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区域产业发展对策

2014-03-27魏巍

北方经贸 2014年1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失地农民城镇化

魏巍

摘要:随着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在极大程度上带动了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包括粮食安全及失地农民如何可快速融入城镇的问题。区域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第一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强化第二产业中涉农产业的精细化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改善失地农民就业环境。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产业发展;失地农民;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47-02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如图1),城镇人口达到了71182万人的新高。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率在30%-70%这个阶段时,是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候,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率仍然将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城镇经济,是黑龙江省更好更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6%,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和辽宁,全国排名第五,平均每年提高0.58个百分点,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达 107.3万人,平均每年转移农村人口20万人以上。而到2012 年,黑龙江省城镇化率已达到56.9%,垦区的城镇化率达到 7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已接近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一、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问题

作为“天下粮仓”,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排名全国第一,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战略意义。然而,随着黑龙江省城镇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即是农业人口及耕地数量的减少,虽然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促进下,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然而耕地面积总量减少,播种面积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在未来二十年内,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5亿人,其中城镇人口预计将达到十亿人左右,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5亿人。城镇人口的快速提高,将加速改变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对于口粮的消费量要高于城镇居民口粮消费量一倍以上。城镇居民则在肉、蛋、奶及其相关制成品的消费量上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并且这种差距仍将进一步拉大,由于这些食品的生产需要更多的饲料粮食,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我国粮食的总需求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快速增加。

一方面是粮食产量增速降低的预期,另一方面是粮食需求总量增加的预期,两方面的问题及矛盾显而易见。

(二)城镇化发展与失地农民市民化之间的问题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新城建设的推进,逐渐进入新建城镇,成为新的城镇人口。面临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失地农民将面临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在经济地位、职业发展、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均会受到城市居民的逐渐同化,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即失地农民在经济上的融入问题。虽然政府对失地农民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偿,但仅能在一段时间内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难以实现其长期的生存与发展。

而作为一群特殊群体,大多数失地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职业技能较为单一。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越多越多的企业开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发展,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低,再加上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必将导致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即失业的问题。

面对该问题,一方面需要失地农民快速实现角色转变,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途径,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为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城镇化条件下黑龙江区域产业优化对策

长远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深入发展必将促进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为确保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深入,保持社会稳定,政府应在产业发展层面对面临的问题形成引导,以对黑龙江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形成支持。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第一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中国“十二五” 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保有耕地量已逐渐逼近18亿亩的红线。在耕地不断减少,而粮食需求逐年提升的情况下,黑龙江省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化农业的道路。

一方面,应加快形成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农业科技体系,使农业生产从传统的依靠经验转变到依靠科学。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广泛采用适用新型农业机械,加快推广适应耕种环境的农业机械,抓好耕整机械的普及推广应用、示范推广全程机械化耕种技术,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大力推行农艺技术与农机技术融合。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对农户的科技培养体系,通过加大对农业人口的培训,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以及经营能力,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黑龙江地广人稀,有利于农业向规模化农业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也为黑龙江加速农业经济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流转。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尝试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以少量雇佣劳动力为辅,促进农业经济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以此带动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单位土地产量及农民的种粮收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二)强化第二产业中涉农产业的精细化发展

第二产业中与农业及农业经济紧密相关的主要涉及到农资生产与农产品深加工两大板块。目前来看,黑龙江主要的农资生产企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经营模式落后、管理手段粗放、产品附加值低、营销手段欠缺等多方面的不足。面对此种情况,政府应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与引导,引导其走上集约化、品牌化、创新化的企业发展道路。

一方面,农资生产企业应强化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加大对国内外一线农资生产企业管理手段及生产技术的学习、吸收与创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在支持黑龙江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的吸纳能力。

另一方面,黑龙江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经营与管理水平,更要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上加大力度,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快速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增强企业盈利水平,同时也带动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提升。作为失地农民的重要就业企业,黑龙江农产业深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失地农民的吸纳能力,为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经济的问题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改善失地农民就业环境

第三产业作为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以及创业门槛最低的产业,其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与发展问题有效解决。为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相关政府部门需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向第三产业适当进行倾斜,一方面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要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此提升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

与此同时,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不仅在政策方面对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更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引导失地农民合理选择创业项目,避免形成恶性竞争,促进创业项目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高峰,王运博.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2] 张永恩,褚庆全,王宏广.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

[3] 姜玉砚.经济转型和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2(12).

[责任编辑:兰欣卉]

(二)强化第二产业中涉农产业的精细化发展

第二产业中与农业及农业经济紧密相关的主要涉及到农资生产与农产品深加工两大板块。目前来看,黑龙江主要的农资生产企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经营模式落后、管理手段粗放、产品附加值低、营销手段欠缺等多方面的不足。面对此种情况,政府应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与引导,引导其走上集约化、品牌化、创新化的企业发展道路。

一方面,农资生产企业应强化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加大对国内外一线农资生产企业管理手段及生产技术的学习、吸收与创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在支持黑龙江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的吸纳能力。

另一方面,黑龙江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经营与管理水平,更要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上加大力度,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快速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增强企业盈利水平,同时也带动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提升。作为失地农民的重要就业企业,黑龙江农产业深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失地农民的吸纳能力,为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经济的问题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改善失地农民就业环境

第三产业作为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以及创业门槛最低的产业,其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与发展问题有效解决。为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相关政府部门需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向第三产业适当进行倾斜,一方面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要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此提升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

与此同时,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不仅在政策方面对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更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引导失地农民合理选择创业项目,避免形成恶性竞争,促进创业项目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高峰,王运博.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2] 张永恩,褚庆全,王宏广.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

[3] 姜玉砚.经济转型和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2(12).

[责任编辑:兰欣卉]

(二)强化第二产业中涉农产业的精细化发展

第二产业中与农业及农业经济紧密相关的主要涉及到农资生产与农产品深加工两大板块。目前来看,黑龙江主要的农资生产企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经营模式落后、管理手段粗放、产品附加值低、营销手段欠缺等多方面的不足。面对此种情况,政府应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与引导,引导其走上集约化、品牌化、创新化的企业发展道路。

一方面,农资生产企业应强化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加大对国内外一线农资生产企业管理手段及生产技术的学习、吸收与创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在支持黑龙江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的吸纳能力。

另一方面,黑龙江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经营与管理水平,更要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上加大力度,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快速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增强企业盈利水平,同时也带动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提升。作为失地农民的重要就业企业,黑龙江农产业深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失地农民的吸纳能力,为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经济的问题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改善失地农民就业环境

第三产业作为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以及创业门槛最低的产业,其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与发展问题有效解决。为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相关政府部门需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向第三产业适当进行倾斜,一方面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要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此提升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

与此同时,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不仅在政策方面对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更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引导失地农民合理选择创业项目,避免形成恶性竞争,促进创业项目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高峰,王运博.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2] 张永恩,褚庆全,王宏广.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

[3] 姜玉砚.经济转型和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2(12).

[责任编辑:兰欣卉]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失地农民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山东淄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