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构建

2014-03-29刘院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增长极经济区中原

刘院丽

(郑州华信学院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浅议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构建

刘院丽

(郑州华信学院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在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为了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本文依据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结合政府提出的“三化”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的若干建议.

中原经济区;增长极;产业集群;中原城市群

1 中原崛起正当时,河南发展乘东风

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国兴;中原强则中部强,中部强则中国强.2011年1月26日河南省发改委宣布了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将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次被写入国家文件,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个决定给了以河南为核心的中部地区下一步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巨大政策支撑.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建设中原经济区既是对中原城市群等河南已有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河南省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实践创新.

为了推动全省上下进一步的深入讨论,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为指导,分析当前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形势,并提出了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的若干建议,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献上微薄之力.

2 “增长极”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增长极理论是经济学中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该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或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并形成了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带动作用.之后,布代维尔等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使增长极不但具有产业含义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空间含义,即出现了增长极的极点往往是主导产业所在的城市.这样,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在实际应用中,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是需要政府有选择地在特定区域形成“增长极”,并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吸引投资,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去发展,最终使其确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中心地位,然后凭借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本区域的极化和扩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带动和影响周边地区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增长极的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其中,前者主要表现为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吸引力,不少国家依据这一理论来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安排投资布局和工业分布,建立区域经济特区等.

从当前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发展特征来看,首先,河南省是“中国之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枢纽作用,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交通优势突出.其次,2010年7月,河南人口突破一亿,同时拥有3000多万富余劳动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曾经被经济学家们公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所以,河南的劳动资源将为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保障.再次,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传承的核心区,煌煌五千年中国文明史,前四千年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所以,它应该担当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的角色.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平衡的时候,实施区域经济“增长极”战略,发挥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无疑是发展区域经济的突破点.

3 构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若干建议

3.1 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在资源、技术、熟练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依据增长极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有较强增长势头的产业,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挥中原经济区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功能,主要利用自身的组织力量或市场力量“自下而上”地构建区域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区域分工的外部性,形成聚集经济效应.并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来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

具体措施是,首先,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结合区域具体特色和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倾斜投资政策,集聚本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全面提升优质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化途径引进资金与技术,提升如石油化工产业、煤化工产业、氧化铝、电解铝及铝的精深加工产业、钢铁生产产业、动力与核电产业等一系列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中高端产业技术领域研发机构集中,科技人才集中,大型骨干企业集中,技术储备充足的独特优势,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发展规模,以提高工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准,强化区内独有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并巩固和提高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最后,继续努力建设提升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内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因此与本地的资源条件紧密相关的家产品深加工产业,特别是其主力产业食品工业是永不凋谢的朝阳产业.所以,中原经济区要立足于农产品资源丰富这一独特优势,深入系统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把传统的以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主的优势,转化成为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确实实现将千百年来的“天下粮仓”转变为全国最为重要的“天下厨房”,从而实现由传统农业优势向现代工业优势的历史性跨越.

由此,培育起来的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集群,能够推动本地区分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依托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并在有条件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环节中,发展“块状经济”,激发市场力量,逐渐将政府推动力量与市场拉动力量有效结合,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3.2 建设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的中原城市群

增长极理论的第二个内涵强调在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强调规模城市的极化作用,只有在大城市周边建立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体系,才能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扩散效应,也才能发挥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作用,通过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中原经济区长期以来缺乏高辐射的龙头城市,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增长极核作用.首先,必须培育一增长极核即郑州.郑州是中原经济区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中原经济区地区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中心.要充分利用并发挥郑州这一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效用,打造核心城市的竞争力,增强其经济辐射力.具体来看,郑州作为增长极城市遵循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不求最大、但求最强”,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城市化发展,尽快形成以市中心为核心、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城市体系,同时与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充满活力的中原城市群,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和辐射力.其次,在这一极核外围建立一系列多层级的城镇体系,承接并提升中心城市实力.同时,合理发展区内中等城市,并有步骤地建设小城镇.通过建设多层级的城镇体系,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以郑州中心的城市集群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中小城镇加快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中原经济区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空间经济效率.最后,在这一区域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的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龙头作用将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发挥着重要的牵引功能.

3.3 发展农业现代化,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其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似乎更为重要.因此,就要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不仅会支撑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稳定社会,支援全国的建设,而且也是整个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基础.

在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建设过程中,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的是,农业的现代化.首先,要稳定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要稳定和保持种植业规模,就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科技兴农的同时,又要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控制面源污染等战略举措,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等水平,扎实推进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其次,积极推进农业现代.用工业发展思路去拓展农业的发展,重点构造农业产业链建设,如优质小麦、水稻、玉米、果蔬、中药材、茶叶、林产品、花卉园艺等.在农业产业链构造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产供销合作、规模化经营等一体化发展思路,全面发展绿色、高效、生态、精准等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最后,科学解决农村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如农村人口减少以后的迁村并点问题,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机制问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整治问题等,要统筹协调,寻求科学可行的解决途径.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以及其核心增长极的建设,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的建设为重要着力点,依托于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的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总之,“三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原经济区经济稳定而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1〕任俊英.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7.

〔2〕张占仓.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

〔3〕郭熙保,陈澍.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1998(5):34.

〔4〕刘芬,邓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0.

〔5〕曾德超.增长极理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11.

〔6〕钟声,高小琴.增长极理论在西部开发中的实践[J].理论导刊,2001(2):21.

F127

A

1673-260X(2014)03-0044-02

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3A790386)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增长极经济区中原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