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2014-04-01朱华光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朱华光

(瑶里中学,江西浮梁 333411)

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这里笔者就化学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能力及终身受益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演示实验要多做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多做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临时”兴趣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演示药品的取用时,要强调瓶塞倒放这一小细节,延伸教育学生生活中一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取出热水瓶盖、杯盖等都应倒放,这是一种讲卫生的行为,从而使他们在一些小细节上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行为。

在学习CO2性质时,演示向装有高低不同两只蜡烛的烧杯中倒入CO2(如图1)后,能观察到底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从而得出CO2性质: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学完此实验后,教师立即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取出用一个大烧杯罩住高低不同燃着的两只蜡烛(如图2),观察到的现象(可演示前先提问讨论),结果是上层的先熄灭,下层后熄灭。在教师讲完原因后,学生才恍然大悟。借此,教师进一步教给学生身处楼层火灾中的自救意识。因为楼房火灾中烟尘多,上方CO2含量大,所以在逃生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做弯腰状逃跑。遇到意外时不能惊慌,不能等待,要有自救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人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手段获得的,没有对事物的观察我们的脑海将是一片空白。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感知实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化学教学中感知有以下多个方面:(1)用眼睛观察各物质的颜色、状态、是否溶解于水、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发光、产生气泡、生成沉淀和变色等现象;观察实验中仪器的刻度。(2)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及反应中产生的异味等。(3)用耳听实验中的响声。(4)用皮肤感觉温度升降的变化等。

实验感知能力的培养,要先明确实验目的。起初学生刚接触实验往往无明确的目的和条理,只是一味追求实验的趣味性。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和探究氧气性质时,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学生都表示掌握了所有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可到了第二天,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却发现有很多错误。如:分不清药品添加先后顺序;一有气泡就收集;忘记瓶底留少量水等等。因此,实验中老师应明确每一步注意的事项,每一个细小的能感知的现象就要学生及时地感知。引导学生利用眼、耳、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细微的变化现象,并准确记录下来。老师的实验要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培养学生全面感知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2 学生实验要重视

新教材中学生实验都是师生一起共同参与的活动与探究。这种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是完善的教育方式。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助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在动手探究实验中学会分析,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受益的意识。

在学习探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模拟实验中,教师有意识为学生创设狭小的有害空间,让他们认识危害就在身边。对比实验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他们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促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探究蜡烛燃烧实验中,做完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烟后,教师有意识增做母子火焰实验(如右图所示),从而使学生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激发他们做实验的欲望,并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创造,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并在实验中发展。离开实验,化学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乏依据,没有说服力,没有吸引力,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中考加试理化实验操作。课堂中强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一些实际能力。

⑴能熟练掌握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学生实验的根本,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是操作的综合。因此,老师应想一切办法,尽可能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各种仪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详细介绍各仪器的名称、功能、用途、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能区分使用仪器的错误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中规范操作,学生分组实验中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模仿练习,发现错误时,及时纠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⑵能加强学生实验训练。初中化学阶段学生分组实验较多,每个实验都有其特定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是协调发展综合技能,积累解决实际问题方案,培养科学实验技能的途径,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学生实验前要加强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初步了解每个仪器在实验中的具体作用,掌握装置的构成、作用,明确操作顺序、注意事项等等。只有老师在课堂中强化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有序地完成学生分组实验,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3 多开发课外小实验

在义务教育初三教科书中,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精心编入了大量家庭小实验和课外调查与研究,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知识能使人终身受益。

⑴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家中饮水机的部分工作原理,并能引导学生在缺水地区如何有效地利用雨水。

⑵在清洗餐具的家庭实验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从而进一步认识化学造福了人类,大大方便了人类生活。

⑶通过调查本地区土壤酸碱度和化肥的使用情况,从而使学生认识,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科学的种植,才能收取更大的效益。这样学生会真正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所以,课堂中老师应尽量用好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同时,还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的探究活动。

如我校是边远山区,农民人口较多。学习化学肥料后,可指导学生调查当地农民稻草返田的方法,讨论该措施对补充农田氮、磷、钾等元素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有益的建议。同时学会测定土壤的PH,调查讨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或土壤改良的方法。

又如,我校有一钢架自行车棚,学了铁生锈原理后,可指导学生探究如何防止车棚锈蚀。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多种方案,比较优缺点,然后确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总之,化学是一门新鲜而又好奇的学科,教师应注重每一次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实验的欲望,从实验课中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