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2014-04-06杨学东

关键词:金融人才课程

杨学东,彭 芸

(湖北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杨学东,彭 芸

(湖北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近年来,我国金融人才市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一方面,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企业又找不到适用的人才,“吃不饱”。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下称“我校”)为例,通过对当前金融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以及我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剖析,寻求金融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市场需求;金融人才;创新模式

一、当前金融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一)金融人才需求增幅大

近年来,我国金融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新华网北京3月29日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的一季度人才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月以来企业招聘已进入旺季,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人才需求数量大幅度上涨。从行业来看,排在网上发布职位数前十位的行业分别是:房地产开发、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投资/证券、计算机软件、快速消费品、教育/培训、建筑与工程、服装/纺织/皮革、机械/设备/重工和贸易/进出口。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投资/证券行业人才需求数量同比上涨106%,远高于其他行业。

(二)金融人才需求结构变化明显

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分为多个岗位,不同岗位的人才受青睐的程度并不一样。其中,资源类人才、管理人才、技术性人才这三类金融人才最受青睐。当然,金融机构为了扩大规模,增设网点,也需要大量业务素质过硬的基层业务人员,每年需通过人才交流会从本科院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

(三)金融企业对金融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更高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金融企业的领导与职工访谈,金融企业对金融本科专业学生的总体要求是能够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跨越不同的行业领域,并且拥有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能力“复合型人才”。具体要求是:专业素质好、综合素质高;团队合作意识好、沟通协调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宽泛、具有培养发展潜力;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我校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人才培养不能满足金融企业的需要

1.金融理论欠缺

我校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校学习四年后,对于诸如货币理论、利率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金融理论,能够大致将其基本原理与内容描绘出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对西方各流派的思想知之甚少,在脑子里完全没有形成金融理论体系。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金融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金融理论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将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金融技能水平较低

我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金融技能远远不如一些金融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未能实现校园文化与金融文化在智力层面的融合。虽然我校早已建立了金融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好些学生对此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加之部分教师没有对学生做规范性要求,考试把关不严,导致学生相互抄袭,甚至从网上下载敷衍了事,根本无法锻炼提高学生的金融技能水平。

3.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表现较为突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少大学生个人素质不高,不太注意个人形象,夏天穿拖鞋进教室的男女学生比比皆是,课桌上、墙壁上涂鸦随处可见,校门外大学生无视红灯横穿马路早已习以为常。尤其是考试舞弊现象屡禁不止,舞弊方式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试想,这些宁愿冒受处分的风险也要想方设法考试舞弊的大学生,哪个用人单位肯要、哪个金融企业敢用?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

1.前导课程安排不严密,知识衔接脱节

为了使金融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必须在前期安排充分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铺垫。而目前,我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并非十分严密,例如,宏微观经济学课程还没有学完,就开始学习货币金融学;货币金融学还没有学,就已经学习了利息理论,因而给教学过程带来了诸多混乱。

2.课程设置太细,实用性不足

以我校国际金融为例,全程教学计划课程达56门。其中:通识必修课16门,学科基础课8门,专业必修课12门,实验课程6门,必修课合计 42门;通识选修课7门,专业选修课 7门,选修课合计14门。而英国留学利兹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必修课程只有公司金融、国际商务金融、应用金融、金融衍生品、国际投资学、国际银行与金融、金融数量方法等7门;选修课程则有应用财务建模、公司治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管理会计、信息与组织设计、风险与保险、证券投资分析、证券风险管理等8门。总体上看,我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太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不足。

3.创新教材不多,内容陈旧

面对金融业日趋国际化、创新化及微观化的发展方向,对于金融学这类应用特色非常强、新的管理技术和操作方法不断创新的学科而言,金融学科各相关教材必修紧跟时代的发展,充满时新性。然而,教材的内容更新始终赶不上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即使是一些出版时间较晚的教材,新内容也没有得到大量体现。没有好的教材,教学内容跟不上金融业发展的步伐,学生不仅不能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实用的金融知识,甚至将学生引入歧途。

(三)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错位,教学质量不高

1.科研压力太大,教师无力搞教学

我校作为文科类省属高校,定位为教学型大学,但对教师的科研考核要求较高,中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审中的条件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教师为了顺利通过年度考核或职称晋级,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科研方面,整天脑子里想得是科研,晚上熬夜写得是论文,搞得疲惫不堪,哪有时间与精力去专研教材、撰写教案。部分教师教学内容长期无变化,ppt一用就是好几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科研过于功利化、泛化,教师无心搞教学

由于校际之间的排名看科研,教师职称晋级拼科研,院系之间评比比科研,教师评优提拔看重的任然是科研,给人们的感觉仿佛是只要科研好,一切皆好。不仅如此,科研成绩突出的,学校还有重奖,搞科研可谓是名利双收的好买卖。于是乎,有关系的积极利用关系争取项目,有科研特长的埋头写文章,而教学则成了例行公务。更糟糕的是本有一批长期兢兢业业搞教学的教师因各方面得不到重视,其自尊心遭受打击,觉得教学质量再好也不如科研搞得好,使得潜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

3.教学任务重、报酬低,教师不愿搞教学

我校金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0余人,承担了金融学院2000多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教师每年的平均教学工作量达600多标准课时,超过学校规定工作量几乎一倍。然而,超工作量的课时津贴不仅远远不如科研津贴,且比外请教师还低一倍,教师们普遍觉得学校不重视教学,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何况,超工作量课时是学校强迫教师接受的,否则,以不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而影响年终考核结果。在这样一种极不公平的环境下,教师们心不快、气不顺,当然不愿潜心搞教学。

三、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中心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1.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应义不容辞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金融人才。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各类专业人才跨行业的交叉流动变得越来越普遍,地方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差异化、复合化趋势。对此,我们必须根据湖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变化,积极开办新专业,开设新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素质与能力,充分体现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办学宗旨。

2.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培养目标

金融人才的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要因材施教。根据我们对金融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多样化的。选择大学毕业后到金融机构就业的学生大约占50%;决定报考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大约占40%;还有大约10%的学生目前以学习金融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将来发展方向到时候看情况再定。因此,我们在确定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发展方向,进行差异化培养。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学生完成必要的基础课程学习以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重新分班,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突出培养目标与方向。

(二)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狠抓金融教学环节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学”是使自己懂;“教”是使他人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毫无疑问处于主导地位。对此,学校应该向重视科研一样重视教学,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要拿出搞科研的精神与干劲搞教学,把教学视为自己的事业而非职业。

2.充分利用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重建金融课程体系

我校金融人才全程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必须根据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可按照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通识模块与主业模块、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设置,既有针对性,又有差异性,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对于课程内容重叠问题,必须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进行专门研讨,明确相关内容重点由哪门课程负责,其他课程讲到什么程度为止。

(三)设计以学校为平台,金融机构为依托的的金融人才培养过程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必须围绕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金融人才培养的时间过程与空间过程。将金融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如:理论课程学习时段,实训与实验时段等),每一时段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不同时段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为金融人才总体培养目标服务。与此同时,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校之间联合办学、海外合作交流等社会资源、国际资源,广泛采用校园内与校园外、境内与境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金融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方面,学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以注入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参与式为主的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积极进行启发式、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确实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2.依托金融企业,培养实用人才

目前我校到金融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相当部分学生都感觉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一方面表现为在校所学知识与技能达不到金融企业的要求而感到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不适应。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扩大“订单式”金融人才培养的规模,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金融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与各金融企业的血脉关系,与金融、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聘请金融企业的人员讲授实务课程,对学生进行金融职业操守教育,定期将学生送到相应的金融企业一线岗位实习锻炼,掌握金融技能,体验企业文化。

(四)构建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金融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1.构建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教师是学校组织中最宝贵的因素,离开了广大教师,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力,实现学校、教师同步发展。对此,学校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将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有机融合;建立以人为本的差异化、科学化考核指标体系。

2.构建以学分制为主的开放与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学校有必要改革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行以学分制为主的有弹性的开放与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从金融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分制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确定毕业时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金融人脱颖而出。

3.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制度

目前,我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是考试,形式过于单一。只要学生不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各门功课合格或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然而金融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专业理论功底深厚,而且还看重毕业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职业操守乃至气质与特长。因此,为适应社会需要,必须改革目前对学生的形式单一的学习评价制度,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制度。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改革我校原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金融机构为依托,学校为平台,开放、包容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注:本文系201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供给与需求视觉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337,项目成员:杨学东、彭芸、王瑞华、李正旺、程凯)

[1]崔寅.论高校教育对金融人才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1,(3).

[2]刘丽娜.浅谈我国高校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0,(1).

猜你喜欢

金融人才课程
人才云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