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2014-04-02康锦辉刘桂环

河南建材 2014年6期
关键词:监测技术气相色谱法

康锦辉 刘桂环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750002)

浅谈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康锦辉 刘桂环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750002)

地下水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地下水环境。有机污染物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来源。这里分析了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技术,以确保我国地下水的质量。

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

地下水监测作为水文工作的基本业务,能够监测我国地下水的干净程度,也是地下水动态分析的重要资料。近些年,有机污染物使得地下水污染严重。因此,急需找到一种能够检测和控制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1 地下水预处理

地下水预处理的方法主要为萃取和溶剂浮选。由于固相萃取能够更好地解决孔化问题,因此我们以固相萃取为例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1.1 固相萃取

固相萃取主要用于水样样品的净化。通常将活性炭或者大孔树脂作为固定相,一般样品水量为10~100 L。大孔树脂的主要成分为芳香族高聚物,在当今医学上的生物医药用水监测上应用广泛。

目前,应用在水环境中的MRs主要用GDX和Amberlite XAD。MRs的优点为污染小、可再生、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回收容易等。而C18固相萃取膜则主要应用于体积较大的水样处理,具有便于运输和储存的特点。

1.2 溶剂浮选法

溶剂浮选法主要原理为分离富集,即将痕量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从富集液中分离出来。其流程为选择待浮选的试液,在其表面应用一种有机溶剂,借助惰性气体和微细气体分散器使溶液中的活性成分粘贴或者吸附在气-液界面,从而最终测定有机相中被捕集的成分。采用了pH=2和pH=10两种条件下的浮选羧酸类物质的浮选对比发现,两种条件下均实现良好的浮选,证明了溶剂浮选法的可行性。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控制二次污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常用监测技术

2.1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和一次进样的特点。常用的方法为顶空气相色谱法、维气相色谱法和浓缩气相色谱法。一些专家提出了顶端空间-气相色谱的监测方式,监测难发挥的有机物。目前,这一方法得到肯定并且应用广泛。一些专家则选择静态气相色谱法的监测方式,主要用于测定水质中苯以及苯的同系物的含量。另外,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污染物测定法也是一种气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测定人工合成水中三氯甲烷、碘甲烷和三氯乙烯等卤代烃有机物。

2.2 GC-MS联用

GC-MS联用以其较强的定性能力和较高的灵敏度在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监测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方法为定量分析。目前,可利用C18进行固相萃取,水量为1~10 L,采用这种方式测试水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以10 L水样为例,在回收率60%~125%的情况下,EPA混标检测出限数值为0.003~0.08 g/L。而在对地下水中痕量半挥发性采取GC-MS联用方式时,测得其平均回收率为0.85~1.15,且测量偏差较小。实际上,这种检测方法应用广泛,可应用于地下水、生活饮用水和地表水等的检测,可对有机物实现更有效的检测。同时,GCMS联用较气相色谱法来说,检测范围更宽,可用于被C18小柱从水中有效吸附,稳定性较好。

3 对地下水的处理方向展望

1)分析各种监测方法,综合出一种对检测更精确的方法,从而对轻度污染地下水进行检验,及时了解地下水中低浓度有机污染物。

2)在检测技术上,致力于能够发现污水源的技术,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3)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为评估水质的变化趋势、污染物的类型和发展趋势,控制地下水中的毒性污染物质,最终确保水质良好。

4 总结

地下水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地下水的减少和污染越来越严重,控制地下水的污染成为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在地下水污染中,有机物污染较为常见,且有机污染物来源广泛,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应采取合理的污染物处理方法对污水进行监测和处理。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处理方法并不统一,但气相色谱法、GC-MS联用等方法,皆对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监测起到不错的效果。

[1]崔亚伟,陈金发.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J].地下水,2009(02).

[2]张洪霞.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J].水利水电快报,2008(S1).

猜你喜欢

监测技术气相色谱法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四环素类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阿特拉津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甜蜜素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3-氟-4-溴苯酚
关键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
UPS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及应用
水资源监测技术的要点
磨削加工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新型钒基催化剂催化降解气相二噁英
预缩聚反应器气相管“鼓泡”的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