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与责任并存:谈伊莎贝尔的人生观

2014-03-29王银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德伍德伊莎贝尔人生观

王银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伊莎贝尔是亨利·詹姆斯《女士画像》的女主角。《女士画像》于1880年在《大西洋月刊》连载,1881年出版单行本。如果说《戴茜·米勒》使詹姆斯声誉雀起,那么《女士画像》则奠定了詹姆斯文学大师的地位,是詹姆斯创作早期最具分量的代表作。

小说描述了伊莎贝尔,这位出生于阿尔巴尼亚的美国姑娘,在父母过世后,接受姨妈的邀请来到英国的花园山庄。她的表兄拉尔夫身有弱疾,欣羡表妹的自由活力,不愿她因为贫穷而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于是私底下说服自己的父亲,在过世前将七万英镑遗赠给了伊莎贝尔。伊莎贝尔拒绝了充满活力的美国企业家卡斯帕·戈德伍德,文雅多情的英国贵族沃伯顿勋爵,也没有注意到对她情愫暗生的表兄拉尔夫,最后选择了在她看来是“欧洲第一名的男子”(詹姆斯 2000:520),丧偶携女独居的看似高贵出尘的奥斯蒙德。但在婚后不久,伊莎贝尔就发现,奥斯蒙德原来是“鲜花丛中的一条毒蛇”(詹姆斯2000:520),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伊莎贝尔又面临另一个抉择:是逃离这段婚姻还是继续下去?最后,借探望重病的拉尔夫回到伦敦的伊莎贝尔,在拉尔夫过世后,在戈德伍德再次示爱后,经过长久的思考,选择了回归罗马,回到她的婚姻,她的丈夫和继女身边。小说就故事情节而言,就是围绕伊莎贝尔的两次选择进行的:一是选择谁作为结婚的对象;二是是否逃离虚假痛苦的婚姻。

对《女士画像》的研究,角度颇多。最早聚焦于文化角度,探讨作品中的欧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周丽华2001)。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更多的理论被应用于作品的阐释。比如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杨静 2012);有从原型批评角度,阐释作品中花园山庄的神话原型是伊甸园(蒲度戎 2009);也有从叙事学角度,解析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等(李根灿2009)。

小说所体现的自由、道德、责任等主题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认为伊莎贝尔最终选择回归婚姻,是对初期个人自由主义的一种道德伦理修正(毛亮2009,代显梅 2008)。因此,也有评论者据此认为《女士画像》是一部成长小说(张晓琳2011)。这种观点认为,伊莎贝尔在早期选择婚姻对象时?的失败,是因为她的盲目的自由主义,而最后选择回归失败无爱的婚姻,则是因为后期对继女的爱与责任,修正了伊莎贝尔早期有点自私的个人主义。这种观点其实是对小说文本的一种误读。伊莎贝尔对于独立的坚持、自由的追求和对责任的勇敢承担,是一以贯之的,并不因为时间的先后不同也并不因为选择的内容不同而有所改变。当然,自由和责任在两次选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相同,但不管是哪一次选择,起支配作用的都是伊莎贝尔自由与责任并存的人生观。

一、伊莎贝尔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在进一步阐明伊莎贝尔的两次选择如何充分地体现了她的人生观之前,需要先界定一下什么是自由与责任并存的人生观。在全书唯一全面深入剖析伊莎贝尔内心活动的四十二章,詹姆斯明确指出对伊莎贝尔而言,真正贵族式的生活是“广博的知识和充分的自由相结合,知识将给人带来责任感,自由则使人感到心情舒畅。 ”(詹姆斯 2000:521)

如何理解“知识将给人带来责任感”?首先,在伊莎贝尔看来,知识就是“对生活获得(的)一个全面印象”(詹姆斯2000:60),就是要“见识,体验和理解一切”(詹姆斯2000:57),同时要重视由他人经验提供给我们的非常可靠的摹拟品(詹姆斯2000:225)。其次,只有获得这种知识,获得对生活的印象,“才能防止错误,才能把其他人的不幸处境,作为一个专门问题加以考虑”(詹姆斯2000:60)。所谓考虑其他人的不幸处境,其实就是关爱他人,确定自己对他人所要承担的责任。通过知识的获得,才能看到责任所在,而一旦“我们看到我们的责任时,(就)应该把它承担起来,而且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来发现它”(詹姆斯2000:492)。可以说在伊莎贝尔看来,承担责任就是获得知识的目的。理想人生的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对生活的知识,从而发现自己的责任,并积极地承担它。

然后,什么是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的充分的自由?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不问他们的生活以什么面目和名称出现”(詹姆斯2000:522)。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系和轨道”(詹姆斯2000:117),“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詹姆斯2000:295)。就这样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愿生活,不知道去向哪里,也不想知道去向哪里,这样“很愉快。(就像)乘着一辆轻快的马车,由四匹马拉着,在茫茫黑夜中车声辚辚地行使在看不见的大路上——这就是我对幸福的理解”(詹姆斯2000:194)。因此,对伊莎贝尔来说,充分的自由,就是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选择,独立判断的自由。不预设目标,不预订目的地,就这样追随自由选择所引领的道路,这就是幸福的理想生活。

知识带来责任,充分的自由选择使生活愉悦,这就是伊莎贝尔理想的幸福的贵族式人生观。伊莎贝尔这种责任和自由并存的人生观是如何体现在构成她人生最重要章节的两次选择中的呢?且让我们仔细分析。

二、伊莎贝尔的人生观在两次选择中的体现

伊莎贝尔人生面临的第一次抉择,就是选择谁作为她的结婚对象。她对卡斯帕·戈德伍德和沃伯顿勋爵的拒绝和对奥斯蒙德的接纳,正是她坚持独立自主的自由选择和承担她所认为她应该承担的责任的结果。

卡斯帕·戈德伍德是马萨诸塞州几家著名的棉纺织品厂老板的儿子。戈德伍德子承父业,管理着工厂。他在体育和机械学方面富有天赋,改进了棉纺工序的方法,并且对此拥有专利。他是在性格上和事实上都无所畏惧的英雄式的人物,他是最适合在马背上开拓疆土的人,他无疑是伊莎贝尔“所认识的最坚强的人”(詹姆斯2000:135)。伊莎贝尔对他这个性格特点也颇为赞赏。但是戈德伍德“下巴太方,太严峻,他的身子太直,太僵硬,……他一年四季穿同样的衣服,……式样、质地都一样,叫人讨厌。……他显得太严肃。他对他的爱好和意图总是表现得直截了当,毫不掩饰。他跟一个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谈同一件事谈得太多,有别人在场的时候,他又对任何事都谈得太少”(詹姆斯2000:134-135)。伊莎贝尔把戈德伍德比喻成由纯粹的镶嵌着金箔的钢片组成的人,就像博物馆里身穿铠甲的士兵一样。(詹姆斯2000:135)。在她看来,戈德伍德严肃刻板、谈吐无趣,同时他坚强无所畏惧的性格,也使他富有侵略性,显得咄咄逼人,而让人难以忍受。总之,他并不符合伊莎贝尔“关于一个可爱的人的观念。”(詹姆斯2000:135)伊莎贝尔在想到一个人的优点的时候,“总是从性格和智慧上来考虑——那位男子的思想和谈吐是否令人喜爱。”(詹姆斯2000:117)戈德伍德明显不满足伊莎贝尔的审美需求。同时,戈德伍德给她一种力的感觉。“不论她喜欢不喜欢,他总是以他的全部意志和力量坚持下去。……这对她构成一种“不愉快的强大的压力,一种难以忍受的事实。”(詹姆斯2000:132)他让伊莎贝尔觉得自由遭到了限制。戈德伍德既不满足伊莎贝尔的审美需求,又威胁到了她的自由,因此,虽然伊莎贝尔的好友亨利艾塔对戈德伍德评价很高,并认为他是伊莎贝尔的一个不错的选择,伊莎贝尔依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戈德伍德。

沃伯顿勋爵是“英国绅士的标本”(詹姆斯2000:72)。他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地位崇高,财富无限,权力显赫。同时,他拥有清新的容貌,富有活力的眼神,整个人生气勃勃,神采奕奕(詹姆斯2000:4)。由于他聪明,且见多识广,因此讲话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但他又不卖弄夸耀自己。他的气质是由丰富的阅历和谦逊组成的,“给人以一种品尝美味的愉快感觉”(詹姆斯2000:78)。沃伯顿勋爵可以说具备了伊莎贝尔认为戈德伍德身上缺失的品德,满足了伊莎贝尔的审美需求,但是她依然拒绝了他。在伊莎贝尔看来,虽然沃伯顿提供给她的那种“迷人”的安全感让她陶醉,却“不是她所向往的最重要的东西”。她觉得沃伯顿“要把她拉进他所生存和活动的体系中去,而这种生存和活动的方式不如说是令人反感的”。她的本能悄悄地告诉她要抵制,告诉她,“事实上她有自己的体系和轨道”(詹姆斯2000:117)。因此“她还是象关在大铁笼里的野兽一样挣扎着,要回到深山老林中去”(詹姆斯2000:125)。因为嫁给沃伯顿勋爵,就意味着放弃 “她自由地探索生活的要求”(詹姆斯2000:123),就会被纳入沃伯顿的轨道,丧失独立的自我,这是伊莎贝尔拒绝沃伯顿的主要理由。同时,她还看到了对沃伯顿而言,她不能够给予他什么,她与他并不相配。 “一个男人作出了这么多的牺牲,得到的却是天性爱好挑剔的妻子,这样的事总是特别不值得称道的。”(詹姆斯2000:128)在此处,伊莎贝尔的责任感已经开始显露,所以,虽然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二十个人倒有十九个会兴高采烈地欢迎(它)”(詹姆斯2000:127),伊莎贝尔还是选择放弃它,坚持自己对生活的自由探索。

奥斯蒙德来自美国,却已在意大利居住了二十多年,是一位自命不凡、虚伪造作的蹩脚画家。在早年和伊莎贝尔曾奉为精神导师的梅尔夫人有过一段婚外情,并生下女儿帕茜,为名声计,假装帕茜是奥斯蒙德当时恰巧刚刚过世的妻子遗留下的女儿。奥斯蒙德眼高于顶,假装对这个世界不屑一顾,而事实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图这个世界承认他的高贵地位。他批评贵族的傲慢,骨子里却羡慕得不得了。“他的理想是飞黄腾达,阔绰体面,过贵族式的生活。”(詹姆斯2000:521)然而奥斯蒙德是一个非常擅于伪装的人。这一切,在一开始都未能被伊莎贝尔察觉。在梅尔夫人有意识的安排下,在见过奥斯蒙德两次以后,伊莎贝尔就觉得奥斯蒙德“跟她的其他幻想和憧憬、跟最奇妙的传奇故事完全一致,那就是个沉静的、聪明的、敏感的、与众不同的人,在……花园中踽踽独行,挽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这幅画不鲜艳夺目,但她喜欢它那低沉的情调,那洋溢在画面上的夏晚的朦胧气氛。它表现了一种生活道路,那条最激动她心灵的道路;…… 表现了既得自天然,又经过人工培植的对美和善的向往”(詹姆斯2000:330)。伊莎贝尔觉得在奥斯蒙德身上看到了她所要追求的生活道路,感到了一种心灵的契合。同时由于奥斯蒙德的贫穷孤独,似乎给她提供了一个机会。因为“他象一个狐疑不定的航海家,漫步在沙滩上等待涨潮,他望着海洋,可是没有出海去。正是在这一切中,她看到了她出力的机会。”(詹姆斯2000:516)她觉得她有能力帮助这位贫穷却高贵的人,可以对他有所贡献。如果只是杜歇先生把七万英镑赠送给她的这个行动是美好的,那么,“嫁给奥斯蒙德,把这部分财产带给他,这也将成为她的一个美好的行动”(詹姆斯2000:517)。这种奉献和有所作为的感觉,可以承担起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而带来的愉悦,是伊莎贝尔在面对戈德伍德和沃伯顿时都不曾有过的。正是这种觉得符合自己追求的契合感和觉得有所作为的责任感促使伊莎贝尔选择了奥斯蒙德。她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同时帮助她作出了这个决定。

在婚后不久,伊莎贝尔就发现她所认为的“婚后生活的无限远景,实际只是一条又黑又小的胡同,而且是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它通向下面,通向地底,通向受束缚、受压抑的领域。”(詹姆斯2000:514-515)虽然她极力掩饰,但她的亲朋好友们,还是觉察了她的实际困境。亨利艾塔希望她不要再回到罗马;拉尔夫在去世前拜托戈德伍德“要尽一切力量帮助她,在她允许的范围内尽你的一切力量”(詹姆斯2000:711);戈德伍德请求她想到他,到他这里来。但伊莎贝尔在长久的彷徨之后,依然选择了回归罗马。

这一方面,确实是她的责任感在起作用。在离开罗马前,伊莎贝尔去修道院看望被奥斯蒙德“流放”的帕茜,在临走时,她答应帕茜她一定会回罗马。在格米尼伯爵夫人告知伊莎贝尔帕茜的身世时,说帕茜“已成为你的女儿”。伊莎贝尔赞同这一点,并认识到帕茜已是她的女儿这一点让她的“脸上霎时间泛出了红光。”(詹姆斯2000:661)伊莎贝尔从一开始就认为帕茜像一张白纸,她“希望这美好洁白的一页将会写上给人以教益的文字”,所以教养帕茜,将是她的责任。另一方面,伊莎贝尔回归罗马,也是她坚持自己享有独立自由权利的结果。在戈德伍德最后对她深情邀请,认为她无处可去时可以到他那里去时,伊莎贝尔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感受。她觉得“她以前从没被人这么爱过。它像沙漠中吹来的热风,……仿佛花园只留下了一股香气。它包围了她,使她离开了她的立足点”(詹姆斯2000:713)。然后,她发现“她一直不知道到哪里去,但是现在她知道了。一条康庄大道就在她的面前。”(詹姆斯2000:715)这条康庄大道就是回到罗马,回到她为自己选择的立足点,因为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只能接受自己所干的事。只能选择它(世界)的一角,在那里进行耕作。而且一个人无论在哪儿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只要他肯付出代价(詹姆斯2000:131)。拒绝戈德伍德的庇护,选择回归不幸的婚姻,也是伊莎贝尔坚持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

三、结语

伊莎贝尔从阿尔巴尼亚来到伦敦花园山庄的那一刻,抱持的就是自由与责任并存的人生观。自由是自由观看,体验人生,独立抉择,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自由;责任是获取人生知识后,主动承担的必然结果。自由保持独立性,责任制约自由的前进方向,两者共同构成了伊莎贝尔有力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帮助她实现自己对“贵族式”精神生活的追求!

代显梅(2008).痛苦·知识·责任——论《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结尾[J].外国文学评论(1)。

李根灿 (2009).简论《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叙事艺术[J].名作欣赏 (15)。

毛亮 (2009).自由的重构:《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婚姻与自我 [J].国外文学(1)。

蒲度戎,白陈英(2009).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圣经原型解读 [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

杨静 (2012).《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人物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J].烟台大学学报 (3)。

詹姆斯(2000).一位女士的画像[M].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晓琳(2011).成长的力量——浅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推动主人公成长的人物因素[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6)。

周丽华(2001).从两种文化的碰撞走向融合——评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6)。

猜你喜欢

德伍德伊莎贝尔人生观
双胞胎幼崽
布加迪三款世界顶级超跑 在2022年古德伍德速度节上亮相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22个“生命之吻”
《纸牌屋》最终季剧情提前揭秘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盲人也能“看”世界
光的时间印象——建筑与环境空间照明设计之卡尔德伍德伯恩休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