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膀胱肿瘤患者膀胱灌注方法的改良及应用

2014-03-31陈卫红

护理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外漏尿管注射器

陈卫红,左 翼,郭 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泌尿外科,广东 广州510515)

膀胱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单纯手术或电切治疗复发率高,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药物,能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及转移[1]。本科室以前采用直接用50 mL注射器与导尿管相连的方法进行膀胱灌注,容易出现药液溢出现象,造成环境污染和药物的浪费[2]。由于膀胱灌注频率高、疗程较长,故采取合适的灌注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本科室护理组在膀胱灌注化疗药物中,改良了注射器与导尿管的连接方法,避免了上述的问题,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膀胱灌注的50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3例,男37例。膀胱灌注前,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浅表性膀胱癌。灌注液为表柔比星40 mg溶于生理盐水40 mL,药物现配现用。术后1周开始行膀胱灌注化疗,每周1次,连续 6~8 次,以后每月 1次,连续 10~12 次,总共持续时间1年。

1.2 方法

1.2.1 常规的灌注方法 术后1周,按医嘱给予膀胱灌注。灌注前2 h禁饮水,灌注时排空膀胱,患者取截石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孔巾,戴无菌手套,一般采用16#无菌导尿包行无菌导尿术,插管成功后,将预先溶解好的表柔比星药液用注射器抽取,将注射器乳头直接连接导尿管口进行灌注。灌注完毕,再注入5 mL生理盐水,冲净管腔内药液。拔管时,用纱块垫于尿道口反折尿管,缓慢拔出。灌注后,患者每15 min更换1次体位,1 h后排空尿液,嘱患者多饮水。

1.2.2 改良的灌注方法 患者灌注前2 h禁饮水,灌注前排空膀胱,取截石位或仰卧位,使用14#无菌导尿包行无菌导尿术,插管时动作轻柔,切忌使用暴力损伤尿道。导尿成功后,连接一次性引流袋,挤压膀胱区,排尽残余尿,夹闭一次性引流袋上的小夹子,尽量夹向引流管口处的近端,在距尿管分叉口2~3 cm处的上方消毒,将配置好的表柔比星药液用50 mL注射器抽取,针头与尿管上方呈30°穿刺入尿管,抬高尿管末端60°,缓慢注入药液,并注入5 mL生理盐水,使导尿管内无药物残留,注入完毕,反折尿管末端并用纱布垫于尿道口,轻轻拔除尿管。患者每15 min更换1次体位,1 h后排空尿液,灌注后多饮水。

1.3 应用效果 应用改良方法后,无患者出现药物外漏,仅1例患者诉局部不适。

2 讨论

在过去采用的膀胱灌注护理操作中,由于16#导尿管开口大,管径是6 mm,50 mL注射器乳头直径是2 mm,注射器乳头与导管口衔接不紧密,往往导致药液外漏,甚至喷洒至患者或医务人员身上,使膀胱内药液浓度降低,影响药物疗效,增加患者不适。目前,国内报道防止膀胱灌注时药物外漏方法有很多,材料准备多,费用相对较高,且方法繁琐[3-5]。据相关研究证明,单位面积黏膜接触的药物浓度越高,抗肿瘤效果越好,故为了确保用药量准确,采用合理的灌注方法相当重要[6]。本科室使用改良方法后,采用无菌注射器针头直接穿刺入尿管进行灌注,能有效减少药物外漏,保证药物用量的准确浓度,减少患者灌注的不适,确保治疗效果。

[1]刘焕青,杨翠琴,白玉华,等.膀胱灌药后药物保留时间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3,27(11):1022-1023.

[2]吴爱玲,郭立娜,冯 月.尿袋接头在膀胱灌注中的改良应用[J].临床医学,2013,26(3):479.

[3]盖绿华.静脉留置针在膀胱灌注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11):78.

[4]陈智萍.一次性小儿吸痰管在膀胱灌注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492.

[5]王艳涛,白 燕,郭 翠,等.一次性头皮针在膀胱内灌注化疗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3(1):178.

[6]苏涛涛,何 峰.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251-252.

猜你喜欢

外漏尿管注射器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基于流量系数分析的调节阀外漏故障在线诊断方法
行动吧, 液压挖掘机!
从“手枪注射器”说起
远离打针恐惧的儿童玩具注射器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
子宫输卵管造影推注器的研制与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