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讨式教学法在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4-03-30张尹莉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1期
关键词:隐性研讨专业课程

周 燕,张尹莉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管理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要想将管理工作做好,必须承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又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因素,为了使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并谋得发展,高校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获取隐性知识能力的培养。1997 年,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讨式教学”理念影响到我国的高校教育并被积极推广。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1]。这一教学法在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实现从知识的单向传递到主动构建的转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和实践自己的隐性知识,从而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

1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积极意义

1.1 促进学生的隐性知识构建,完善其知识体系

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就是要把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共同研究问题和讨论交流,它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使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学会学习与研究。可见,研讨式教学,不仅仅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将研究、讨论贯穿于一门专业课程始终的方法。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会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以及隐性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此教学法在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学活用、将显性知识自觉转换成为自己的隐性知识。而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的管理类毕业生,则更容易胜任日后的管理工作。

1.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研讨式教学法吸收了研究法与讨论法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精华,是将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创新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学生组成团队,团队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并提交研讨组研究结果。信息时代下,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论坛等及时提出问题、交流想法、讨论观点。可以说,研讨式教学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研讨式教学也要求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评议,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唱独角戏的“演员”转变成“导演”的角色,学生变成了积极的演员,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必然从单向说教转变为多向交流,这样既可以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同时也有利于隐性知识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研讨式教学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研讨式教学法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研讨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能力,如检索文献、阅读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管理类专业要解决的问题总是联系着管理实际,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为了做好一个科研项目或专题,往往会主动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向社会,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寻求数据支持,进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因此,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研活动大学生们必然会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2 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思路

2.1 确定目标,规划安排

研讨式教学事先规划很重要,在学生选课之后到新学期开始这段时间,教师可提前将教学目标、教学规划等等放到网上。学生可以提前了解该门课程的教学规划,教师甚至可以将教学大纲和内容也提前放到网上,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就开始自学,变“教学”为“先学后教”。

2.2 指导选题,确定分组

课程开始后,师生就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可将与该课程相关课题题目列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按照学生兴趣和意愿,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进行选题、分组。每组就是一个科研团队,教师对其可以做科研方法方面的指导与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其实是学生获得隐性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3 独立思考,独立探索

学生在明确选题目标后,团队成员可先按照教师指导的科研方法开展独立的科研活动,独自思考与探索之后,写出科研初稿,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疑问。这样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学”,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便于他们自觉主动的构建知识。

2.4 分组合作,深入探讨

每个团队成员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自己的科研初稿并讨论。此后,团队成员还需要分工协作,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比如有收集资料的,有实地调研的,有分析数据的,有整理结论的,有制作PPT 的等等。对于达成一致的科研结论,将由团队中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负责将其编成讲稿。在此环节,学生必然会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活动中,促进了企业的隐性知识向大学的转移。

2.5 课堂展示,师生评议

在展示课上,由各组推出的团队成员在全班负责讲述各组的科研结论。然后,教师和其他组同学一起进行评价。各组还要安排几名善辩的成员上台负责对教师和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进行现场答辩。这一面对面辩论的过程实现了思想火花之间的相互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提示,相互启发,有助于他们之间的隐性知识的共享。

2.6 总结与改进

展示课结束以后,每组除了撰写一篇课程专题科研论文之外,每组的团队成员还要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写出各自的评学评教的文章总结。这一总结与写作过程最终实现了学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也有利于教师日后此类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

3 研讨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 教师需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及综合素质

研讨式教学法,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理念上,它期望实现教师知识的“单向传授”向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转变;变“权威教学”为“平等教学”。大学教育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向学生解释知识点的实际用途和使用方法,以此才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实现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模式的转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2]。实施研讨式教学法时,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一位“主要演员”,而是要转变成为一名优秀“导演”。可见,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

3.2 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有待改革

传统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制度,实质上是“期末考卷定高下”,由于闭卷考试成绩所占权重过大,所以学生平时研讨的参与度不高。在实施研讨式教学法时,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试评价制度就必须随之发生改革。考试形式可采用开卷或闭卷形式;考试方法采取笔试、面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应极大降低期末考试笔试成绩的权重,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学生在每一个研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都应随堂记录,并计入其平时成绩中。期末考试时,有条件的话应加设面试、实践或情景模拟环节,以此来测试学生获取、积累、实践隐性知识的能力。

3.3 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各校面对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开放式办学的发展模式。即在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中寻求无限的空间、资源、机遇和潜能,学校与社会各界互利互长[3]。比如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在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们需要走向社会、深入企业,通过咨询、了解、考察、调研等方式来丰富和完善其自身的隐性知识体系。高校可以与多家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与企业单位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可聘请企业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让学生与管理者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通过实习和实训,管理人员会自然地将经验和诀窍传授给新入行的大学生们,这将有利于企业的隐性知识向大学的转移与共享,不断提升高校师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1]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科社版),2001(1):68 -69.

[2]左 欣.高校隐性知识教学的缺失及大学生隐性知识的构建[N].吉林日报,2012 -12 -18.

[3]许 臣.高等学校开放式办学的外部支撑体系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5(6):57 -58.

猜你喜欢

隐性研讨专业课程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