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野下的畸人形象
——对《庄子》内篇中畸人形象的解读

2014-03-31马晓慧

关键词:畸人疯子形体

马晓慧,杨 晨

(1.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庄子》内篇中塑造了一系列畸形的人,可以将其分为生理畸形者和心理畸形者,生理畸形的人包括形体上残缺者以及相貌纯粹丑陋者,如独腿的右师、王骀、申徒嘉或者没有脚趾的叔山无趾,这类人的残疾有些是因为后天遭遇所致;还有一类则是先天的,如支离疏、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甕盎大瘿,他们天生驼背、无唇、形体上畸形,体貌相貌非常骇人。心理畸形者即疯子,如《人间世》中的接舆。然而,生理畸形者在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庄子赋予了畸人形象以深层的意蕴和审美价值。

一 文化意蕴

《庄子》中不论是后天致残的右师、王骀、申徒嘉还是先天残疾的闉跂支离无脤、甕盎大瘿,他们在庄子笔下都是正常的,甚至比正常人更受欢迎,在这里庄子传达了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自然。例如《人间世》中的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1]他的脸缩在肚子里,肩高过头顶,佝偻着身子,发髻正对着天,五脏是朝上的,两大腿与肋骨相并。《德符充》中嘴唇坼裂如兔唇并且驼背的闉跂支离无脤、脖子上长了一个盆口大瘤子的甕盎大瘿;再如《大宗师》中描述的子舆,“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他们这种非常态的形体的确很骇人,但是即使他们丑陋,但庄子却认为其内心是健全,富有德性的,生命是内在的,这种自足内在的生命本真属于“天”,其存在的方式是“天鬻”,是自然禀赋的养成,所以这些先天畸形的人的价值在于他们是自然的象征。

畸人在庄子眼中的生命形态属于“天命”,人是无法选择的,正如右师、王骀、申徒嘉他们的遭遇也不是任何外在形态可以改变的。例如,《养生主》中文轩公很惊讶地问右师是天生的残疾,还是后天人为的原因,右师回答:“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右师的话寄寓着庄子自然的思想,并且他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扩大到“天”,不仅人的自然生命属于“天”,就是这种自然生命在社会上的遭遇也不是任何外在力量可以改变的。《德充符》中的王骀可以做到“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在王骀心里断了一只脚就像丢了一把泥土一样自然。在庄子看来,当人把自己与自然区分开来的时候,就是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从而预设了宇宙万物生命整体性的分裂,这种与自然的割裂致使人们用一种对立的思维看待自然。《庄子》内篇中畸形人作为庄子的哲学代言人,是受到尊敬的,他们有顺其自然的自由,他们之所以可贵可敬,正是由于他们的真实与自然。与善于逃避和伪装的众人不同,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性格乃至自己的命运。畸人形象自然天成,非矫揉造作,所以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自然整体性与社会秩序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另一类畸形者比较特殊,其不是形体的残疾,而是心理残疾,即疯子。这类形象,如《人间世》中的接舆。通常一个被认为是疯子的人所说的话,都不能看做是正常的东西,并且,人们是远离疯子的,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他是具有威胁性的,疯子之所以使人害怕是因为他不受规则的约束,可以说他想说的任何话,并且不会有任何后果。就如在现如今社会,一个精神病患者如果违反了规定,即使触犯法律也是不会受到责罚的。然而,疯子身上具有一种特质,那就是自由的思想,有时这种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的思想恰恰是最真实的,值得读者反思的。《庄子》中的接舆扮演了孔子的批评者,由于孔子在当时社会受众人尊敬并具有权威性,所以,接舆批评孔子的这种行为本身就被看作是不正常的,庄子借疯子之口来表明自己的哲学立场。文中疯子说道:“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这句话是对孔子的讽刺,“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这是庄子借接舆表达体今世的观点。疯子是胆大的,在那样的时代,只有疯子才敢劝告孔子。

这些畸人形象除了象征自认以外,庄子也从其他方面赋予了他们更深层的哲学意蕴,包含了庄子的无为、顺物、无待思想。那么,庄子是以怎样的方式使读者接受其思想的呢?笔者认为庄子在此借用了神话的权威性使其塑造的畸人在读者心中占有了一席之位。伽达默尔认为:“一当某个最初的意义在文本中出现了,那么阅读理解者就为整个文本筹划了某种意义,一种这样的最初意义之所以又出现,只是因为我们带着对某种特殊意义的期待去读文本”,[2]就是说读者对文本的期待与理解与以往的阅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德国美学家姚斯在《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学术史》一书中提到,一部文学作品,即使是最新发表的作品,也不是信息真空里出现的绝对的新事物,并且它总是唤醒读者对以往阅读过的作品的记忆,使读者进入某种接受的情绪准备状态,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对作品的期待。由于古老神话中的人物、故事大都具有超现实性与一定象征意义,并且读者在接受神话的过程中总是被引导期盼内容上一些新奇的东西。不论是西方神话还是中国神话和传说人物都有栩栩如生的想象出来的形象,《庄子》中对于畸人形象的想象与神话中的想象是相近的,但是畸人与神话人物相比更贴近于生活,例如跛子,长相丑陋之人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然而,由于神话的超现实性,由其象征的价值可以看作是不会全部实现或者不能全部实现的,但是在庄子这里这样的价值却由一些形体残缺的人实现,那么,对于正常人而言更有资格实现这样的价值。由于读者一贯的阅读经验从而习惯于从神话中获取某种有意义的东西,庄子正是利用读者的这种接受心理,让其笔下的畸人扮演了社会教育代理人的角色。

二 审美意蕴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标准法则,而这些法则完全是由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爱好来制定的。然而,庄子笔下的畸形者却是违反人类标准法则的例子,因为他们的丑怪形象和一般人的审美标准大相径庭,甚至让人看了觉得害怕。在常人看来丑的人在庄子这里却是美的,并且这种丑与美都同样地令人震惊,那是因为在畸人丑陋的外表之下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李泽厚、刘纪纲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就说过,“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3]

《庄子》内篇中对于畸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明显的丑美对比原则,在庄子笔下,畸人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丑,也不是纯粹的美,而是形式丑和内在美的结合,是人对自身和传统美的超越,丑被直接赋予了美感并且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体现了丰厚的生命底蕴和伟大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一丑一美的对比中,畸人之美比通常的美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也更难忘。《德充符》中哀骀它是卫国一个丑得出奇的人物,他可以“以恶骇天下”,然而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很高,庄子在这里又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到底他是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这样的丑人,男人见了就不想离开,女人见了宁可做妾也想嫁给他?他既没有好的相貌,也没有钱没有权势,就这样的一个人可以使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哀公与其相处一年后就要委任他作宰相,结果他做官没过几天却不辞而别,之后鲁哀公又传国于他,他依旧离去。哀骀它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人物形象,他的魅力在于他有一颗因顺自然“和而不唱”的心,做到了“才全而德不形”,这使他超越了相貌、地位、财富等生理的和社会的限制,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德性。还有文中说到:“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这样的残病之人具有这样的魅力,能使卫灵公喜欢无比,竟然觉得全形之人的脖子细长而不顺眼了。读者一定会觉得闉跂支离无脤是个神奇的人,好奇这样的魅力到底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于内在的德性。在庄子看来,形与神、肉体与精神是构成生命存在的两个方面,然而,对于生命存在而言,形是外在的、有限的;神则是内在的、无限的。一般人很看重自己的外在形式,但却容易忽略自己的内心,忽略了自己内心本真的生命体验。在此庄子提出了“诚忘”的思想观点,即真正的忘失,正是因为闉跂支离无脤做到了“诚忘”,他才获得齐卫两君的喜爱。

可以看出,庄子在塑造畸人形象时,首先标举的是他们的美德,正因为哀骀它具有的内在之美,所以他才能有“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的特殊人格力量。王骀虽然有残疾,但却具备了圣人的优秀品质与才学,因此他不仅在讲课授徒上与孔子分庭抗礼,而且连孔子自已也心甘情愿地拜王骀为师。虽然他们形体不健全,但是德性却是美好健全的,这也是受人尊敬的根本原因。在《德充符》中庄子塑造了反面形象,与形体残缺的申徒嘉相比,子产是一位形体健全的郑国大夫,其自居为“执政”,他们同在伯昏无人道长门下修行。对于还没有摆脱形和名束缚的子产来说,看到申徒嘉这样一个形态丑陋的残疾人有些别扭,并且觉得申徒嘉见到他这样一个受世人敬畏的大夫不回避,并且与自己同起同坐,就更加不能接受并且提出让申徒嘉回避的要求。在这里,申徒嘉形体的残缺与子产心灵的残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子产的精神被无形的虚名所限制并且扭曲了,从而造成心灵的残疾;申徒嘉认为“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外在形态,而在于他对待生命存在的态度,在他看来,人的形体与身份是无法自己选择的,但是对于德的态度可以超越现实生存的境遇。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过程中应首先被其丑的外貌吸引,而后又被美好的德性吸引,在这一丑一美的对比中,丑陋的外形在内在精神的光芒下被遗忘。因此,庄子在这里所要传达的是人们要破除外形残缺与完整与否的观念,树立注重内在心灵美的思想,只要有超出常人的德性,形体上的缺陷和丑陋就会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他思想中焕发出的美感。

庄子崇尚自然,强调自然之美,在他看来自然的东西总是散发着美的光辉。畸人们的残疾,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庄子都认为是“天命”,即自然生成,就如真人之所以可贵可敬,就在于他的真实与自然,他的生命活动、思想情感等都是那样的自然真实。《大宗师》中所说的真人就是以道为宗的人,而这种道就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中的绝对真实的生命本源,“‘道’或‘自然’所象征的这种生命本真之境,庄子理解为宇宙间最恒久的真、最崇高的善、最本真的美。”[4]庄子笔下的怪异残存之人具有道德的魅力,人格的高尚,他们突破形体的束缚,为大家营造了一个真与美的境界,这种审美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1]全文所引庄子语皆出自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1996:93,106,143,167.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45.

[3]李泽厚,刘纪纲.中国美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57.

[4]李振刚.生命的哲学——《庄子》文本的另一种解读[M].中华书局,2009:94.

猜你喜欢

畸人疯子形体
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我的房间里有头熊
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吗
晚明畸人文化及其成因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荡秋千
晚明的畸人文化及成因
浣溪沙·无题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