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复县名新探

2014-03-28赵贵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赵贵林

(重庆市奉节县诗城博物馆,重庆奉节 404600)

鱼复县名新探

赵贵林

(重庆市奉节县诗城博物馆,重庆奉节 404600)

对奉节古老县名鱼复,历来有各种解释,有民间传说,也有专家解释,专家说法各异,有鳇鱼至此返洞庭说、免除徭役说、鱼凫巴人说、象形鱼肚说。本文根据鱼复中“腹”字变为“复”,探索“腹”的含义,认为“鱼腹”县名是指这里鱼多的意义。

古县名;鱼复;来历;新解

说起鱼复浦,其实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名,《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中,“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就是讲的诸葛亮在鱼复浦排下八阵图困住了东吴大将陆逊的故事。那么,鱼复浦这个地名是如何来的呢?一般人都认为鱼复浦是在原来鱼复县来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浦”,是指江河与支流的汇合处。鱼复这个地方,正好是梅溪与长江交汇的地方,所以以鱼复浦为名。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名鱼邑,是庸国属地,后来属巴国。秦灭了巴国后,在公元前314年,正式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鱼复县,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县之一。

秦王朝为什么把这里命名为鱼复县?历代文献和史志有不同的记载,后来一些专家学者也有各自的看法。在奉节当地,不少人津津乐道的是一则民间传说,这则传说,把鱼复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

屈原遭受陷害,被楚顷襄王革了职,放逐到湘南。由于他不愿意随波逐流,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跳到汨罗江自杀了。传说屈原投江之后,汩罗江中的一条神鱼决定把这位爱国的诗人送回故乡,它驮着屈原往秭归游去。沿途老百姓挥泪如雨,神鱼也十分悲痛,泪水迷糊了视线。结果游过了秭归还不知道。神鱼游到白帝城下,一头撞至滟滪石上,才发现游过了秭归,于是掉头而回。由此,人们就把神鱼掉头的地方叫做鱼复。

这个传说虽然流传很广,但毕竟是传说。一些专家学者对鱼复来历有多种说法,而其中一种,与以上民间传说相近,那就是“鳇鱼回游说”。

一、“鳇鱼至此复回不上也”

夔门诗社社长彭炳夔先生在谈到鱼复县名来历时,认为是“鳇鱼至此而返洞庭”。彭先生认为,“洄游,就是某些水生动物由于生活环境影响和生理习性要求,形成有规律性的定期定向的区域性移动。一般有产卵洄游。鳇鱼每年初夏溯江产卵,然后返回海洋生长”。夔人在渔业生产活动中发现某些鱼类洄游的习性,如“鳇鱼至此而返洞庭”,于是就有鱼复这个名称。彭先生的这个说法也有根据,而且流传很广。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并由重庆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重庆建制沿革》一书中,也这样写到:“鱼复县,治瀼西,因故地称鱼复浦故名。相传洞庭鳇鱼至此而复归,因而得名。”[1]“鳇鱼至此而返洞庭”,这种说法,在清代的《奉节县志》上也能找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奉节县志》上记载:“秦为鱼复县,属巴郡,言鳇鱼至此而复洞庭”。[2]

最先说鱼复县来历是“鳇鱼返回”的,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夔州府通判何宇度,著有三卷历史地理著作《益部谈资》。“益部”是四川的别称,“谈资”就是谦为仅供谈话资料。内容为记述四川山川物产、人物古迹、遗闻佚事。虽然作者谦为“谈资”,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极为推崇:“是书掇拾搜罗尚未能一一赅备,然诠释不苟,去取颇严。其后,曹学佺作《蜀中广记》,征引较博,不免稍渉氾滥。转不若此本之雅洁。在明人杂说之中,尚可称简而有要者。原本有李维桢跋,亦极推为善本。盖不诬云”。

《益部谈资》写到了鱼复县的名称来历:“鱼复,即夔地,谓鳇鱼至此复回不上也”。[3]后来一般的志书上都采用何宇度的说法。

所谓鳇鱼,即现在人们所说的中华鲟。中华鲟古名大腊子、腊子。在奉节一带,现在人们还称其为腊子鱼。鳇鱼是生活在江河中下层的鱼类。常年栖居于淡水,喜生活在大江夹心子、江岔等水流较缓慢或者是急流漩涡处的砾粒质和砾质水底。不喜群集,常分散活动。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

何宇度把鱼复县说成是“鱼復”,也有根据。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当时的夔州府知府吴潜主持编撰的正德《夔州府志》上载:“秦为鱼復县”。很明显,这里写成“鱼復县”,这个“復”,即有返回的意义,现在这个“復”又即简化为“复”。正德六年早于何宇度几十年,可能,何宇度是受此影响,才有了他的“鳇鱼至此复回不上也”。

洞庭湖的渔民称鳇鱼为“洞庭鱼王”[4],它会不会真的是从鱼复浦这儿返回的呢?人们大都有所怀疑。因为,在奉节以上的长江段,仍然发现有鳇鱼的踪影。清雍正11年(1733年)《四川通志·物产》中称,夔州府出“鳇鱼”。而同样在这本志书二十四卷上,记载江油县有“鳇鱼池”,并注明“在县东,池深产鱼”。光绪八年(1882),《直隶泸州志·物产》中记载“讷溪出鳇鱼”。说明从奉节到四川省的讷溪(今纳西县)等地,都有鳇鱼[5],鳇鱼都是从长江下游游来的,并没有到了鱼复浦就返回洞庭湖。

与何宇度观点相近的还有清代仇占鳌的《杜诗详注》,在注释杜甫的《入宅三首》一诗中“水生魚复浦,云暖麝香山”两句时,注明“地志:夔治魚复,滟澦风涛震射巨魚却歩不得上,故名魚复浦”[6]仇写明是地志这样记载。而且说是因为江中巨礁滟滪造成的“风涛震射”,让“巨魚却歩不得上”虽然滟滪堆周围有巨大的风涛,“滟滪回澜”也是奉节十二名景之一,但这种风涛的大小与江水的落差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在洪水到达一定水位时,其周围的浪涛才十分震撼。到长江洪水季节,滟滪堆一带,江面宽近300米,滟滪堆矗立在江面三分之一处,长只40米,宽15米,它南面还有近200米的江面,因此不能说它阻止巨鱼上行。仇占鳌把“鳇鱼”换成了“巨鱼”,这种说法同样让人质疑。

二、免除鱼邑这个地方的徭役

我国著名的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一生涉及诸多领域,是四川最早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对鱼复县名称的来历,他认为是“秦汉谓免徭役为复此鱼复,与越郡之姑复,及涪陵郡之汉复,皆以盐泉所在置县而名复。疑是因重盐工,免其徭役,专司盐役,故名。”[7]任先生在文中得到的是“疑是”虽然没十分肯定,但后来不少学者则肯定了他的这一说法。如邓显皇先生在《三峡方舆考》上称:“鱼复,盖指重视盐工,免鱼人徭戍,使其专司盐役(按秦汉谓免徭戍为复)。”[8]

“鱼地免役说法”也值得商榷。因当时鱼复产的盐远远不能与附近的巫溪、云阳和忠县相提并论。重庆三峡学院任桂园教授在《从远古走向现代——长江三峡盐业发展史研究》一书记载,从三峡考古发现,“秦代及西汉前期,三峡地区三大煮盐工场,基本上是沿袭古老的传统工艺在煮制食盐但由于悠久的煮盐历史所形成的雄厚的历史基础及制卤的方便,故在盐业经济未成为国家主要财政的秦代及西汉前期,仍然引起了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9]122任先生认为三峡地区的三大盐业工场,“一是南郡巫县(辖今巫山、巫溪、湖北巴东、建始等地),二是巴郡朐忍(今重庆市云阳、开县万州及湖北利川等地),三是巴郡临江县(今重庆忠县、垫江及万州、梁平部分县地)。这三处县地皆拥有自洪荒远古即渗涌不绝的天然盐泉……其被三峡先民开发利用的历史均早于秦代”。[10]既然是这样的情况,秦王朝就不可能把当时只有少量盐泉的鱼复县免除徭役了。

三、鱼凫巴人的发源地

曾任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重庆市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三峡历史与文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的管维良教授,在《巴族史》一书中写到:“鱼复县:这是鱼凫部巴人的发祥祖居之地。”[10]23管先生认为,当时在瞿塘峡畔的巴人以捕鱼狩猎为生,为了捕鱼喂养的鱼凫较多,于是以鱼凫为图腾。后来由于战乱,鱼复巴人向西迁徙,沿途留下了一些叫鱼凫关、鱼凫城、鱼凫山、鱼涪津、鱼符津和巴涪水、巴符关的地方,都是汉人用汉字记录下来与鱼复巴人有关的地名。巴即是鱼,“符”、“涪”、“复”、“凫”等同音字,其本字应该为“凫”。因此,奉节应是鱼凫部巴人的发源地之一。

管教授的这种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但也有人提出质疑。重庆大学贾雯鹤先生在《鱼凫考》一文中认为:作为第三代蜀王的鱼凫族,源于岷山,族属为氐族。鱼凫族以崇拜神鱼而得名,而神鱼的原型就是《山海经》所载柢山之上的鯥鱼。鯥鱼的神化形式就是龙鱼或鳖鱼,而鳖鱼也是同样源出岷山的鲧禹族的图腾。鱼凫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三星堆文化,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时期,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和部族活动的地名。但是历来作为鱼凫族东来说证据的文物鸟头柄勺和地名鱼复,从目前的证据来看,很难归属于鱼凫,因此鱼凫族东来说难以成立。还有学者主张,巴郡的鱼复也是鱼凫的异写,鱼复地名是鱼凫先民由巴入蜀迁徙时留下的痕迹。“复”古音为觉部并纽,“凫”为侯部并纽,纽为双声,韵部却无由通转。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更多的文献证据下,很难说鱼复就是鱼凫的异写。自然,由此推导出的所谓鱼凫族由巴入蜀的迁徙路线恐怕难以成立[11]。

四、鱼复浦地形像一个鱼的肚子

任桂园先生在《从远古走向现代——长江三峡地区盐业发展史研究》[9]一书上,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

所谓“鱼复浦”,乃是指位于奉节城东1公里、白帝城西5公里处,南临大江、西接梅溪河入江河口的一块沙洲碛坝。这块沙洲碛坝,南北宽800多米,东西长2 500多米。它夏季被洪水淹没,冬季露出水面。整个碛坝呈两端尖、中部圆,北高南低的地貌,远观之,有似“鱼腹”。

看来,任先生不同意其它的几种观点,才根据现在鱼复浦的江边的沙碛形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任先生是我们十分尊敬的老教授,其学风和人品都让人十分敬仰。但他对鱼复浦的这种解释,我们也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三峡蓄水前,鱼复浦前的沙碛形状是两头小,中间大,呈纺锤形,有点儿像鱼的肚子。但是,由于梅溪从碛中穿过,每年山洪暴发,梅溪带来大量的泥石流对这块沙碛影响很大,鱼复县名命名是2 000多年前的秦王朝,那时候的鱼复浦江边的这块沙碛会不会与现在看到的一样?据南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上记载:“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周回四百八十丈。中有诸葛武侯八阵图……”周回四百八十丈,也就是四周边长加起来不过1 000多米,可是现在,整个沙碛长“2 500米”、宽“800米”,这与过去的沙碛面积相差很大。况且这还是南北朝时期的记载,与公元前的秦王朝又还有几百年的历史。2 000年前的沙碛看来可能会更小,其形状很难说清楚。而且,在以往的文献中,也还没有看到说这块沙碛形若“鱼腹”的。因此,说这块沙碛像鱼的肚子,就把这儿命名为鱼复县,尚缺少一些证据。

五、对鱼复古县名的探索

笔者作为“鱼复”人,对家乡古老县名的来历也很关注。我十分留心学者和专家的观点,认为除了上面所说的四种说法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鱼复县名的来源。

鱼复县在得名前,名鱼邑。为什么叫鱼邑?估计是这个地方鱼很多的原因。

在春秋时期,三峡地区瞿塘峡一带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捕鱼也很容易。据在鱼复浦遗址和相近的大溪文化遗址考古报告中可以看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鱼类骨骸,说明当时的人类把捕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来源。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三峡地区的巴人初为渔业民族,氏族聚居,皆在洲渚之上。故庸国称夔地为鱼邑,即盛产鱼类的区域。

鱼复浦多鱼,有它的地理因素。在鱼复浦的下方不远,就是瞿塘峡,冬天的瞿塘峡,不仅水很深,而且水平如镜,应该是鱼类最好地栖身之所。一到开春,鱼类四出活动,鱼复浦成了最好的捕鱼场所。当年杜甫在夔州居住时,就曾描写过这里人捕鱼的情况。他在《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中写到“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就是指当地人平常经常吃黄鱼。而且黄鱼多得人都几乎不爱吃,还用来饲养狗。他在《黄鱼》一诗中写到:

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脂膏兼饲犬,长大不容身。

杜甫诗中所说的巴东峡,即指夔州一带的长江。隋时夔州即巴东郡。“出浪新”是说刚为人捕获的。脂膏是指黄鱼之肉。“长大不容身”是说鱼很大,一般的盛鱼器具反显得小了。“黄鱼”,有的学者认为就是鳇鱼。三峡水库建立之前,鱼复浦就是奉节县钓鱼的最佳位置之一,而且,笔者小时候就多次到那个地方去钓过鱼,看到不少人都钓到过“鳇鱼”(即中华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鱼复县名中的“复”字,历代文献上有几种写法。现在一般是用“复”,文献上有的用“復”,有的却用“腹”。“复”与“復”相通,简化后“復”字即是“复”字,可是“腹”与“复”却有一些区别,含义也有所不同。明代诗人杨慎在其《竹枝詞八首》中写到鱼复浦时,用的就是“腹”字:

日照峰头紫雾开,雪消江面绿波来。鱼腹浦边晒网去,麝香山上打柴回。

杨慎生活在1488—1559年,早于万历年间的何宇度,明正德六年《夔州府志》成书时他已三十多岁。那个年代,也许杨慎没看到《夔州府志》,也许是看到了不以为然,而且,他把“鱼复浦”写成“鱼腹浦”也有原因。因为在他以前的一些古藉中基本上都是写的“鱼腹浦”。

明代散文家唐顺之,字应德,人称荆川先生。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他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他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荆川先生文集》、《文编》、《右编》、《史纂左编》及120卷《荆川稗编》等作品。在他编著的《稗编》上写到了鱼腹县,也是用的“腹”:“江水又迳魚腹县之故陵”。[12]

宋代有一部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是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采以群书类集之。宋太宗日览三卷,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读完,所以名《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卷三百一记载的鱼腹县也是用的“腹”:“盛宏之《荆州記》曰魚腹县盐井以西石磧平旷”。[13]

南北朝北魏时期,郦道元(446年或472—527年)系统地对三国时期《水经》进行注释,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这部著作在写到鱼复县时,也是用的“鱼腹”:“江水又东迳魚腹县故城南”。

更早的《三国志》中的《蜀志》上,也是称鱼复为鱼腹:“章武二年,改鱼腹曰永安。三年,先主殁于永安宫。”

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逸文》中记载:“《纪胜·峡州》。夔州奉节县,本汉鱼腹县。”[14]

到了清代,也还有人用“鱼腹县”。例如清代胡渭,他采撷众说,一扫前人在《禹贡》研究上的附会变乱,撰成集大成的《禹贡锥指》,为今日人们理解《禹贡》时代的地理面貌以及历代的变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据和重要的启示。他在其《禹贡锥指》卷十四下的记载中,也是用的“腹”:“又東迳魚腹县之故陵”。[15]

看来,明正德《夔州府志》和何宇度《益部谈资》,把“鱼腹”改为“鱼复”,仍有人坚持用“鱼腹”。为什么他们要用这个“腹”字,会不会还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呢?

“腹”,一般人都想到是指肚腹。《汉语大字典》对“腹”字也作了详细解释:“腹”除了有“肚子”的意思外,还有以下一些意思:1.厚。《说文·肉部》:“腹,厚也。”。例如“腹坚”一词就是说冰结得既厚且坚。2.怀抱。如《诗·小雅·蓼莪》:“顧我復我,出入腹我。”郑玄笺:“腹,怀抱也。”3.包罗,容纳。唐柳宗元《天对》:“巴蛇腹象,足覿厥大。”4.比喻物体内部或表面的中心部位。南朝梁吴均《登二妃庙》诗:“折菌巫山下,採荇洞庭腹。”而且,在这部《汉语大字典》上,对“复”的解释还称:“复”通“腹”。即丰厚的意思。

通过以上对“腹”字意义的解释,秦代把这儿命名为“鱼腹”县来历应该清晰了。这里的“鱼腹县”中的“腹”字,不是指鱼的肚子,而是其它的含义,无论是说这是鱼的“怀抱”或者说鱼“丰厚”;无论是说“包罗,容纳”,或者是说鱼的“中心”位置,都可以理解成这里是鱼很多。因此,笔者认为,鱼腹是说这儿的鱼很多,这才是鱼复县名真正的含义。

如果鱼复是“鱼腹”,那么任乃强先生的认为“腹”是减免税赋之说,也就无法解释了。因为“腹”字没有减免税赋的意义。

据文献记载,鱼复县在隋代时,又改名为人复县[16],有的学者认为是应该是“民复县”。[8]不管是人复也好,民复也罢,如果“复”通“腹”,而且把“腹”不理解成“肚子”,就能很好理解“人腹”县的含义。但如果把鱼复理解成“减免徭役”、“鳇鱼回游”,或者说成是“鱼凫”巴人,或者说成是“肚子”,那么,就无法理解“人复”或“民复”的意义了。

[1]重庆地方志办公室.重庆建制沿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2][清]郑王选,修.王良弼,杨崇,纂.奉节县志·卷二:沿革[M].光绪十九年(1893年).

[3][明]何宇度,撰.益部谈资: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马学思.国粹硬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5]何业恒.中国珍稀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的历史变迁[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八[C]//[清]爱新觉罗·永瑢,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邓显皇.三峡方舆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9]任桂园.从远古走向现代——长江三峡盐业发展史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122.

[10]管维良.巴族史[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

[11]贾雯鹤.鱼凫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9(5).

[12]四库全书·編稗:卷五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编纂.太平御览:卷三百一[C]//[清]爱新觉罗·永瑢,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逸文:卷一[M].岱南阁丛书本.

[15][清]胡渭.禹贡锥指:卷十四·下[C]//[清]爱新觉罗·永瑢,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西魏改曰人复[M]//[清]郑王选,修.王良弼,杨崇,纂.奉节县志·卷二:沿革.清光绪十九年.

(责任编辑:于开红)

A New Investigation of the Name of Yufu County

ZHAO Guilin
(Fengjie Shicheng Musim, Fengjie, Chongqing 404600)

There are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origin of the time-honored county name of Yufu: some stem from folk legends and some are made by experts. The latter varies too: beluga returning to Dongting Lake from here, corvee being cancelled and the Ba Nationality evolved from Yufu.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character “腹” to “复”,investigat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ormer, and holds that the county name “yufu” means the fish here are plentiful.

ancient name of county; Yufu; origin; a new investigation

K921

:A

1009-8135(2014)06-0011-05

2014-07-02

赵贵林(1944-),男,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法人代表兼秘书长,重庆市奉节县诗城博物馆,馆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