莫言获奖应视为汉语文学已经得到世界级文学奖的关注和认可,现实主义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现实主义;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头雁

从1914年爆发到1918年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历史留下了诸多的印记,中国学者通常以此作为现当代外国文学的起始点。1901年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法国诗人芬利普吕多姆,从此这项文学界的世界大奖延续至今(1935年未颁奖,1940年至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曾中断),且影响力日益深远。外国现当代文学已具有近百年的历史,诺贝尔奖文学奖更是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在两个“百年”的历史坐标交汇之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便显得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欧洲人设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作家获奖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惯例。虽然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获得过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无论作为诗人尚未独立的祖国还纳入在大英帝国的殖民版图,还是这位伟大文学家所使用的语言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都尚未能摆脱西方文学的氤氲和基因。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诺贝尔文学奖如何走出欧洲迈向世界的历程:1936年美国作家刘易斯获奖,诺贝尔文学奖来到北美;1945年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获奖,诺贝尔文学奖光顾南美;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奖,诺贝尔文学奖触角亚洲;1933年澳大利亚作家怀特获奖,诺贝尔文学奖接纳了澳洲;1986年尼日利亚戏剧家索因卡获奖,诺贝尔文学奖垂青非洲……诺贝尔文学奖的足迹终于把外国文学一个世纪的旅程逐步串联起来。

然而,在莫言获奖之前,中国作家总是阴差阳错地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无论是鲁迅、老舍还是沈从文,似乎就差那么一点点,诺贝尔文学奖的花环始终犹如飘忽不定的云彩不曾在华夏大地洒落。就广泛性和代表性而言,汉语作家始终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中国人的心结,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缺憾。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一个使用率占世界人口约占五分之一的语言,其优秀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名单中始终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我们能够坚持的也许就是等待的耐心和磨砺的积淀。

这一天终于在2012年底来了。莫言获奖的理由是其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和当代生活。莫言本人坦言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1]大多数的评论家均指出,莫言的作品受到川端康成、马尔克斯、福克纳等作家作品的影响。而一段时期以来现实主义又被冠以魔幻、超现实、批判和新现实等标签,但透过莫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论如何演变,现实主义仍是莫言作品的主干和实质。瑞典皇家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选委员会成员、曾17次出任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教授没有用“魔幻现实主义”而用的是“幻觉现实主义”来概括莫言作品的艺术风格。埃斯普马克教授认为莫言获奖的重要一点是他对现实的描写:他是现实主义描写的魔法师——他观察整个社会(中国)的传统和现代,这是他的特色和创新。用魔幻现实主义概括莫言,会让人联想到马尔克斯或福克纳,好像莫言只是在模仿别人,这会贬低他的价值。[2]

走过百年的现当代外国文学有一个主脉就是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潮流,其从未间断而且在蓬勃发展。同样,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迈入诺贝尔文学奖殿堂时现实主义仍起着头雁的作用

——现实主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事实,具有现实性,能够及时记录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

现当代外国文学有诸多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流派,现当代作家也有各不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但是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基本上都体现了“按照社会的真面目来反映生活的创作原则。”在我们熟悉的现实主义作家中,有站在底层民众立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作家,也有站在中产资产阶级立场奉行人道主义的作家,特别是一些受现代新思维新思潮影响的新锐作家,虽然其创作手法千变万化,但是其作品都全景地反映了现当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变革和发展,国家纷争和人类危机、金融海啸、城市民众运动、民族宗教冲突、各阶层社会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起伏波动……现实主义作品就是现当代社会生活的历史文献,就是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

在有记录的世界文明史中,占据最长历史阶段的是农业文明,以蒸汽机和电灯发明为标志的早期工业文明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就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民主民权浪潮的此起彼伏,政权更迭的波谲云诡,以及物质财富的成倍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们感到世界正在变小,发展正在变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只有现实主义作家才能在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及时性,如果仍旧停留在“风花雪月”的怀旧缠绵中或“空中楼阁”的虚幻世界里,就很难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生活,而对新媒体新文学形式的强力冲击,及时性是现实主义创作必须固守的底线,每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都应是及时反映生活或当下人们精神需要的画卷。

——现实主义文学坚持主流文学的传统,有着鲜明的民众性,撷取重大的社会生活的题材,显示了强烈的倾向性。

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于社会民众,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都寄寓了真实的描写和应有的同情、关照,这个一贯的传统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不断发扬,逐步完善。在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社会民众大量地作为主人公典型出现,这些主要人物有的是战争中出生入死的士兵,有的是失业的工人和贫困的农民,有的是战争的受害者,有的是在苦苦挣扎,寻找精神出路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有的是备受歧视的犹太人和黑人,有的是宗教冲突下的牺牲品。现实主义作家弘扬的是作家所崇尚的价值观念、道德追求和人格底线,表现了社会普通人物的反抗和斗争,同情怜惜被压迫者的悲惨命运和苦难历程,深刻揭露和抨击恶势力对进步力量和弱势力的迫害和欺凌,特别是一些有良知的进步作家,在其作品中以崭新的人文主义的姿态和平等的视角的关注者的角度现,在他们的笔下,社会民众已经不再是受命运捉弄的小人物,而是不断进步觉醒并逐步同社会不断努力进行抗争的生活奋斗者。

现实主义作家旗帜鲜明摒弃“现代派”、“先锋主义”的“纯文学”的主张,面对脱离社会现实的虚无主义创作,现实主义作品常在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变革背景下,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生涯,其实就是其生活的社会变革经历。他们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目的有着强烈而明晰的服务于价值取向的功利,他们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也要影响乃至改造社会现实。因而,作品必须要体现明确的情感倾向和追求主张,还有些作品甚至被称为“历史小说”、“社会小说”,犹如社会的教科书。

故乡是莫言作品最重要的来源,因而是真实存在的。然而,故乡又是文学概念的,有许多虚构的东西,就像美国作家福克纳,他也有一个虚构的故乡。莫言自己在访谈中坦承,要“用土的掉渣的语言来写有中国风格的小说”。莫言是幸运的,在他的创作日趋成熟渐入佳境的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一大批引入中国的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作品对其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莫言毫不掩饰地承认“没有他们这种作品外来刺激,也不可能激活我的故乡小说”。

——现实主义作家力图把握时代的脉搏,清醒地判断社会。广泛吸收多种流派的艺术方法,呈现出艺术上的多样性。

莫言说,“作家还是要勇于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具有敏锐观察力的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大都抱着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有着真实不夸张的认识,新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更是如此。他们之所以有着这样的创作思想上的自觉,是因为能够敏感地觉察社会民众的情绪变化,认识社会发展脉络的方向和趋势。以20世纪社会生活重大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在现当代文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作家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域,其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也千差万别,但却都有一个近乎相同的主题,即反对和厌恶战争,这些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充分说明,现实主义作家能够洞察普通民众对于摧残无辜的暴力行为的抵触心理和情绪。现实主义作家评介其超脱的洞察力,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到社会的本质,进而指出社会的出路,向读者展示其爱憎,引起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觉醒。

现实主义在创作手法上兼收并蓄,广纳博取,有着开放的胸怀,特别善于借鉴和吸收其他艺术流派的各种表现手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只要心系现实,关照现实,聚焦现实,把握现实社会生活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任何的手段和手法都是可行的。以《蛙》为例,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创作剧本中的故事纠缠在一起,分不清剧本中哪里是纪实,哪里是虚构。作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赎罪的方式,构成了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的话剧。

现代生活的纷繁多彩和瞬息万变,体现在人们的审美和阅读上,也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和创作手法的更新,特别是社会民众阅读审视的能力普遍提高,都要求现实主义作家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对于其他文学流派已经采用的各种创作手法加以创新和补充。如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融合电影、电视、网络受新媒体、新艺术的表现手段,借用传记、新闻等非艺术创作形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这其中无论是比较传统保守的还是比较大胆激进的,都在不断尝试和探索,因而在现实主义作品中逐渐出现了不同的现实主义流派。

在莫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对马尔克斯小说的模仿,莫言曾把马氏比喻成一个“灼热的火炉”,而他自己则是一个“冰块”。莫言是冷静和清醒的,他担心自己靠“火炉”太近,会被融化、蒸发,最终什么都剩不下,我们于是看到莫言现在作品风格的嬗变。

全球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必然影响文学乃至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在这种多元化和多元思潮主流的大背景下,现实主义必将以其扎根社会现实的基本精神继续在文学发展中占据其应有的地位。然而,现实的考量先却并不让人轻松。在莫言获奖之后,有两部电影《一九四二》和《人在囧途——泰囧》的票房收入反差之大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思考,前者不及后者的一半。《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记录了一个民族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作家要写一部关于“母亲”的剧本。《泰囧》就是“发生在泰国的囧事”,演绎了无厘头的搞笑闹剧。冯小刚导演坦言,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物质进步很明显,但人性的进步还很缓慢。现实主义的道路还很长。

(注: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级教改立项《关于在外经贸类院校开设〈外国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尝试与研究》论文)

[1]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2012-12-08,07:41新华网.

[2]牡丹晚报.文娱圈《诺奖评委纠正颁奖词翻译——莫言作品是幻觉现实主义》,2012-10-26(A12).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现实主义莫言
过去的年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爱如莫言
新法律现实主义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虚伪的文学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