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2014-03-28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7期
关键词:利培血药浓度总分

刘 芳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刘 芳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目的 了解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48例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使用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利培酮治愈好转率为95.35%。常见不良反应为体质量增加。结论 利培酮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服用简便,依从性好,适用于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

利培酮;儿童;精神分裂症

近年来,儿童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日益受到重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以其效能较高,不良反应较少的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其中,以利培酮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而得到更多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探讨该药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为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提高更多的临床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儿。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治疗前未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④无严重躯体疾病。入组患儿单一服用利培酮,共48例,其中5例自行脱落。43例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5~18岁,平均(14.1±5.7)岁;病程14 d~30个月,平均(10.6±6.7)个月。

1.2 方法

符合入组条件的患儿直接给予利培酮口服治疗,药物剂量均从0.125~2 mg/d开始,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时的治疗剂量分别为(1.4±1.58)mg/d、(2.6±0.83)mg/d、(3.98±0.98)mg/d、(5.14±0.97)mg/d。同时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时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药物疗效,观察并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以BPRS减分率作为疗效判定标准:≥75%为临床治愈,50%~74%为显著好转,25%~49%为好转,<25%为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采用重复方差t检验。脱落病例未纳入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疗效

43例精神分裂症患儿中,临床治愈21例,显著好转11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48.84%,显效率为25.58%,好转率23.26%。

2.2 BPRS及PANSS评分变化

利培酮治疗后第1周BPRS总分、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症状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评分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BP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周、第8周末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但用药4周与8周相比,各项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本组治疗中有出现轻度锥外系不良反应12例(静坐不能5例,震颤7例),静坐不能给予盐酸苯海索片4 mg/d,症状有所缓解。体质量增加10例,嗜睡4例,便秘5例,头晕3例,口干1例。

3 讨 论

表1 治疗前后的PANSS 总分及其各分量表分值和BPRS总分变化()

表1 治疗前后的PANSS 总分及其各分量表分值和BPRS总分变化()

注:治疗各周与治疗前评分比较,*P<0.05,**P<0.01

量表 治疗前 治疗1 周 治疗2 周 治疗4 周 治疗8周PANSS总分 56.1±10.2 46.0±11.7* 41.7±11.8* 30.4±14.1** 26.6±15.4**阳性症状 21.8±3.7 17.2±5.0* 14.1±6.3** 9.0±2.2** 7.5±5.7**阴性症状 11.1±3.1 10.0±2.3 6.7±3.4* 5.3±2.6** 4.8±2.9**一般病理症状 24.7±6.7 19.5±7.0* 13.4±7.5** 13.3±7.9** 11.3±7.2** BPRS 44.8±6.7 40.0±5.9* 34.6±4.3** 32.9±6.5** 27.3±7.4**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为苯丙异恶唑衍生物,是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口服后可完全吸收,它与5-羟色胺能的5-HT2受体和多巴胺的D2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及阳性症状,同时由于对中枢系统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拮抗作用的平衡可以减少发生锥外系不良反应的可能[1,2],已被广泛用于临床[3-5]。但目前我国对利培酮在儿童精神障碍方面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对43例患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利培酮对治疗儿童精神病性症状极为有效,显效率达74.42%,而且起效迅速,PANSS量表评分显示患儿的阳性症状及一般病理症状在用药1周后有所下降,在第2周后精神症状达到显著改善,同时在第2周末阴性症状也有所改善,在第4周后阴性症状改善显著,说明利培酮对治疗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同样有效,但阴性症状的改善较阳性症状稍缓。随着治疗的延续,利培酮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增加,精神症状改善不明显,在第8周末与第4周末相比较,各因子的减分率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增加利培酮的剂量会提高血药浓度,但不一定增加疗效,第4周末和第8周末的临床疗效大致相同与由炜等研究相一致[6]。

本研究所见的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为主,还有体质量增加、头晕、嗜睡、便秘、头晕、口干。有研究显示,利培酮与9-羟利培酮血药浓度高至一定程度时,出现锥外系的反应增加。这与占据大脑D2受体有关,血药浓度越高,对受体的占据率增加,EPS也随之增加[7]。

因此,在临床用药中,不断增加利培酮的剂量升高利培酮和9-羟利培酮的血药浓度不一定增加疗效,而且浓度高至一定程度时,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可能性增加。所以,我们在选择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时,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尽可能在最佳治疗剂量范围内达到最佳疗效,从而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更加可靠、便利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1] 顾牛范,张广岐,姚芳传,等.利培酮的国内临床应用概况[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1,34(4):250.

[2] Fang J,Boufin M,Baker G.Metabolism of risperidonet and 9-hydroxy fispefidone by human cytochromes P4502D6 and 3A4[J]. Naunyn 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1999,359(2):147-151.

[3] 卢振盛,李亚光,孙长发,等.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1,11(3):51.

[4] 王琦,张忠东,于海燕.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药房,2013,24(28):2632-2634.

[5] 魏怀兰,张红旗.利培酮对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质量及精神症状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4):F0003.

[6] 由炜,付崇铭,米国琳.中、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药浓度与疗效关系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 22(5):337-338.

[7] 章华,刘忠纯,王高华.不同剂量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1):26-29.

R749.3

:B

:1671-8194(2014)07-0091-02

猜你喜欢

利培血药浓度总分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躁狂症患者碳酸锂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和血糖代谢影响的比较
利培酮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效果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