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北京学和北大文化的研究

2014-03-30肖东发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洪业世界遗产北京

肖东发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

燕南园最后一位百岁大师侯仁之先生终于停下了脚步,他差不多跑了整整一个世纪,于2013年10月22日安然离去。我们深深地怀念他老人家。可以说,我们今天开这个三山五园专题论坛,研讨西郊园林和北京文化,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关于京西诸园林的研究以及北京学的开创,都是与燕京大学的洪业先生和侯仁之先生分不开的。

自少年时期开始,侯先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长跑。从德州博文中学跑到通州潞河中学,再跑进燕京大学的校园而成为全校越野长跑比赛的冠军……在被日寇判刑而流寓津门的时候,在下放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时候,他都没有中断奔跑的脚步。这已经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运动。长跑是需要持久韧性的,而侯先生一生都在不停歇地“跑”!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自然能达到更远、更高的目标。所以,他才一直“跑”上了历史地理学的巅峰。

2000年前后,我和同年好友陈光中常到侯先生家里拜访。我建议他写一部侯先生的传记。每次与侯老交谈,总希望他多谈谈自己的生平,可往往变换了谈话方向。在不知不觉间,话题就转到了他的那些老师身上:“顾颉刚老师好极了!洪业老师好极了!”这是他最常说的话,也是说得最多的话题。

除顾颉刚与洪业外,还常常讲到司徒雷登校长、夏仁德教授、冰心先生,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这些良师们对他的影响,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更有思想与精神上的熏陶。

一、燕京大学洪业师引导侯老走上研究三山五园和北京城的道路

洪业,号煨莲(英文名 William的谐音)1893年10月27日生于福建侯官。1948年到1968年,兼任哈佛大学东亚语文系研究员。1980年12月22日洪业在美国去世。

他年轻时在美国各地举行演讲,1919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洪业为鼓动美国人支持中国人反对日本人侵占青岛,作了一百多次的演说;“助华即是自助”这句演说词被美国报刊广为传播。有一次他讲完下台,有人鼓励他,说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这样的口才可以以此为业。需要说明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收音机都很稀罕,电视还未发明,一般人除上教堂外没什么消遣,于是“演说局”应运而生,安排“巡回演说家”到各大城小镇的学校、教堂、商会演说,提供娱乐兼推广文化。洪业的才华得到司徒雷登的赏识,这位校长可谓慧眼识珠,聘请28岁的洪业到燕京大学任教,担任历史学教授、图书馆长兼任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主任。洪业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风度翩翩,开口是洗练风趣的英文,为建设中的燕京大学赢得不少慷慨捐助。洪业先生的学术成果也很可观,他的主要著作有:

1.《引得说》(Indexing to Chinese Books)北平引得编纂处,1930。

2.《勺园图录考》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33。

3.《清画传辑佚三种》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33。

4.《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52。

5.《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洪业可以说是从燕京大学校园即明代米万钟的勺园入手,最早深入研究北京西郊园林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成果也深深地影响了侯仁之先生的研究方向,他们二位是北京学建立的奠基人。

侯先生在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我从燕京大学来》,前面一组文章都是怀念自己的导师的,其中前四篇都是为怀念洪业老师而作:

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道路上——怀念我师洪业教授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二记我师洪业教授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三记我师洪业教授

从目寇监狱到人间炼狱——四记我师洪业教授

侯先生说:“正是煨莲师关于校园历史的研究,引导我进行对于北京西北郊区历史上著名园林区的实地考察,进而又扩大到对整个北京地区开发过程的研究。”我们不难找到两位大师研究路线的踪迹:勺园——畅春园——三山五园——海淀——北京学——历史地理学。

为准备这次发言,我一连多次跑北大图书馆,在善本阅览室 看了洪先生不同版本的《勺园图录考》和他在任燕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时费心收集到的《勺园修禊图》。这份难得的古画,目前北大已经收藏了两幅,一幅是米万钟好友吴彬在1615年画的,原来收藏于清末翁同龢的后人家中,提名为《勺园祓禊图》。92岁的翁万戈说:“我的高祖翁同龢在光绪11年11月2日的日记中提到《勺园祓禊图》,可见他是那时购得的。后来,此图一直由翁氏家族保存。”

2010年9月翁万戈先生回国把这幅画赠给北大,由周其凤校长接受,藏于北大图书馆善本室。洪业先生刻意访求,此前收集到的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勺园主人、著名书法家米万钟手绘的《勺园修禊图》。两幅古画大同小异,很值得研究。共同点是使三百多年前校园一隅的景象重现于后人眼前。据了解,史上传下来的有关勺园的画作共有3幅,还有一幅米万钟的《勺园图》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

洪业先生在得到此画之后,又进一步收录了晚明以来有关米万钟家世以及描述勺园景物的诗文记载,包括在燕大校园内出土的米万钟父亲和弟弟的墓志铭,并且进行了勺园故址及其地理位置的考证。写出了《勺园图录考》,卷末还附有校园以及海淀附近地区河湖水系的略图,极有参考价值。可以说是关于三山五园地区的最早科研著述。

洪业先生接着又对畅春园、蔚秀园和淑春园进行研究,有的文章是用英文写的。涉及范围逐步扩大,搞清了燕大校园中大部分地方的重要历史情况,他在“大学讲演”中做了专题报告,深得师生欢迎。

1946年8月,侯仁之遵循洪先生 “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指点,放弃去哈佛大学的机会,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投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教授门下。由此,他正式迈进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领域。侯先生的博士论文就是以北京为题。三年刻苦攻读研究,侯仁之的论文《北平的历史地理》通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这篇论文是在日本人的监狱里打的腹稿。2000年一次偶然机会,侯先生的女儿侯馥兴在家中阳台整理旧物时发现完整书稿,2013年侯先生去世后,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出版。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天,侯仁之回到北京。

二、历史地理学和北京学在中国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51年,侯仁之先生全家搬到燕南园,住进61号楼,直到2013年10月去世,在此整整住了62年。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侯仁之在学术上的成果是辉煌的。1950年,他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率先对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担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地质地理系主任。

在燕南园的一个甲子里,侯先生带出一批接班人。仅就岳升阳教授给我提供的名单,就有于希贤、唐晓峰、韩光辉、张宝秀、韩茂莉、邓辉、尹钧科、王毓蔺等,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都做出不小的贡献。

他的历史地理学“四论”,对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一至三集以及《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出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结果;

他在城市历史地理及沙漠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探索,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他因促使中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组织,而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1984年侯仁之去美国考察,在与外国同行接触的过程中,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许多学者都说,中国历史悠久,有无数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著名的风景胜地,为什么不加入这个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呢?

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经反复讨论,议决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常简称“世界遗产公约”。1976年11月,第一届《公约》成员国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世界遗产委员会自此正式成立,以负责《公约》的实施。同时,还建立了世界遗产基金。

侯仁之了解到上述情况后,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回国后,立即开始积极努力促进此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起草了一份提案,在具体介绍了有关“世界遗产公约”的情况后,明确提出:“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

提案写好后,侯仁之征得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三位政协委员的同意且联合签名,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获通过。

当年12月12日,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并自1987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1987年12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全体会议上,中国的故宫博物院等6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到2013年6月,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已经有45项遗产列入名录,超过西班牙,仅居有48项成果的意大利之后。当人们读到那份长长的世界遗产名单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的侯仁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侯先生是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而且在北京学和三山五园研究中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登上了这一领域的高峰。

侯先生最先研究北京的历史起源及城址变迁,他在1990年发表了《迎接北京建城3035周年》一文,通过详尽考证大量历史资料,合理推断:武王伐纣后正式建立诸侯国的时候,北京附近的“蓟”、“燕”,已经初步具备了城市功能,即为北京建城之始。时间是公元前1045年。

他的这一推断,得到学界认可。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3 040年,北京市在宣武区广安门外的滨河公园建起一座“蓟城纪念柱”,并特请侯仁之撰写《北京建城记》。

侯仁之曾数次撰文,再三强调“在邻近滨河公园的地方,还有古代的遗址遗物,大可值得珍视”。后来,在建设施工当中,果然发现了金中都大安殿与大安门的故址;公元1153年,金中都建城,这被确认为北京建都之始。2003年,为北京建都850周年,北京市又在“蓟城纪念柱”南面金中都大安殿遗址上筑起一座造型独特的“北京建都纪念阙”。

侯仁之先生高度评价京城中轴线的重要意义,他提出关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的观点,都是围绕北京中轴线而发;侯仁之认为,“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它的建成至今已有五百七十余年,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第二个里程碑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突出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的天安门广场,它赋予具有悠久传统的全城中轴线以崭新的意义”;“第三个里程碑最初是由于亚运会的召开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兴建,才开始显示出北京走向国际性大城市的时代已经到来”。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里程碑”,实际上都立足于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上,高屋建瓴,从历史到未来。

侯仁之就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所发表的这些论断,对有关决策部门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政府制订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至2004年再作修订,其中有很多内容都采纳了侯仁之的意见和建议。

他为保护北京旧城风貌而大声疾呼,多次提案。

保卫卢沟桥

保护四合院

恢复莲花池

整修后门桥

重修永定门

保护海淀关帝庙

保护顾颉刚故居……

三、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侯仁之先生的这一系列精神直接地影响了我和陈光中两个。第一是尊重师长;第二是潜心研究北京学和北大文化;第三是盯住一点,连续发力,文章成系列,著作集大成;第四是亲身实践,实地走访,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这一点我和陈光中都身体力行,用“走读”的方式采访写作;第五是带动后学一起搞研究,把学生们心中的火焰点燃,继续走读采访北大名师,把北大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受侯老《燕园史话》的影响,1995年前后,我在侯先生的学生、(时任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地质地理系杨承运老师的带动下开始对校园文化景点的调查,并于1998年在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古园纵横——北京大学校园文化景观》。

我从2005年开始连续九年给每年入学的全校新生在入学教育时讲“北京历史与北大精神”讲座。其中不少观点、材料、内容都来自侯先生的文章和著述,我心里想的就是侯先生年纪大了,将近百岁,讲不动了,我要把侯先生点燃的火炬传下去。

自2004年我又在专业课之外开了一门“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全校通选课,每年选课的同学都有成百甚至上千人,2008年有一个网上的统计,这门课居十大热门通选课之首,有2 150个同学报名选此课。最后因课堂有限,控制在200人左右。在讲这些课时,我时常登门向侯先生请教,阅读侯先生著作,讲课内容也大量引用侯先生的学术观点及研究成果。2000年前后,我们就开始编写《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包括《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风范——北大名人寓所及轶事》和《风采——北大名师的岁月留痕》四本,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肖东发为丛书主编,陈光中为副主编。

2002-2004年我与陈光中两人在北大校刊上连载十七期“燕南园钩沉”。后来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连载《那些在北大的身影》,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北大燕南园的大师们》一书,已于2011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我今年已过退休年龄,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也有限了。我有一种紧迫感,总想把大师们的精神、北京学、北大文化等研究一代代传下去。如果不说、不讲、不加指导,现在的大学生不了解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对大师们曾经有过的学术贡献也不甚了解,难以继承和发扬。我在课下带领2011级和2012级的本科生完成了《北大燕东园的大师们》,此书已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排版,正在校对。由于有些老照片图片像素不够,还在设法补救,争取2014年5月出版;2013年秋冬季学期,已经指导2013级本科生编写《北大朗润园的大师们》,以形成系列。

我从2005年开始主编《新闻学在北大》,其后又两次修订再版,多次就燕大新闻系等问题请教侯先生。2012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由我指导研究生刘青、谢宁主编;2013年至今正在编辑的《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由研究生衣彩天、方日金主编,明眼人一看便知都是沿着侯老的研究方向继续探索。

我们在编辑出版了《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之后欲罢不能,还有一股寻求探访北大名师足迹的强烈愿望。再继续编辑一套《走近北大名师系列丛书》。李云写出《朱光潜》,陈阳写出《马寅初》,陈光中写出《侯仁之》,在侯老95岁诞辰之际的200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眼下,我们又开始了编辑《北大文化丛书》,这一套要出版十本。同时培养一批年轻人。

追寻与继承是编辑这套丛书的基本目的。我在缘起中写道“20世纪多灾多难,大师们饱尝人间艰辛,历尽世间坎坷。然而,在艰苦恶劣的境地中,他们矢志不渝、耿介不阿,显现出浩然正气,对国家和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而在那些或平淡、或激扬、或抑郁的生活空间里,一段段琐事折射出大师们不平凡的人格魅力与恬淡的生活境界。我们力图翔实地展现这些精彩的人生华章,通过回顾大师的心路历程与学术轨迹,让年轻的学子进一步了解大师的生平业绩,以探究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原因所在”。

大师走了,但我们的后辈学人还会记住他们奋斗过的一切,继续攀登科学的高峰。

我们选择北大,不忘先师,牢记使命,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类的发展,求索不止,奋斗不息!

猜你喜欢

洪业世界遗产北京
烤元宝火
中国的“世界遗产”
洪业与燕京大学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洪业先生读过三遍的书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樊洪业先生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