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隐性学习视角探析大学英语教学

2014-04-06张海英

关键词:显性隐性语感

张海英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从隐性学习视角探析大学英语教学

张海英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八十年代以来,隐性学习成了心理学界,尤其是认知心理学领域最热门和最受关注的话题,隐性学习的观念被广泛地接受。因此,基于隐性学习,通过回顾隐性学习理论,从隐性学习的特征入手,分析其优越性和发生的条件,来探讨隐性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启示意义。

隐性学习;隐性学习的优越性;大学英语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Reber于1965提出了隐性学习这一概念,他提出人类可以通过两种本质上相互区别的方法进行复杂任务的学习,一种是显性学习,另一种为隐性学习。国内外有相当一部分学习理论是建立在有意识的显性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它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由意识支配,依赖于学习者所付出的努力,学习者通常要利用某种策略或者技巧才能完成。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许多研究证明了隐性学习具有无意识的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高度强调理性思维的学习观,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人类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学习的本质。人类在不断适应所接触到的各种环境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环境中的某种规则,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的认知过程,研究者们称之为隐性学习—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1]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显性学习被普遍运用,而无意识的隐性学习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绝大多数教学一直以来都遵循了这样一种模式,即老师在课堂上专注外显语言知识,集中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解单词、语法和课文,并且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练习,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事实证明,倘若只重视语言知识规则的讲解和操练,单纯依靠显性方式学习英语,则违背了人类正常的认知规律,有些学生会对学习英语产生抵触情绪就源于此。目前仍有许多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隐性成份没有深刻的认识。隐性学习有哪些特征?具有哪些优势?它的发生是否要具备一些条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将有利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一、隐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1993年Dienes和Berry在《内隐学习:理论与实践问题》一书中指出,隐性学习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个体会对刺激形成一种现象性直觉感;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不经意学习,偶然习得条件相关;三是迁移特化性,这主要体现在自由回忆对内隐学习相对不可通达、被选测验对内隐知识的相对不可通达、相关问题间迁移具有局限性等方面;四是强有力性,这主要体现在内隐认知在学习时间、心理活动等方面具有强有力性。[2]

Reber在研究进化论的基础上,从进化的角度出发设想隐性认知系统具有如下五个特点:(1)年龄独立性:与显性学习相区别,隐性学习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没有发展水平效应;(2)IQ独立性:隐性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明显地与个体智力相关;(3)强有力性:隐性认知很少受到心理失调及神经损伤的影响;(4)加工过程的共同性:隐性学习的深层加工机制具有物种间的普遍性;(5)低变异性:个体之间所存在的隐性学习能力差异较小。[3]

O’Brien-Malone和Maybery则指出隐性学习的特征主要有四条:无意识性、无意向性、不受加工容量限制性,不受心理异常干扰的强有力性。[4]

杨治良教授通过对Reber等人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隐性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1)自动性:即学习个体不需要有意识地去挖掘所处环境中的潜在规则和深层结构,却可以自动获取内隐知识;(2)概括性:隐性学习可以高度概括进行中的学习任务;(3)无意识性:通过隐性方式获得的知识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此外,杨治良教授等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认识到隐性学习具有“三高特征”,即高选择力,高潜力,高密性和高效性。[5]虽然研究者们对隐性学习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不一致,但普遍赞同,应该高度重视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以及它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隐性学习的优越性及其发生条件

(一)隐性学习的优越性

隐性学习的相关研究发现,与显性学习相比,隐性学习在某些方面明显占有优势,主要表现为:

1.对于复杂规则的掌握,隐性学习比显性学习有更大的优势,如语言的掌握、运动技能的获得、复杂规则的学习和社会认知等。[6]当语言结构较为繁杂,关键信息并非显而易见时,显性学习不太容易获得语言刺激的深层结构规则。然而,针对繁杂、模糊难解的语言材料,学习者若通过“心有灵犀,心领神会”,培养相应语感,进行内隐加工,则能取得显著效果,这种隐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悄无声息、耳濡目染地习得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微小区别。

2.就抗干扰性而言,隐性学习表现出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隐性学习通常表现为带着兴趣的主动学习,而显性学习一般呈现为被动学习。所以,后者更容易受到学习者个人意志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前者则恰恰相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抗这些因素的干扰。郭秀艳、范兆兰等人(2002)对近年来的几个视知觉方面的典型研究实例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抗干扰性还表现在隐性学习不受精神病或神经损伤的影响和干扰。[7]

3.隐性学习经久性较强,对学习者技能、技巧的保持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技能持续的长久与否和获得技能的方式有很大关联:隐性方式所取得的技能被遗忘的速度很慢,而且被遗忘的机率也很小,总的来说持续的时间较长;[8]而外显方式所取得的技能存在时间相对短暂,首先会被快速遗忘,然后才会变得缓慢。

4.隐性学习具有无穷的心理资源,能独立于意识努力,自发地展开。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学得轻松自如、兴趣盎然。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显性学习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隐性学习只是一个辅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能够深入把握隐性学习理论,创设隐性学习条件,促使无意识的认知活动在关键时刻可以马上反映到意识中来,这将有利于隐性学习作用的发挥。

(二)隐性学习的发生条件

许多研究揭示了影响隐性学习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相关,只有当学习内容相对复杂,主观努力的探究无处下手时,隐性学习才存在发生的可能;其次,与学习时间的长短相关,隐性学习通常要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积累,假如学习过程持续的时间很短,那么隐性学习发生的可能性则很小;再者,与学习时是否存在个体意志努力有密切关系。隐性学习是一种无意识学习行为,无需意志努力的参与,因此,只有在学习者没有察觉的状态下,才会发生隐性学习。全面了解影响隐性学习发生的这三个条件,对于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挑选教学材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创设教学情景,以推动隐性学习的展开是非常重要的。

三、隐性学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发

(一)要注重学生的隐性学习

内隐学习研究者从“无意识—意识”这一视角来审视学习,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两个学习体系,展现了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和作用,各自的优势领域和发生前提也大不相同。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独爱外显学习,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事实证明,显性学习不可能代替隐性学习。对于复杂语法规则,繁杂语言知识的掌握,隐性学习的作用更大。当个体处于语言刺激材料之中时,有一部分信息能够被注意到并被有意识地集中处理,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信息以无意识知觉的形式储蓄于潜意识之内。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关注老师的话语内容是有意识的认知行为,而对话语内容之外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以及所夹杂感情的注意则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认知行为。两种行为彼此独立,同时存在于认知活动中。有意识和无意识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但储存在意识和潜意识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却可以在思维的推动下被调动、被激活,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人们可以把平常无意间听到的词语恰到好处地应用于某个语境中,这正表明了内隐知识可以通过积聚效应转化为有意识的输出。潜意识和意识共同组成了人类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认知系统。隐性学习是自动发生的,不需要主观付出努力,所以能够节约学生心理资源,使其毫无压力的学习,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这一学习方式。

(二)努力创造更多的隐性学习条件

Reber早在其人工语法试验中,发现在没有外显指导的情况下,被试者能内隐地学到潜藏在底层的语法规则(1967)。大学英语教学应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和改良,选用较为轻松自然的方法。比如,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暗示或诱导式教学方法,向学生输入语言材料,引导他们“到哪里”去寻找重要信息,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重要信息“是什么”。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有模糊和清晰两个方面,要区别对待。对于那些适合运用显性方式讲授的知识,如果偏偏采用隐性教学方式,对于本该模糊的内容,如果偏偏要理清楚,则会造成英语教学紧张生硬,缺乏灵活性,使非必要的“学科知识”膨胀,进而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9]如果在日常教学中采取隐性方式,则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较为轻松自如的语言坏境下有效地获得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多加关注隐性学习的特征,改进教学方法,增加相关知识内容的练习数量,掌握隐性学习内在规则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迁移的机会。[10]

(三)强调学生语感和人文素养的内隐获得

对于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朗读、背诵,应该重视发挥隐性学习的作用,学生通过不断的接触语言刺激材料,可以产生虽然不能言状但却能够内在地帮助理解语言和输出语言的内隐知识。这足以说明,通过隐性学习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而隐性学习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心理机制。心理学家对隐性学习的探究表明了人们正是经由内隐学习自动形成了语感:个体没有特意的付出努力去挖掘语言结构规则,然而却能够在相应的语言情境中恰当地运用它们。人们一旦获得了语感,则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表现会倍加出色,语言素质会大大提高。当然,个体可以意识到语感的存在,但却很难用言语清楚的描述出来。从隐性学习的发生和发展角度看,语感的历史更加悠久,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特别是在语言学习中担当重要角色。我国著名谚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体现出来的语感习得方式值得深思。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成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启发就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人类的社会认知活动具有极其强的内隐特征,无力的讲解和强加干涉远远没有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四)要发挥外显指导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协同作用

无意识的自发的隐性学习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需全力发挥,而有意识的显性学习是个体自觉的较高水平的认知,与隐性学习相互区别,但却无法割裂开来,显性学习能够促使隐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隐性学习的进一步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入理解了人类认知的本质及其特征,揭示了刺激的显现以及已有的阅历会内隐地对人的认知风格和思维判断产生影响。大多数研究者们都认同内隐学习存在年级差异,揭示了个体已获得的知识和以往的体验对于继续获得更为复杂的知识起重要作用。这就提醒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的累积对英语学习同等重要,所以在制定英语教材,选取教授内容时,不应该只着眼于选择例子来学习单词、语法等语言知识,进行语言操练,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提高为目标,还要注重通过这些文字优美的语言材料去感化学生,使他们内隐地获得更加健全的社会认知系统。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深刻体会到要学习好以及教授好英语需做到两点,一是大量的阅读,二是投入到生活浩瀚的大海之中。大学英语应该覆盖的内容,不仅是静态的字句语篇知识,还要包含社会科技发展等动态内容。对后者的综合把握有利于深入理解并合理应用前者知识。所以,老师在讲解课文知识,操练学生能力之时,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拓宽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语言的场景和机会。只有强调语言的实践应用,将大学英语教学与生活相连,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结语

正是由于主体对客体不自觉的认识和内在体验,人类的认知活动才能向纵深不断地发展。隐性学习的研究不但在认知心理学界引起了轰动,而且对教育界的传统教育理念也产生了深渊影响,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诸多积极的实践价值。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过度重视有意识的显性学习,却忽略了学生的无意识内隐认知模式,忽视了对学生隐性学习的开发。关于隐性学习的研究证明了无意识认知机制的存在,揭示了隐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和巨大优越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重视显性学习,还应该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隐性学习潜能,充分发挥隐性学习的优越性,进而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审视隐性学习时,应该做到不要割裂它和显性学习,而要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注:本文系宿州学院教研项目: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项目编号:szxyjyxm201137)

[1]Reber,A.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855-863

[2]Dianne C.Berry,Zoltan Dienes. Implicit learning-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1993.

[3]A.S.Reber.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usciou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50.

[4]Maybery M,Taylor M,O’Brien-Malone A.Implicit learning: Sensitive to age but not IQ.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5,47(1):8-17.

[5]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 [J].心理科学,1993,(3):138-161.

[6]李美华.论内隐学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4):316-318.

[7]郭秀艳,范兆兰.内隐学习的抗干扰性特征研究 [J].心理科学,2002,(1):108.

[8]郭秀艳.试析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J].应用心理学,2003,(4):43-48.

[9]黄旭光.内隐学习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84-87.

[10]潘玲闫,国利.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脑机制及其教育启示[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2):150-154.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语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