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道茶事

2014-04-02

上海制造 2013年9期
关键词:茶席茶具茶艺

“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茶可以说是中国的国饮。文人雅士集会中的各种茶事活动展示了主人的茶道修养,并从中体现了主人的个人文化修养。茶席,茶道的表现形式,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垂青,让流淌在内的精神和文化不断浮出现世。

茶品即人品 茶道即人道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是人们把茶道局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或家庭一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对传统文化的恪守深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与此同时,花花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显然,历史上文人雅士式的品茶,代表的是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沉积,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诗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

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做出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境式的诠释。茶是通过色香味形的充分发挥而绐人带来舒适的感受,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可以通过了解茶的自然科学性,学习茶的自然品质特性来了解茶理,来体会茶给人带来的妙趣,如像人们希望般的品性和情境一样“茶是独一无二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茶道,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是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茶无愧于是21世纪的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二是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的本质。换一种角度说:当人们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时,茶性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现的最初的一面却是最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举杯饮茶之“举”,可以理解为一种期待,颇为形象;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文人茶器

茶杯以纯白、洁白为上;茶壶则以宜兴砂者为上,即不夺香,又无土气;煮茶风炉以“苦节君”竹茶炉为上,象征君子守节有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则是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和礼仪。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其实,现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中国古代茶人,用这样细腻的描述体味自煎自食的乐趣,也从中表现实践精神。陆羽当时便说明,所谓“二十四器必备”,是指正式茶宴,至于三五友人,偶而以茶自娱,可据情简化。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宋代茶艺,处处体现了理学的影响,连器具亦不例外,如烘茶的焙笼叫“韦鸿胪”,自汉以来,鸿胪司掌朝廷礼仪,茶笼以此为名,礼仪的含义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叫作“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个高雅的官衔,叫作“司职方”。且不论这些名称所表达的礼制规范是保守还是进步,其中的文化内涵则一目了然。可见,中国古代茶具不是为繁复而繁复,主要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宋代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名字命名,叫作“大玉川先生”。足见,仅以使用价值来理解古代茶器是难得要旨的。今人参观日本茶道表演,看见方巾、水方、小刷子等一堆器物,而不知其义。不用说现代中国人,即便日本茶道师,使用这些器物也不一定尽知其中含义。因此只能从文化观念上,才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明代朱元璋开始废团茶,散茶大兴。此后,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尤其对壶与碗的要求,更为精美、别致,出现各种新奇造型。由于中国瓷器到明代有一个高度发展,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壶、碗历代皆出现珍品,如明代宜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皆为上乘茶具。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科形状。图案则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

清代京师,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怀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盖碗茶源于何时,至今无定论。茶托又称“茶船”,民间相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始称茶船。

明清以后,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是亲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中国人茶艺观点可以说已深入干家万户。

道不尽的茶文化

茶道,以修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文人雅士集会中的各种茶事活动展示了主人的茶道修养,并从中体现了主人的个人文化修养。

中国的饮茶历史有煮、煎、点、泡四类,并先后发展为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形,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事活动的酝酿期。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事活动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茶之道,与人生又何其相似。少年人多不好茶,只有等到岁月渐长,告别喧哗躁动,明白人走茶凉之日,才能品出茶的好处:有厚重朴实者,有清秀隽永者,有柔若无骨者,有华丽堂皇者……不正如这尘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和日子?

三毛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这是彻悟茶道之后的大智慧之语。在与施继泉聊天时,他也表示饮茶其间的感悟与禅宗的“见山”一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人看茶席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茶品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茶席,原作坐卧之垫具,后引申为坐席、席位及酒筵。然而,当茶席与茶结合,就逐渐形成内容丰富、个性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

茶席,指的是以茶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茶室空间形态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所共同完成的—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整体。茶席是千百年来,继陆羽首次创立“茶具组合”,经各代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茶席是一种物质形态,更是艺术形态。茶席由茶品、茶具组合、插花、焚香、挂画、相关工艺品等物态形式构成其基本的要素,表现一个独立的主题。通过茶的泡饮,使茶的魅力和茶的精神得到完美的体现。

以茶为魂,在不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完成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是为茶席。其广义可包括由室内、室外、音乐、茶具等综合元素组成的茶席布置,狭义上可仅指泡茶和喝茶的平台。

茶席是一种什么味道?无味之味,乃至味也。每一次茶席都可由内心随类赋形,挥洒自如的茶席表演可以将茶产业中蕴含的艺术、风格、优雅、文化表露无遗,一场动人心弦的茶席须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美学。从唐朝的煮茶到宋代的煎茶,从中土到日本,再有西方的花草茶,茶都在历史的流转中,我认为如今的茶席文化与古人的清供有关,清供可以是盆景、插花、水果、奇石古玩等,置于案头为书斋增添情趣,带有禅意,而茶席的物品摆设也颇有这番意味,在主题的概念下,用各种物件表达主人的茶之意。

茶席文化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1989年,北京举行了首届茶与文化展示周,在这项活动中提出了茶文化概念,提出了对茶文化的关注与展示,这也是建国后首次。

茶席联动着茶人自身的底蕴,看似无形却有形。布置茶席,因茶人之品位、茶客之需而异。它可以根据茶来创意,也可以根据当次活动主题来进行。茶人们喜欢平时“储备”一些好玩好看、具有灵性的茶具、茶物,有时做茶席时兴许就能用上,灵感很重要。如今在内地做创意茶席的气氛并不是很浓,这主要还是与文化的引导有关,日本、台湾的茶席艺术都走在前面,并不是由于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是氛围太淡了,茶人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茶席活动。目前茶席创作台湾发展得较好,经常都举行茶席设计比赛。而日本人对于茶席创作的细腻、含蓄的风格也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创意茶席,并非是刻意地去追求某种让人看不明白的造作形式,而应该成熟运用茶的理念,将其对茶达到更好的演绎,让人更懂茶更爱茶。

施继泉向我介绍到,今年9月,由云南宋聘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易武之美》宋聘号普洱茶品鉴雅会第一场,将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会上除了展现不同形态的茶席外,还会以纵向品鉴的方式展现普洱茶的风味神韵。

以茶侍友的生活方式

众茶之中,施继泉独爱普洱,“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干年普洱清。”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另外,普洱茶还有一定的减肥降脂功能。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元朝时被称为“普茶”,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经历千年的岁月流转使“普洱茶”积淀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从三国时的“武侯遗种”到《红楼梦》中的“女儿茶”,几经沧桑轮回,历经风风雨雨,目睹人间百态,遗留下悠久的历史文化。

谈到茶器时,施继泉偏爱古老之物。“越古老的茶具越有文人的审美特点,但从使用的便捷程度上来说,不太被现代人接受的。”他—边向我们介绍着,—边从旁边的格子上拿下一个小巧精美的茶器,净白剔透,“例如这个款茶器,它的原型是宋代的水注,根据现代人的使用习惯我们把它改良得更加小巧柔和,就可以作为公道杯使用,加上一个盖子,就可以当做茶壶,这就是一种融合性的改良。”施继泉又转身又指着桌上的一只水洗对我说:“在说说这个,它的原型是渣斗,在古代是用来装食物残渣的器具,但经过改良以后就变成了一只精美的水盂。通过类似这样改良,我们就可以在欣赏古代器具的同时,也能更方便的使用它了。”

施继泉认为,要想设计出一个有意境的茶席,环境很重要,在家里也好,在郊外也罢,茶席的元素要与环境配套,不能太突兀。

“我比较偏好于简单、实用的茶席。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让茶席与氛围相融合,不管身边有什么样的器具,都能泡出一壶好茶。在野外,如果没有带茶拔,就用细树枝或竹枝改良一下即可,没有壶承,就找块石头、找片树叶。我个人认为,茶席的精髓不在于器,在于你个人的内在修养,而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人泡茶、品茶时的细节,看出他的内在修为。”

猜你喜欢

茶席茶具茶艺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校园茶艺飘香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冯可宾买茶具
从茶席谈茶会
择一处创意的茶席入座
茶席·民族风
贾星儿的快乐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