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操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①

2014-03-27茅杜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体操身体素质教学内容

茅杜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1 研究意义

体操项目凭借其全面、有效地身体发展功能,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的主要项目之一。而今,中小学体操课的开展明显下滑,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身体的发展。本研究对中小学体操课开展状况进行调查,旨在找到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对全国16各省市的200所中小学体操课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其中小学69所,初中74所,高中57所,具体调查对象为体育教师及相关人员。

2.2 研究方法

2.2.1 访谈法

在调查过程中,与各地体育教师及专家进行访谈,掌握了较为全面的一手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专家测试法对问卷效度进行了修正,确保问卷效度为良好。问卷通过现场及信件发放,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3%。

3 调查结果

调查了解到,自1987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明确去除体操技术类动作以后,学校体操课的技术教学明显减少。而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放开和灵活后,各地区体操课没有了统一的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从而导致了体操课的开展或多或少,或好或差,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1),完成情况也较差(见表2)。

在体操课教学内容调查中了解到,各学校差异很大,有的学校开设内容多,完成情况也很好,有的学校开设内容少,完成情况也较差。普遍来说,体操课教学内容以队列队形和徒手操练习为主,其次分别为技巧、健身操、跳跃、轻器械练习、单杠、双杠等。小学体操课教学内容基本局限于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中学体操课中逐渐出现韵律操及技巧和器械体操等内容。共同特点是教学内容趋向于简单、易组织,而对于技术类和身体素质练习等内容则是少之又少,有些学校甚至完全取消了单、双杠等器械类技术教学内容。

4 分析讨论

4.1 原因分析

表1 建国后中小学体操课占体育课比重(%)

表2 体操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在影响学校体操课开展因素调查中显示,对体操课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为器材不足、班级人数多、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身体素质差、达标不要求等(见图1)。

了解得知,器材不足主要体现在轻器械体操内容教学中,多数学校的体操棒、跳绳等器材不足,只能多人轮流使用,这对于教学的连贯性和学生练习密度都会造成影响。班级人数过多主要体现在技术类动作如侧手翻、单杠翻上等动作的教学上。这类内容技术复杂,为确保安全,每名学生必须轮流在教师保护帮助下做动作,而多数学校班级学生数为50人左右,有些学校超过60人,每名学生每节课只能练习2~3次,有些学生甚至一次都不做,练习密度根本无法达到要求,于是出现“教师疲于奔命,学生练习不足的现象”。此类动作还因学生身体素质差、易受伤等原因很少开展,因为一旦出现危险事故,教师和学校将承担重大责任和损失,因此多数领导和教师采取了“能减则减,能易则易”的办法,使学生的一些基本素质得不到锻炼,无法体验成功,学生也因此更不喜欢上体操课,导致整个体操教学恶性循环。

对教师主观原因调查显示,35.9%的教师认为体操课极其重要,应加大力度开展,59.4%的教师认为依据学校情况体操课内容应相对减少,4.7%的教师认为没必要开设体操课。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决定教学的方向及效果,尤其是目前的中小学体操教学,由于缺少对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严格要求,教师又缺少上课的积极性和教学能力,体操课的发展更会走下坡路。

在对体育教师体操教学能力调查中了解到,多数体育教师的体操课的教学能力存在不足。

完成体操动作的要求多、细。加上很多体操动作复杂、危险,各学校实际情况差异很大,学生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所以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区别对待。了解得知,多数体育教师习惯于传承学习期间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而高校与中小学教学环境差异很大,这使中小学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另外,教师对于体操动作的示范和保护帮助能力也存在不足,这使学生无法建立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也不容易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动作,无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回顾历史,在建国初期,我们的学校体育既没有足够的器材,师资力量也不及今日。尽管如此,体操却以其全面有效地锻炼价值和简单易行的操作特点占据着学校体育的大部分内容,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今,各方面的条件远远优于过去,而学生的力量、柔韧、协调性等素质却在逐年下降,这与体操课的开展不力不无关系。相比历史,我们不应该把原因归结于器材少等客观因素,完善制度的建设、课程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应该是改善体操课发展的首要任务。

图1 体操课影响因素

4.2 对策

4.2.1 完善制度体系

首先,体育评价标准的“指挥棒”,应向体操倾斜。数据表明,学生力量、柔韧等素质的下降与体操课的减少是同步发生的。关键原因就是1987年的《测试标准》取消了体操内容。体操是各个体育项目的基础,它对于形成标准的动作规格、提高人体全面的身体控制能力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各项技术动作的学习起着基础和引导性作用。同时,它对于意质品质的培养也有巨大作用。如支撑跳跃等动作,可以突破人体的恐惧心理。这都是其他运动项目无法取代的,没有了相应学习,人体的运动基础就不完善。美国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盲目贯彻“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彻底取消体操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我们要避免重蹈覆辙,关键就是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必须加人体操内容。其次,要完善意外保险制度,这样才能使学校和老师减轻压力,敢于全面开展体操教学。

4.2.2 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体操课程内容应全面,避免主要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体操内容体系非常庞大,而我们选择的内容常走极端,或是队列队形,或是竞技动作,忽视了中间的大部分内容,如一般跳跃练习、平衡能力练习等。这与体育教师的学习过程有关,教师沿续了师范院校的体操教学内容和形式,而这些内容又与中小学实际脱节,实践起来效果非常不好。所以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创新和拓展体操内容,增加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如增加爬云梯、走低平衡木、攀爬、翻越等效果好、易操作的体操内容。同时建议学校购置或自制体操器材,对于复杂技术类动作,不要过分强调动作难度和规格,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4.2.3 改进体操教学方法

首先,应细致研究教材,做好体操教材整体计划,避免动作难度突进、倒退以及教学单元相隔太久的现象。学生一段时间不进行体操练习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都会消退,这不仅是已有学习成果的损失,更不利于下阶段内容的学习。教学中要依据素质先导原则,把素质练习作为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身体素质做基础,完整的动作技术是很难完成的,甚至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应该是体操教学的首要任务。其次,传统体操教学往往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这种方法适用于技术动作学习,对于其他内容往往效果不佳,如进行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练习时,可以多开发游戏、比赛等方法,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练习效果。再次,教学顺序的安排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柔韧、灵敏、协调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段教学计划就应该侧重于这些素质的提高。而且学生对体操动作学习的兴趣往往与年龄增长成反比,越是年龄小的学生对体操动作学习的兴趣越高,因此,有效地抓好低年级学生的体操学习,将对后续体操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方面应该增加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5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当下级组织效率低于上层组织效率时,上层不应完全放权,撒手不管,体操课进入了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老格局。上层应进行顶层设计,对学校各教学软硬件要素如师资、学生数和器械场地进行分类,然后制定3~5套对应的分类教学方案,先试点,成功后在市、省、国逐级推广执行。实际点说,最最要的还是是在教育机构上层找到一个能够精通体操教学,并深谙体操价值的专业领导,最重要的是相关专业领导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拿出一定经费组织团队去体育先进国家进行定点而长期细致的调研,方能形成最终方案,走九分调研,一份决策的老路。不然,面对刻板而缺乏生气的国内体育教学环境,只能在直觉上不适,宣传上提法笼统,教学上重复建设与反复摇摆。

[1]童昭岗.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吴维铭.中国学校体操历史与发展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孝杰.对定西市普通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2(8).

[4]黎红专.四川省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0(1).

[5]吕万刚,孙立海,姚望.大、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猜你喜欢

体操身体素质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头脑体操
头脑体操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