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隐性课程探究

2014-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隐性语文课程物质

丁 峰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语文隐性课程探究

丁 峰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语文隐性课程是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下位概念。语文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正规的语文课程之外,通过施教者有目地的计划和组织,从而形成对学生能够施以教育作用的校园环境和教育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景和组织形态。本文通过运用宏观的隐性课程理论,对语文隐性课程作些研究和探索。

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学校教育

语文课程涵盖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正规课程、显在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程形式,是课程结构的主体,是学校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隐性课程即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迄今为止对其概念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坛,在课程研究理论中也没有确切的概念性的界定。本文所陈述意义上的隐性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主要以学校的客观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际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为主。目前主要分为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把隐性课程看作是一种通过在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第二种看法是把学校正规课程之外的学习或其他活动看作是隐性课程,这种观点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中的所获取的直接经验。第三种看法是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间接或直接的获得的教育经验认为是隐性课程,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客观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计划性、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

一、语文隐性课程的分类

语文隐性课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物质文化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形态的隐性课程。物质形态的语文隐性课程,主要指与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相关的的校园物质环境。学校的客观物质环境对人的思维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提供大量的感官上的良好感受,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室的布置、色彩构成、校园中的植物构成等都是与语文教学活动相关联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这些校园中的物质环境,经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和创造,成为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了具体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情感、情趣、审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非物质形态的语文隐性课程,主要指在学校语文课程教学中能够影响教学效果的潜在的观念、意识、思维形态等。非物质形态的语文隐性课程一方面依存于由书籍、报纸、网络等构成的实体性精神文化;另一方面依存于由各种组织、纪律构成的非实体性精神文化。

二、语文隐性课程的特点

其一,全面性。语文隐性课程涉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各方面,包括客观的的校园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正规语文课程的意识形态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气氛等,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形式也各有不同,对于学生非认知性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二,非公开性。语文正规课程是学校语文学科体系教学中有计划的教学内容,包括学校根据语文教材所制定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国家行政机关頒布的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等,它具有强制性和公开性等特点。语文隐性课程则是非强制性的、非公开性的,国家没有加以规定,学校也不会强迫执行。

其三,依附性。正如学校的语文学科正规课程一样,语文隐性课程也承载着它的物质载体,进而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如果说学校课堂上的语文课程是以书藉中的文字符号为物质承载者的话,语文隐性课程的物质承载者则是一些其它的人或物,例如语文教师、学校的校园环境、组织结构等。

其四,潜隐性。语文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不同,它不是直接而公开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把有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依附在具体的人、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传递给学生,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论道而不说教。

其五,结果的难量化性。学校语文正规课程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可以用考试或其它测量手段加以量化。对于语文隐性课程,这些测量方法是难以实施的,隐性课程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是难以用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所以说,目前仍以定性评价为主。当然,随着现代测量技术的进步,对语文隐性课程的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测量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三、语文隐性课程的功能

其一,德育功能。语文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指语文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施加思想和道德上的影响,对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对于隐性课程在学校品德教育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的学者已经加以肯定。另一方面则需要学校通过规划好的正规课程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其二,智育功能。语文隐性课程的智育功能,是指语文隐性课程通过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语文隐性课程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中的潜在的文化现象,对于学校的正规课程的不足之处可以形成互补。

其三,美育功能。语文隐性课程的美育功能,是指语文隐性课程在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着系统的美的熏陶,不断形成着美的品质。语文隐性课程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提高青少年对于美的鉴赏、感受和创造的能力。

语文隐性课程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固有的功能,取决于我们是否对它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应根据一定的科学原则或模式对语文隐性课程的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控制,引导它发挥积极的功能,防止消极影响,为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服务。语文隐性课程的教育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上都是可以把握的。如果我们忽视语文隐性课程的教育设计而任其自然发展,不仅不能发挥其积极功能,反而有可能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反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尤为重视学校正规显性课程的压缩、精减或充实、提高,追求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学术化,强调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但却怱视了学校的校风建设、学校组织结构的改革、师生关系的改善等隐性课程因素的教育设计,其结果是教育改革目标很难实现,甚至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探讨如何科学地设计学校的隐性课程,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总之,对语文隐性课程进行教育设计是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客观必然性的。

[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1).

[5]段巍.发挥好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

[6]赵正铭.潜在课程论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2013-12-25

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2012001)。

丁 峰(1987-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助教,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G423

A

2095-7602(2014)03-0147-02

猜你喜欢

隐性语文课程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