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曾国藩诗歌中的山水描写看其淑世情怀*

2014-03-31

关键词:曾氏曾国藩山水

张 琳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有着“晚清第一中兴名臣”“千古第一完人”“儒学圣哲”的美誉,梁启超称他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他拥有过人的政治才干,创办了湘军并成为其最高统帅。自考取进士以来,他便开始了其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成为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不仅如此,曾国藩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令人钦佩和赞叹。他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所作文章有深宏骏迈之意境。本文欲发掘曾国藩诗歌中的魅力,从其诗歌中的山水描写来看其淑世情怀。

一 曾国藩诗歌中的山水描写

根据笔者统计,曾国藩的诗歌共318 首,其中含有山水描写的诗歌有113 首,占到了全诗的36%。其中,描写山的有30 首,描写水的有51 首,山水共同描写的有32 首。曾国藩虽然不为景而写景,但山水描写的诗歌占其诗的比重之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其诗歌中的这些山水描写颇具艺术特色。

第一,具有雄浑、豪放之美。曾国藩曾说:“平生好雄奇瑰伟之文。”[1]从这种观念出发,曾国藩笔下的山水呈现出雄奇瑰伟之态。例如:“莽莽寒山匝四周,眼穿望不到庭闱。”“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滔滔大江流,年光激若矢。”“荷花夏如海,当春万柳垂。”“西北看辽沈,东南望海陬。苍茫怀百代,浩荡足千愁。”“浩浩翻江海,争奔且未阑。”“乱山合处响沉沉,古洞千年海样深。”“郁郁紫柏山,英风渺千载。遗踪今则无,仙者岂予给!朅来瞻庙庭,万山雪皠皠。”“赤水沉玄珠,千年迟象罔。”“洞庭八月水如天,沙鸥与我抵足眠。”“沧海鲸鲵浪正高,洪河蛟蜃秋尤怒。”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笔下的壮丽山水是通过四方面表现出来的。首先是通过三、十、百、千、万等数量词得以表现;其次是通过如浩浩、莽莽、滔滔、沉沉、郁郁等这些拟态词得以表现;再次是通过具有气势磅礴的表物的名词得意展现,如大海鲸、海陬、江海、沧海、蛟、龙等;最后是通过“如海”“如天”等比喻来得以展现。这些因素都是曾国藩诗歌中山水描写雄浑、豪放之载体。

第二,具有阴柔之美。曾国藩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吾尝取姚姬传先生之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二种。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2]315从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受到了姚姬传先生的影响,主张文章不仅要有阳刚之美,而且也不能缺乏阴柔之美。从这种观念出发,曾国藩笔下的山水亦呈现出阴柔的美感。如:“我有山中庐,槿篱夹绿水。”“岳麓东环湘水回,长沙风物信佳哉!妙高峰上携谁步?爱晚亭边醉几回。”“短城三面绕,浅水半篙寒。鸟过穿残日,鱼行起寸澜。”“岁晚餐幽菊,空山倚冷。”“神斤事业无凡赏,春草池塘有梦思。”“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澜。”“桂林天下秀,生才雅且毅。”“乃知玉泉流,璇源已冲瀜。白岳黄山间,灵气郁葱葱。”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诗歌中的山水描写的阴柔之美就是通过绿水、小池、玉泉等这些较和缓的景物烘托出来的;韵味深美,耐人寻味。而且,在这阴柔之美的背后我们总会发现淡淡的愁绪。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用词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残日、枯池、醉几回等。

第三,运用对比的手法烘托氛围。如:“山南伐石千指碎,山北挽木万牛回。”“寒云低树白,边日际山黄。”“烟雨黔山道,风涛海国”“两闲分吸西湖光,东壁交辉北斗灿。”“前者激波澜,后者姿斗狠。”“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蟠。”“上承柔澹思,下启碧海澜。”“昭山树古霜逾瘦,洞庭水深寒可渡。”“碧海鳌呿鲸掣候,青山花放水流时。”“洪河无近脉,昆山玉所都。”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通过方位对比、山水对比、色彩对比、程度对比、动静对比等对比方式,向读者展现了空间的辽阔感、风景的整体感、视觉的瑰丽感、心理的错落感。通过此方法的描写,曾诗笔下的山水似乎动了起来,美感十足。

二 曾国藩诗歌中的山水描写所反映出的淑世情怀

曾国藩的诗歌创作以出京办湘军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诗作以言志抒情为主,抒发年华易逝的感叹和追求功名的强烈愿望。后期的诗作以与朋友砥砺互勉为主,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对时政的评判。曾国藩不是为了写山水而写山水,他的山水描写与其思想发展状况紧密相连。那他的诗作中的山水描写是如何体现其淑世情怀的呢?

首先是反映了曾国藩入世济世、为国家效力的人生追求。《小池》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作:“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澜。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蟠。物理无定资,须臾变众窍。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3]589在《曾文正公嘉言巢序》中有这样一段评价:“曾公并非超群轶伦之天才,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言、立功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因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4]在这首诗作中,曾氏抒发了他雄伟的理想抱负。从前四句对于小池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相当的自信并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信心。他把自己比作蛟龙,有一种我曾国藩一定会在功名仕途上大展身手、横扫前进路上的一切险阻、成功将至的雄心壮志。诗作的后两句显示了曾国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曾国藩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是因为他的入世济世、为国家效力的人生态度。《感春六首》之六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太华山顶一虬松,万龄千代无人踪。夜半霹雳从天下,巨木飞送清渭东。横卧江干径十里,盘坳上有层云封。长安梓人骇一见,天子正造咸阳宫。大斧长绳立挽致,来牛云马填坑谼。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枞金钟。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5]571太华山上的虬松虽然默默无闻的,但是它的品质令见多识广的长安梓人都“骇一见”,能被用作咸阳宫的建筑材料,对于树来说这是最好的归宿。曾国藩以虬松自居,认为自己现在虽为一名小人物,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在最后两句直点题眼,写出了对于前途充满自信的狂放姿态和渴望成为国家栋梁的强烈愿望。《岁暮杂感十首》之四:“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划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6]557通过此组诗的其他诗句“我到人间廿五秋”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作于道光十五年。根据曾氏年谱我们可以得知,道光十四年曾国藩入京参加会试,但未考取。会试过后,留京读书,以备来年之考,但第二年又是名落孙山。两次会试的失败使曾国藩备受打击,此组诗正是作于曾氏这段人生低谷阶段。然而,从诗中我们不但没有看到曾国藩的沮丧,反而看到了他越挫越勇、志气满满的性格。想当年“思屠大海鲸”的豪气依旧存在,“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划不平”句道出了其慷慨激昂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渴望早日翻越龙门,一展他为国效力尽忠的雄心壮志。尾联中的“又”字用得漂亮,是点睛之笔,表明他信心依存、昂扬不屈的奋斗精神。

其次是反映了其忧国忧民的思绪和对社会黑暗不公的不满。如《杂诗九首》之四:“伤禽悲弦声,游鱼惊月影。丈夫贵倔强,女子多虚警。强弧有时弛,夷途有时梗。飓风扬海涛,潮平已复静。君子别有忧,众人恐未省”。[6]558此诗充满了悲凉且具有警醒意味的情调。曾氏通过伤禽的悲和游鱼的惊来展现时局的混乱,紧接着又以飓风激起海涛比喻帝国主义的入侵。曾氏觉得潮退只是暂时的平静,人们应该多警惕,切记不能高枕无忧。最后两句曾氏对未曾警醒的众人发出了忧虑之感。在此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曾国藩对外侮的高度警惕和对国事、人民深切的忧虑。再如《杂诗九首》之七:“入门忽怳怳,出门复皇皇。嗟我素心人,各在天一方。庸夫厌鼎食,谊士谋糟糠。奔走遍天下,归去仍空囊。秋老江湖阔,何以慰凄凉?勿劳我之思,我今足稻粱。所忧非所职,所乐殊未央。日暮登高邱,四顾何茫茫。落叶东南飞,孤雁西北翔。思君不得觏,惨淡咏斯章。”[6]559同样是读书人,科考的成败决定了是庸夫还是谊士,是厌鼎食还是谋糟糠。曾氏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抨击之意和对苦苦挣扎的不幸读书人的深切同情。曾氏虽然生活富足,但作为一个富有历史使命感的读书人,他对日益衰落的大清朝不免发出“何以慰凄凉”的感叹。“日暮登高邱,四顾何茫茫。”登高望远,四顾之下景物变得一片茫然,心情更是一片茫然。自己就像一只孤雁一般无助地飞翔。此诗充满了对社会黑暗面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又如《岁暮杂感十首》之九:“浩浩翻江海,争奔且未阑。古来名利客,谁不到长安?!肯能寻冷淡,夜夜照檐端!”[6]568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那些为了追求名利富贵的人像“浩浩翻江海”一般往来于长安的达官显贵之间。而我曾国藩“独立看参昂”,却只能落下个“如此寒”的地步。因为自己独树一帜,结果与其他人显得格格不入。一闹一静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曾氏对追名逐利的名利客的极度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颈联和尾联连用两个感叹号,可见对世事的不满到了难以言语的程度。

再次是反映了对亲朋好友真挚的情感。《忆弟二首》之二:“忽忆他时襄水上,恶风半夜撼春雷。舟人捩舵声同泣,客子扶床面已灰。仰荷皇天全薄命,信知浮世等轻埃。汝今归去复何似?回首世途诚险哉。襄阳遇风,戊戌九月出都事。弟今年南归,亦由襄水达武昌。”[6]562此诗描写了曾氏在襄水上遭险的惊魂一幕。此次九弟出京回家也是走同样的路线。曾国藩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九弟的担心挂念之情,体现了手足亲情之深。曾氏的兄弟情不仅表现在对其弟安危的挂念上,还表现在对其弟仕途未来的关心。《温甫读书城南寄示二首》之二:“岳麓东环湘水回,长沙风物信佳哉!妙高峰上携谁步?爱晚亭边醉几回。夏后功名馀片石,汉王钟鼓拨寒灰。知君此日沉吟地,是我当年眺览来。”[5]572岳麓书院的求学生涯在曾氏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同时,长沙这座拥有美山美水的城市也深深地烙刻在曾氏的心中。“知君此日沉吟地,是我当年眺览来。”这句是说六弟今日沉吟之地正是为兄当年登高望远之时眼中所见之处,间接地表达了对六弟殷切的祝福之情。他希望六弟能沿袭自己的足迹,凭借在城南书院的学习取得功名、出人头地。《怀刘蓉》:“我思竟何蜀?四海一刘蓉。具眼规皇古,低头拜老农。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6]557刘蓉是曾氏的同乡挚友,曾氏曾这样评价这位好友:“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7]从此诗中的“四海一刘蓉”和“千山追卧龙”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认为他的才能四海之内无人能及,如同当初的卧龙一般,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才华横溢的好友的思慕之情。

最后是反映了其浓郁的乡愁。《题篬筤谷图》:“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万竿。春雨晨锄玉版,秋风夜馆鸣琅。自来京华昵车马,满腔俗恶不可删。洞庭天地一大物,一从北渡遂不还。苦忆故乡好林壑,梦想此君无由攀。嗟君与我同里社,误脱野服充朝班。一别篬筤谢猿鹤,十年台省翔鹓鸾。鱼须文笏岂不好!却思乡井长三叹。钱塘画师天所纵,天割湘云落此间。风枝雨夜战寒碧,明窗大几生虚澜。薄书尘埃不称意,得此亦足镌疏顽。还君此画与君约,一月更借十回看。”[8]《题篬筤谷图》是清代画家戴熙受翰林侍读学士孙鼎臣之请所作,主要描绘了湖南的秀美山水。众所周知,曾国藩是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所以同为家乡人的曾国藩看到此画后爱不释手,便起兴为其题诗一首。前两联正是曾氏看到此图后浮现在他眼前的家乡的美丽、雅致、休闲的画面。一幅江南如画的别致、闲适的美感涌入读者的心中。第三联至第八联表达了曾氏背井离乡后对家乡的向往和难舍之情。第九联至尾联则表达了曾氏对此画的赞美之意。曾国藩通过再现家乡的秀美景色以及风物人情向人们展现了浓浓的思乡情怀。这是游子对家乡的深切向往。《岁暮杂感十首》之二:“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沙。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6]565如果是上一首诗是借画抒情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单刀直入地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杰作。同样是高嵋山这一标志性的物体又一次出现。家乡的老柏和夭桃仿佛有了生命,对他依依不舍,他又怎能不思念那美丽的故园呢?游子的乡愁跃然纸上。

曾国藩通过诗歌中的山水描写使其入世济世、忧国忧民、对家人和友人真挚的情感以及乡愁等淑世情怀更好地得以展现,可以说,曾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就是他所有抒情抒怀最好的载体。没有了这些山水描写,曾诗会失色许多,曾氏的许多情感也难以得到如此淋漓尽致的抒发。

三 曾国藩诗歌创作的思想溯源

首先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9]儒家的这种主张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理念。曾国藩作为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传承者,自然信奉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外,他还把它贯穿于整个家教之中。既然曾国藩把儒家经典作为家教来奉行,那势必会对他的诗作中产生影响。第二部分的提到的《小池》《感春六首》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曾国藩非常刻苦勤奋地为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努力着,目的就是能够为国家效力,能够治国、平天下。事实证明曾国藩确实是一位为大清朝尽忠尽力的第一功臣。然而,这样的功臣却不邀功,因为他十分懂得修身立命之道。

其次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讲求豁达恬静、无为而治、崇尚自然、物我两忘。曾国藩在家信中说:“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去年所讲‘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一段,最为豁达。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10]可见,曾国藩非常欣赏庄子的豁达恬淡的理论。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也是取之于老子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涵义。繁忙的军政生活之余,他还经常教导儿子、弟弟要多读老庄书。58 岁时,他反思一生:“思曩者志事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以不与、不遑、不称三者为法。”[2]300以上内容均表明,道家思想对曾国藩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在其诗作中也有所体现。如《送唐镜海先生九首》之六:“泰岳高云不可攀,曾兴霖雨在人间。如今老去神功敛,只就君王乞放还。”[8]605、《送妹夫王五归五首》之一:“飘然弃我即山林,野服黄冠抵万金……”[5]578、《失题四首》之四:“……弘景旧居勾曲洞,杜陵新卜浣溪头。好栽修竹一千亩,更抵人间万户侯。”[3]591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豁达恬淡,他不纠结于官权之位,反而羡慕山林的隐退生活。事实上他也常常教导弟弟儿子要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此外,曾国藩诗歌中的山水描写占全诗比重之大,也恰恰反映了他受道家崇尚自然理念的影响之深。他用豁达的心态来应对世间的纷纷扰扰,安顿自己的心灵。可见,道家思想对曾氏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

再次是受佛教的影响。曾国藩在日记中曾提到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其“不信僧道”指的是不信俗僧,即那些为了迎合世人庸俗需要的俗僧。相反,曾国藩常常寻僧访道,并且为高僧做联题诗。而且他自己对神灵也非常恭敬,如修金陵痘神庙、自己亲自在金陵祈雨等。在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参禅的体悟,如“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2]286此外,曾国藩还非常信奉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这从他把名字改为曾涤生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在日记中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意:‘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2]287曾国藩就是因为信奉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才将其名更改,以求一切从头开始,行善积德,获得善报。曾国藩在佛教宗派中特别推崇禅宗,曾诗中也不乏与佛教有关的诗作,如《三十三生日三首》:“苦饫风尘未息机,驽骀已络紫金革几。诗禅入悟无三昧,世路回头有百非……”[5]575、《题平谷山庄图》:“……开图对此好溪山,万重云水一闲僧,清辉照我尘里颜……”[3]596等。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曾国藩的禅悟。

综上所述,曾国藩诗歌中的山水描写占全诗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其特色是不仅具有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而且还具有韵味深美的阴柔之美,再者是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其诗歌的感染力。曾国藩通过诗歌中的山水描写使其入世济世、忧国忧民以及对家人和友人真挚的情感等淑世情怀更好地得以展现。曾国藩的诗歌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他的文学创作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集成物。曾国藩不仅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而且还具有令人钦佩的文学功底,真不愧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典范。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M].长沙:岳麓书社,2011:1154.

[2]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一[M].北 京:中 国书店,2001.

[3]曾国藩.曾文正公诗集·卷三[M].北京:中国书店,2001.

[4]唐浩明.曾国藩诗文精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5.

[5]曾国藩.曾文正公诗集·卷二[M].北京:中国书店,2001.

[6]曾国藩.曾文正公诗集·卷一[M].北京:中国书店,2001.

[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M].长沙:岳麓书社,2011:222.

[8]曾国藩.曾文正公诗集·卷四[M].北京:中国书店,2001:604.

[9]杨金鼎.中国文化史词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554.

[10]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11:959.

猜你喜欢

曾氏曾国藩山水
跟曾国藩学修身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