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话米砖

2014-03-25

茶叶 2014年4期
关键词:砖茶茶厂青砖

李 靓

(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杭州310013)

2006年,央视二套《鉴宝》栏目曾播出一块“天顺兴记茶行”的“松、鹤、梅、鹿”米砖,当时专家估价15.8万。2013年,在中国首届砖茶品鉴拍卖会上,一块晚清时期“长盛川”茶庄的米砖茶,拍出了760万的高价。一块砖茶竟有如此天价,一时间舆论哗然。米砖——这一外表精美但却低调小众的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其 名

米砖,又称“红砖茶”,“美砖”,“花砖”因其洒面和里茶均由细如米粒状的红茶末压制而成,新疆地区习称“米心茶”而得名。关于得名,坊间还有一说:据传早期压制的米砖大多销往英国,英国国旗中有一大“米”字,故称“米”砖。解放以来,米砖茶一直由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茶厂定点生产,注册商标为火车头牌和牌坊牌,主销新疆及华北,部分出口蒙古、俄罗斯等国,亦有少量远销欧美,是我国砖茶中独树一帜的红砖茶[1]。

其 源

米砖产于著名的“砖茶之乡”,“鄂俄万里茶路”的起点——湖北羊楼洞茶区,与著名的“川”字牌青砖茶系出同门。它可以说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青砖茶工艺和红茶原料完美结合的产物。

上溯青砖茶的源头,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在明代中叶,当时销售的圆柱形“帽盒茶”即为今日青砖茶的前身[2]。当时,羊楼洞一带出产的茶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便于长途运输,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3]。“形状与旧时的帽盒一样。每盒重量正料7斤11两至8斤不等,每3盒一串。经营这种茶的山西人,叫盒茶帮”[4]。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后,废除了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间贸易,加上晋商的运作,边销帽盒茶数量增加。为了进一步节省运输及存储空间,有人开始尝试将圆柱形的帽盒茶做成方型砖茶。对此清人叶瑞延在《纯蒲随笔》中记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沽客购茶邑西乡芙蓉山,峒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作茶砖,仍号‘芙蓉仙茶’”。此时,真正意义上的砖茶开始出现。初期的砖茶制造工艺较为原始:“置茶于蒸笼上,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置放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5]。”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订立,鄂南砖茶的贸易量再次提升,并形成一定规模。清咸丰年间(1850~1861),湖北省羊楼洞茶厂开始用人力螺旋压力机压制帽盒茶(即砖茶),制成之砖茶,较为紧密而结实[6]。

1757年,广州对外通商,西方国家纷纷来华收购红茶。慢慢广州一地生产的茶叶已无法满足外销需求,粤商辗转内地收茶。据《通山县志》载:“道光四年(1824年),广州茶商钧大福来通山杨芳林收购茶叶”,但当时通山无红茶,他便请江西茶工来传授红茶技术,从此开始鄂南红茶生产历史。不久英商直接从九江和汉口来鄂南投资建庄收红茶,到19世纪中叶,便形成鄂南五大古茶镇都以红茶生产为主的局面[7]。据《中国茶讯·羊楼洞茶区一瞥》,到1840年,主产老青砖的羊楼洞有红茶号50多家,年制红茶10万箱,总计5万担,远远超过传统的老青砖茶。

清咸丰年间(1850~1861)的羊楼洞,一方面红茶产销如火如荼,一方面青砖茶产量稳定,技术成熟,米砖茶产生的条件已十分充分。但是第一块米砖究竟具体在什么时间,在怎样的机缘下诞生的,学术界没有定论,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也无从考证。试想,有那么一位精明的茶商,想到红茶如果也能做成砖形,不仅可以大大节省运费,还能行销红茶与砖茶两大市场。于是拿了红茶的下脚料,蒸软以后,放入青砖的磨具中压制,第一块米砖在探索尝试中诞生。以当时的技术,可能一开始的米砖没有那么紧结平整,也没有精美的图案。

现有规格的米砖茶大量生产始于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7]。同治元年(1862)福州砖茶厂用从英国进口的压力机制造米砖茶[8]。就在同时,俄商到羊楼洞一带出资招人包办监制砖茶。先后开设顺丰(1863年)、新泰(1866年)、阜昌(1874年)三个砖茶厂,改用蒸汽压力机压制米砖,转运俄国转手出口。1878年,汉口俄商砖茶厂又改用水压机压造米砖茶[8]。1891年,俄商认为福州砖茶汤色不浓,味道淡薄,不耐烹煮,不合要求,因而转向汉口、九江设厂压造米砖茶[4]。“在汉口及九江一带之俄办砖茶厂,制造砖茶之方法简单而有效。有一笨重之模型,上有精细花纹,放于水压机中,不论红茶或绿茶,经过平常制造过程后,再加蒸热而放入模型中。其程序为先放一层上等茶,然后放一厚层之粗劣茶叶、再加一薄层上等茶于面上。俟复以模型后,再用水压机重压之。旋去压力,取出模型,即得砖茶。经三星期之干燥,即告完成”[9]。据《海关通商贸易总册》统计,1876年至1879年,米砖出口占汉口总出口量的13.4% ~26%,1879年出口米砖7232.8吨,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7.28%,1888年上升到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2.91%,为米砖生产和出口的全盛期[10]。

19世纪90年代后,受印锡新兴红茶产地的冲击,中国出口红茶量大跌。而主销西北及俄蒙的米砖产销依然火爆,以至收购的中国原料红茶末远远不够,另将品质较好的红茶用机器研成粉末,并自印度、锡兰、爪哇输入大量末茶混合压制[7]。1891-1901年的十年间,俄商在九江大量压造米砖茶,1895年达872931磅,后因汉口压造米砖茶的半成品来源丰富,就都集中在汉口压制。米砖中心产地移到汉口[4]。20世纪初,羊楼洞的晋商“聚兴顺”,将牌坊图案印于米砖茶之上,用作产品标识,“牌坊”商号诞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俄商茶厂停业,米砖生产短暂受挫。之后,茶庄主权归于华商,生产得以恢复,几达十月革命前的盛况。就在这一时期,俄商通过与旅蒙、俄大商号“大盛魁”合作,将德国报废的蒸汽机火车头运至羊楼洞,将其蒸汽锅炉部分改造,用于蒸茶和烘干砖茶,并利用其动力压轴原理改作压机压制砖茶。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技术革命,俄商将“火车头”图案压印至米砖茶表面,“火车头”商号诞生[11]。当时著名的米砖品牌还有长盛川的三星米砖,义兴茶厂的兰花米砖。

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砖茶生产每况愈下。1938年,日寇入侵,茶区沦陷,茶叶生产几乎停止。萧条惨淡的状态直至1949年10月,“民生”、“复兴”、“义兴”、“天源茂”和“聚兴顺”5家茶庄合并成立“中国茶业公司羊楼洞砖茶厂”后才逐渐恢复。火车头牌、牌坊牌商标也开始由其独家使用。1953年,茶厂自羊楼洞迁至赵李桥,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1959年,改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现改制后称“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年产青、米砖6000多吨。

其 制

米砖原分“72米砖”和“48米砖”两种规格,即每篓装72块和48块砖茶。目前规格较多样,牌坊牌就有500 g及1125 g两种,火车头牌有:350 g、600 g、750 g、1000 g四种,还有很多改良的新型米砖产品。虽然规格多样,但其工艺相同,一般可分为茶坯处理和压制两大部分。米砖茶以轧制的红茶末、片茶和花香为茶坯,一般只需筛分拼配,达到半成品品质标准,即可进行压制。压制时,先按比例称取一定重量的洒面和里茶(洒面的茶等级高于里茶),分别装入蒸茶袋内,用100-102℃的蒸汽蒸热5-6分钟后,按顺序趁热倒入斗模中,盖上铝板(商标,模版)送蒸汽压力机紧压,紧压后在传送带上静置1-2小时,使之定型,然后退砖进行质量检查。用剪子修去边角的凸起,砖面光滑商标完整、符合标准者送入烘房,按平行交错堆码,加温干燥。干燥温度1-3天保持30-40℃,以免急剧加热使砖片龟裂,4-5天后可提高温度至55-60℃,最高65℃,使成品茶干度达到出厂检验标准,整个干燥过程7-8天。砖片冷却后,即可包装。米砖茶成品砖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一致、图案清晰。特级米砖茶乌黑油润、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汤色深红、叶底红匀。普通米砖茶黑褐稍泛黄,香气平正、滋味尚浓醇、汤色深红、叶底红暗[1]。

其 饮

对于米砖茶,初见者往往不舍饮用,配上支架陈列欣赏;一般的老茶客,估计会像泡普洱饼茶一样,把它撬开用壶泡饮。真正饮用米砖的行家,要数哈萨克族和塔吉克族人。他们大多居住在新疆北部伊犁、阿勒泰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一带,这里自古就是米砖茶的主要消费区。

在当地,米砖茶的饮用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不加奶的清茶,也称素茶;还有面茶,在用羊油炒熟的白面里加入过滤掉茶叶的素茶熬成;最常饮用的还是奶茶。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奶茶又有伊犁奶茶和阿勒泰奶茶之分[12]。通常前者突显“精细”的特征,主要是先将米砖捣碎,放入铜壶或水锅中煮成浓浓的茶水,再将牛奶、奶皮、茶水、盐及开水分门别类地单独放置,喝奶茶时,先将鲜奶和奶皮子放在碗里,再倒上浓茶,最后用开水冲淡。每碗奶茶都要经过这三个步骤,而每次都不把奶茶盛满,只盛多半碗,这样喝起来味浓香而又凉得快。有人一次可以连喝一二十碗,足足喝上一壶(约8磅),可见这种奶茶是多么香美了。后者体现“粗犷”特征,茶烧开后,直接加入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交融,除去茶叶,加盐即成。到了冬季,哈萨克族牧民还在奶茶里还放一些白胡椒。这种奶茶略带一些辣味,多喝可以增加体内的热量,提高抗寒力[13]。

米砖茶是平凡的。在茶产品玲琅满目的今天,习饮米砖的人群在不断减少,装饰陈列功能也被更为精美的工艺礼品茶取代。但是,米砖茶又是独特的。1979年,美国《茶叶与咖啡》杂志曾一至五期连续刊登了米砖茶照片;英国老牌茶叶公司TWININGS也于1981年,为纪念公司成立275周年,专门委托赵李桥茶厂定制了一批凤凰图案的米砖。尤其是近年来,米砖茶屡屡在拍卖市场,取得佳绩,表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可。

1 孙志国,定光平,谢毅,等.羊楼洞砖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浙江农业科学,2012,(10):1474-1477.

2 王艺.羊楼洞青砖茶.湖北省志资料选编第1辑.武汉: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1983:148-149.

3 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赵李桥茶厂厂史编写组.洞茶今昔.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5.

4 陈椽.茶业通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02-204.

5 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1辑.武汉: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1984:13.

6 岳鹏翔,陈椽.茶叶机械发展的历史道路.茶叶机械杂志,1994,(2):27.

7 万献初,宗嵩山.鄂南茶文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244,332,333.

8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1840-1949).古今农业,1995,(3):64-83.

9 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中译本)上册.上海: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165.

10 陶德臣.论中国砖茶的生产与贸易.古今农业,1997,(4):35-45.

11 楚庄.老青砖的历史文化.农业考古,2013(5):285-286.

12 阿依登.哈萨克族茶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8-50.

13 温文.漫谈哈萨克族的饮茶文化.黑龙江史志,2009(15):104-105.

猜你喜欢

砖茶茶厂青砖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古建筑青砖墙体修复施工技术研究
砖茶包装机自动化生产线机械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烈马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泾阳茯砖茶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砖茶型氟铝联合应用对大鼠牙齿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茯砖茶中优势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的差异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