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语法理论在双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2014-03-30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源语英汉省略

阎 莉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北京 100717)

1 格语法理论简述

格语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harles J.Fillmore)①本稿完成之际,惊闻菲尔墨先生于2014年2月13日因病逝世。晚年与癌症斗争的他,终究归去,享年85岁。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伟大的语言学家。最先提出来的。格语法理论模式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基础上产生,以深层结构理论为其基础,旨在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弥补转换生成语法的不足,格语法理论着重研究谓语动词和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被当时的语言学界称为“一种新的、面向语义的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语义学理论。

传统语言学中的“格”是指某些屈折语中名词和代名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这些词在句子中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这种格是某些屈折语所特有的语法现象,是一种表层格。菲尔墨“格语法”中的格是句子深层的语义格,又称深层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施事格(agent):表示有生命的“行为者”或“动作者”。

2)宾格(object):表示动作所影响的对象。

3)受益格(benefactive):表示某活动、某事件中的受益者。

4)工具格(instrument):表示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没有生命的“工具”或“方法”。

5)体验格(experiencer):表示心理状态或心理变化的体验者。

菲尔墨的格语法是以英语为基础提出来的,但他的深层格框反映的是“语言”与“客观世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切语言所共有的,所以他的理论体系不以特定的语种为转移,适用于描写一切语言。

将格语法理论运用到双语翻译研究中的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和技能,其翻译理论从细微处着手,极具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对翻译界影响甚大。在纽马克格语法翻译理论中: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和名词)及动词的格构成。一个动词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格。这种格关系是一种深层的语义关系,与表层结构中的格没有一一的对应关系。在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没有动词的复合结构时,首先要找出源语(source language)中的中心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和名词)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理清深层结构,然后再按照译入语(target language)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以及传统文化特点研究动词与其各格的深层结构转换来重组翻译。这就是格语法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

2 格语法在双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前面已经提到,格语法翻译理论认为,一个句子只由两部分构成:动词及动词的格。所以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翻译问题,一是动词的翻译;二是动词的格的翻译。但我们知道汉语中还存在大量没有动词的句子,所以在翻译实践中,没有动词的句子怎么译?若动词中句子的格省略了,这种句子又怎么译?纽马克格语法翻译理论为这些翻译中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本文拟从英汉、汉英双语翻译的分析入手来探讨纽马克的格语法翻译理论。

2.1 非省略句或短语(动词及其语义格均具备的句子或短语)的翻译

根据格语法理论,语法结构(表层结构)相同的词组、句子不一定有相同的语法意义(深层结构)。例如:

(1)晒太阳

(2)吃食堂

(3)存活期

(4)吃工资

(5)哭奶奶

这些词组从表层结构上看都是相同的(述宾结构),但深层结构却不尽相同,所以,语法意义是不同的。根据格语法翻译理论,首先要找出动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例(1)中的宾语表示工具,(2)中表示处所,(3)中表示方式,(4)中表示依靠,(5)中表示原因。所以在翻译中按照英语的表达方式例(1)至例(5)分别译作:

(1)bask in the sunshine

(2)eat at the canteen

(3)be in current account

(4)live on one’s wages

(5)cry because of(the death of)grandma

2.2 无动词句的翻译

在英汉汉英双语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无动词句的翻译不能靠逐字对译,为了使译文准确、通顺、自然,我们通常将无动词句中的具有动词性质的名词或形容词转译为动词或增补一个动词。例如:

(1)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writing an exact man.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

原文有两处省略了动词“makes”,汉译时必须加以补充。

(2)I remembered the fear and anger in the gunmen’s voices because Jeremy was being slow.

我记得由于杰罗米当时慢慢腾腾,歹徒的声音中流露出了恐惧和愤懑。

在汉译中必须增补动词“流露出了”,才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3)旁观者清。

The onlooker sees most of the game.

英译中将原文中具有动词性质的“清”转译为动词词组“see most of the game”。

(4)亲不亲,一家人嘛。

Relatives or not,we peasants are one family.

译文中补充了省略的主语及谓语动词“we peasants are”。

2.3 格省略句的翻译

省略了语义格的句子是翻译中的另一难点,我们分别从语法和语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1)语法方面的格省略翻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语法体系,这种格省略句的翻译需要在译入语中补充源语在语法方面省略了的语义格。否则,译出的句子就会缺少成分,语义不通。例如:

(1)要掌握一门乐器,非下苦功不可。

One must make painstaking effort before one could succeed in mastering a musical instrument.

在英译中必须补充省略的施事格“one”。

(2)这是你的书,我是在教室地上找到的。

It is your book.I found it on the ground of our classroom.

由于“found”是及物动词,所以英译中必须补充宾格“it”。

2)语义方面的格省略翻译

其实这种格省略中的格隐含在源语的字词中,在翻译时需要增补阐明。例如:

(1)To wash before meal.

饭前洗手。

如果不在译入语中补充隐含了的宾格“手”,“饭前洗一洗”的意思就不明确。

(2)Some people believe in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有些人笃信上帝创造世界。

源语中省略了施事格,译成汉语时要加以补充。

(3)Day after day he came to his work—sweaping,scrubbing,cleaning.

他每天来干活——扫地,擦地板,收拾房间。

此外,还有一种格省略的情况,如不从深层结构上去把握,极易导致歧义,影响句子的准确翻译。例如:

(4)The old man wanted to buy the writer’s book.

短语“the writer’s book”的深层结构是“the book written by the writer”或者是“the book owned by the writer”,于是例(4)就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所以格语法在语义上更有揭示力,能以更简单的形式揭示出句子的深层结构,为我们准确理解并翻译句子铺平道路。

3)格语法翻译理论还适用于不同语言中文化信息的传译

外来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异”,这“异”往往不会通过源语的个别相关字词而被译语读者所完全理解。另一种文化的阐释途径是译者根据源语所体现出的文化背景通过翻译在译入语中补充译入语读者无法理解的信息。这种补充在源语与译入语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时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在翻译之中增加脚注的方式来实现。例如:

It was Friday* and they would go out and get drunk.

星期五到了,他们要上街去喝得酩酊大醉。

(脚注:*星期五为英国的发薪日。)

如不加解释,译入语读者可能不会明白他们(英国人)为什么要在星期五去上街大吃大喝。

再如,中国有一句国人众所周知的成语“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如果把它简单地直译成“Dong Shi imitates Xi Shi”,译入语读者会因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而看不明白译文的含义。如果英译文下添加脚注“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Do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Xi Shi’s way.”,译入语读者便会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3 结语

翻译是建立在对信息内容的正确理解上的,而不是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机械对应。因此,语义结构的理解主要涉及的是句子的表层及深层结构的含义。转换成译入语根据的不是句子的简单表层结构,而是需要理解句子深层结构的逻辑关系,所以纽马克格语法翻译理论是对格语法的利用和发展,它能帮助我们在对原文语义解释正确的基础上,设法摆脱源语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依据句子深层结构上的逻辑关系,提高译者的语义能力和译文质量,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另外,它对于丰富翻译方法,促进翻译教学也是大有益处的,是值得我们思索和总结的。

[1]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9714-770337.html.

[2]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 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5] 卢红梅.大学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 陈利文.格语法翻译理论及其运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3:104 -105.

[7] 崔新丹.格语法与翻译[J].语言与翻译,2000,2:43-45.

[8] 王玲玲.格语法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J].语言文字应用,1994,4:97 -101.

[9] 程琪龙.试论格语法1971模式[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6:16 -20.

[10]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 蒲春红,谈国栋.用注释来解决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J]. 文教资料,2006,16:47-48.

猜你喜欢

源语英汉省略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中间的省略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