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2014-03-29杨书评张艳红张希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价值观民族核心

杨书评,张艳红,张希梅

(1.赤峰学院 文学院;2.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内蒙古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杨书评1,张艳红1,张希梅2

(1.赤峰学院 文学院;2.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立足于消费文化时代物质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德育实践和我区大学生独特的民族区域特征,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具体从我区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策略和民族区域问题及对策两个方面展开,提出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及管理育人的具体方法.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费文化;民族区域

消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具有积极的社会建设意义.但当消费被当成拉动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繁荣的政治经济手段而被施以鼓励和刺激政策后,消费即呈现出无节制非理性的消费异化特征,随之消费文化也就具有了功利性和消极文化色彩.它在表征经济繁荣的同时,更成为泛滥的消费主义“拜物新宗教”的符号,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它造成人们对物质和金钱的病态追求,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腐朽思想.这些传入校园后,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也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将其提高到“兴国之魂”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战略高度.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的重要指示.为此,我们要积极响应,谋划和构建抵御物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和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德育体系.

1 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策略

1.1 课程教学贯彻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树立教书育人理念

有学者指出:“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2],“课程是教育观念、目的和宗旨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媒介.”[3]因此,课程教学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立德树人”的理念,既要发挥思想德育课在社会主义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想德育的材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思想德育课,要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提出的“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教育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已在日常思想德育课教学中得到了体现.在此基础上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内容包括:一是要加大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想德育课整体中的比例,提高其地位;二是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强化效果.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地位的具体措施,是在现有高校思想德育课程体系中,开辟出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节.以便更充分系统地讲授其内容体系及各项内容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再者,开辟专节本身也彰显其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核心和主旋律的地位.改进教学方法,一要改变传统从理论到理论、以概念解释概念的枯燥说教法,要适当引入理论与实践结合、热点问题引入、社会调查(访谈)等探析式、研讨式、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二要借鉴现代传媒声像色立体化传播方式.可以利用国家及地方宣传部门已有的电子、音像制品,更要开发制作贴近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材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三要改进课堂教学语言,要把文件及教材中严整政论的书面语言,变通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日常口头语言,增强理论教学的亲和力.如课堂讲授照搬文件中“灵魂、主题、精髓、理论基础、基本内容”等书面语言,各项内容就难以区分和理解,而使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怎样的精神状态”和“怎样的行为规范”等直白形象的说法就生动而易解.

2.各类专业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则应立足在专业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素材,因势利导地进行“隐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史哲课程,本身就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艺术观的学问,知识传授本身就发挥着“文以载道”的作用.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等史学内容,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社会主义政治观和服务社会与人民理想信念的警示教育材料.中国文学和文化课程中,更是包含丰富的劝学、厉勤、克俭、孝亲、友善、诚信等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内容.《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夫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都是在倡行节俭.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倡导勤俭廉洁自律的同时,重在阐发奢靡、淫逸、腐败可以毁德灭国亡身的深刻道理.西方文学及文化课程,也同样具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材料.古希腊神话英雄阿喀琉斯因个人荣辱得失置氏族集体利益于不顾,中世纪民族英雄罗兰为保卫“可爱的法兰西”战死沙场,可以作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材料.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在表现资产阶级爱情观道德观政治观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文主义思想传播造成的社会腐化、道德堕落、时局混乱现象的反思,可以作为我国当前商品经济引发信仰迷失“拜物新宗教”现象的批判材料.即使与观念形态似乎毫无关联的理工课,也可以做到“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授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关价值渗透相统一.”[4]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物理学定律,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资源与环境、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等课程,可以进行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个人消费与社会责任关系的价值观引导.

1.2 坚持先进的校园文化方向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导向,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制度规章在内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本质是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一惯被看成是思想德育重要的“隐在课程”.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作出了“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指示.

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可以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进行.显性方式,是指在校园里以美观醒目的字画、条幅、标语及字幕形式加以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表述,均语言简练、句式整齐,可以作为墙面张贴、橱窗陈列、校园电子屏及网站滚动播放的内容.在人人可见和持续的宣传中,唱响主旋律.隐性方式则具有更多样化的方法和渠道.

1.开设国学系列讲座,以定期文化讲坛和分主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中华优良传统和优秀美德教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曾创造令世界瞩目的历史篇章.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勤劳节俭、正直善良、明礼守信、友善互助等美德,已内化为代代相传的高贵民族品格.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和优良品德教育,可以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激发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开展必要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公民教育本是中小学德育的任务和目标,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现阶段以考学为导向的功利性应试教育,使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实为空位,德育目标中起码的公民文明习惯与公德教育并未真正进行.加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独生子女政策形成的父母包办代替、孩子无责任义务的独特“独生子女文化”现象,使青年一代的公共意识及社会、家族责任意识淡漠,自理和自律能力普遍缺乏.在大学无人跟班的松散管理体制下,“文明”和“公德”都成了问题.公共场所喧闹、公共资源抢占、公共财物不加珍惜、公共卫生随意破坏,甚至违背诚信、道德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要在国民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即将走进社会的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公民补偿教育,以塑其文明人之形.

3.开展经典艺术普及活动,落实高校美育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各阶段学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划目标,“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以人为本”战略主题的具体内容.德育和智育作为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两大生命线,在“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5]中得到了同步贯彻.而体育和美育这另外的一对辩证统一的教育目标,却出现了政策性的倾斜.国家教育政令及地方法规中,都有确保体育课程设置及课时的相关条款,而艺术专业以外学生的美育却没得到同等对待,只有各类文件中“加强”、“注重”等原则性意见.具体到学校,就出现了培养大纲、教学计划没有规定课时,校园文化中又因其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被置于文体娱活动之外.潜在的话语似乎表明,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练体魄比修内质更重要.为此,国家层面曾以政府购买文艺团体服务、给学生提供免费欣赏的形式,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而学校层面应该做的,是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抓好经典艺术的校园普及工作.引进交响乐、歌剧、昆曲、京剧等艺术团体演出,由于会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在校园难以常态化的进行.而可以常态进行的,是利用学校现有各艺术门类的专业师资和在校生,开展音乐、美术、摄影、微电影、播音、主持、文学等面向学生的艺术创作、表演、展播、竞赛等活动.其意义不在表演或竞赛本身,而在于发挥艺术外愉悦感官而内化为素质和品味的美育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精神文化基础.

1.3 净化校内外育人环境,建立社会联动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海明威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是一座孤岛.”[7]这些都是在说明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成长离不开环境,人的精神发展也是在与环境的交相作用中逐步完成.环境对人理想信仰等精神气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大学校园也并非“孤岛”,学校在各方面都依赖社会而存在,大学生也与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思想、信仰等价值观念的形成必然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具体生活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制约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诸多环境因素中,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夏国忠这时才想起,自己刚才骂了人。自己以前从来不说脏话的,怎么一上前线就像变了一个模样了呢。他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伸手拍拍战士的头,说:“等会儿打起仗来机灵点,要消灭小鬼子,自己的小命也要给我保住罗。”

1.净化社会大环境.勿庸讳言,随着改革开放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侵入,随着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大众传媒策动的物质消费文化的蔓延,我国社会思想及道德状况已出现整体滑坡现象.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是非标准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普遍滋长,造成官员使官弄权、贪污腐化,公民违背诚信、见利忘义的社会现象.在此影响下,大学生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紧张、艰苦奋斗精神不足等问题.因此亟待净化社会大环境,具体包括:要整顿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消除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仰的影响;要整顿大众传媒,摒弃以名人星语、品牌时尚包装的物质消费主义及享乐主义;要整顿网络环境,剔除其暴力、色情、猎艳、猎奇等低俗消极内容.

2.整治校园周边小环境.高校聚集着数以万计的学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它吸引各路商家“逐校而居”,从事面对学生的经营.经营项目林林总总,经营路数各显神通.不可回避,其中不乏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的经营场所和项目.密集的网吧、电玩城使一些学生无力拒绝,通宵达旦;迪厅、舞厅常出现学生裹挟其中的治安事件;久治不愈非法经营的小旅倌、出租屋,也造成危及学生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极大隐患.此外,高校所在位置多为远离城市中心的城乡结合部,是外来人员、流动人口集中租住的地段.这个群体人员驳杂,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也相对较低.学生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接触,难免受到一些不良习气、不健康生活情趣的影响,成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障碍.因此,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依法整顿的力度.对于那些屡停屡开、屡禁不止的场所和项目,不是管不了,也不是没有政令法度依据,而是缺乏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对于由利益驱动的不良或不法经营活动的扼止,靠运动式的突检、抽查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重任,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

3.营造积极的精神导向环境.是指通过生活中正面的人物和先进的典型,对学生进行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促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校园生活中,首先要重视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8]因此教师应独善其身、修德正形,以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知性的气度、高尚的品德起到垂范作用.其次要通过校园各类评优评奖,起到树典范、扶正气、抑歪风的宣传导向作用.要戒除评选过程中的人情因素、面子因素和易于操作的“大锅饭”做法.要保证切实把表现突出的学生选拨出来,使奖评有公信力和示范导向作用.在奖励表彰形式上,尽可以安排必要的颁奖程序和仪式,充分宣传和弘扬,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广大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第三,有计划目标地聘请校外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作报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等崇高品德的教育.常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曾带动起一个时代的无私奉献精神,当代英模也能够发挥教育人鞭策人的精神导向作用.

1.4 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知行合一

要在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拓实践中践行理论、将理论化为有效社会实践的途径.校内要开发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时代精神、学校特点的价值观培育实践课堂和活动.具体设计和实施,要把核心价值观内容细化分解到实践课及活动的德育目标中,并转化为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具体目标.可以组织以文明诚信、绿色环保、文明礼仪、遵纪守法为主题的演讲、辩论、情景剧等校园活动,也可以组织红色旅游、专题调查、参观体验等校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则要取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支持,根据地区实际创建红色教育基地,建立相对稳定的社区活动、“三下乡”联系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在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中,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才干,培养服务社会与人民的能力和品格.

2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民族地域问题与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是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但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较差的蒙古族自治区域.其地域、人口、自然、经济等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中原省份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学校教育特点,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独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同民族学生间隐在的民族隔阂.我区民族人口的组成,以汉民族为主体,蒙古族占据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大多数比例.由此形成我区各阶段学校教育,都同时开设蒙汉两种语言教学的特色.中小学有专门的蒙古族学校,大学则各专业同时开设蒙汉并列教学班,由此形成蒙古和其他民族师生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总体上各民族学生能够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地区同接受教育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但又总会因为一些并不重要的诱因引发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对立冲突,有时甚至会迅速升级为难以控制的群体性事件.究其原因,其实是不同民族学生内心深处狭隘的民族观念在作怪.平时它隐于意识深处,一旦有触发就会瞬间群体性爆发.这种敏感而不能碰触的民族神经,其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之“民族精神”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的内涵,明确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即是说,它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现国家同位并列组成“民族国家”的“大民族”观念.而总引起民族间矛盾的,是立足在特定族群基础上的“小民族”观念,与“民族国家”立场正好相反,是狭隘的民族观.它是当前内蒙地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问题.

2.学生社会视野相对狭窄和人格心理较为封闭.我区处于东西延绵5千里狭长的北部边疆.历史上元朝和清王朝统一全国,与中原文化产生了几次大规模文化碰撞和交融,但元灭清亡退守关外后,仍以因袭契丹辽及漠南蒙古地域文化为主,文化传统自成一体,相对封闭.经济上,受多风沙、干旱、四季骤寒骤热等气候条件影响,尚停留在以个体分散经营为主体的传统农牧业经济阶段.封闭的文化环境、相对落后的个体经济形式,使以本区生源为主的高校学生,总体呈现社会视野不宽,新信息新资讯接受较少和人格心理较为被动和封闭的特点.这一地区性问题,导致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形成具有局限性.

3.蒙古族学生较为随性的思想行为习惯和语言交流障碍.蒙古族传统游牧及定居后仍然分散居住的生存方式,使他们有时难以适应制度化的集体生活,不习惯受约束.在校园里常因较为自由散漫的行为影响他人引发矛盾.加之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障碍,言语沟通宣泄不畅时就会升级为肢体冲撞,由小节引发事端.这些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集体主义及文明、和谐、友善准则.

2.2 措施

在上述多种因素下,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受到制约,离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高目标存在较大距离.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谋划解决民族和区域问题的具体策略,消除其对我区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根据我区高校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地域历史文化内容,开展地域民族文化育人活动.内蒙古地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有绵延至今、辐射极广的漠南蒙古文化,中东部有保存完整的契丹辽文化及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民族和地域文化内容,其一可以取民族文化之成果充实完善学生,以祖辈的业绩激励现代青年.如蒙古族、契丹人曾入主中原,建立国家统一大业,这可以激励青年学生“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其二,通过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进学生相互了解和沟通,消除隔阂,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更高层次的“民族国家”情感.

2.开展促进民族交流的校内外文化活动.校内,可以举办不同民族学生均可参加、无需更多语言交流的文体娱活动,在活动中青年人最容易放下戒备和成见.可以利用较长的寒暑假组织相互间的民族文化考察.还可以组织异地实习,在学业进行的同时达到了解不同文化习俗不同民族习惯的作用.

3.加强管理.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的管理中.平时要加强校规校纪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制定适合不同民族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守则.对违犯校规校纪的行为,要进行及时教育和惩处.同时还要在生活和感情上更多地关注和关心学生.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管理与关爱相结合,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问题.

总之,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期.它决定着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和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积极的建设者的重大问题.因此高校要尤为重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竭尽所能地采取多方有效措施,致力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抵御物欲横飞的商品经济时代以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1〕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新华网.

〔2〕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105.

〔3〕胡立法,戴玉琴,唐春干.西方大学核心价值教育范式的特征论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1(10):9.

〔4〕胡立法,戴玉琴,唐春干.西方大学核心价值教育范式的特征论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1(10):10.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29.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选读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1).

〔7〕江南时报.http://jnsb.jschina.com.cn/html/2013-05/03/content_762618.htm.2013-05-03.

〔8〕杨树虹.谈隐性教育在学校教育载体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1(10):140.

D64;G64

A

1673-260X(2014)12-0179-05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消费文化背景下内蒙古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2013B06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民族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