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闽剧的发展及其传承探析

2014-03-25胡铁龙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闽剧儒林福州

胡铁龙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闽剧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闽东、闽北和闽中等福州方言区。民国初年闽剧雅称为“闽班”“榕腔”或“闽腔”,到民国20年才统一以“闽剧”称之。[1]闽剧发展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具有非常强的兼容性,是在不断融汇江湖戏、儒林戏和平讲戏艺术养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地方剧种。

1 福州闽剧发展历史概述

明朝万历三十七年,曾担任浙江按察使、南京户部郎中、江西布政使等要职的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曹学佺,因惹恼皇室宗藩而被迫返回福州故里。曹学佺本人精通音律,其在闲居福州时,组织家中奴婢创办了曹氏家班,并且广邀当地文人雅士到府中观赏娱乐,时人将“儒林班”视为闽剧最早的前身。在儒林班发展的同时,来自江西的弋阳腔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内迁而传播到福建并且广为流传,弋阳腔唱白都是采用“土官话”,其不采用宫廷华丽语调,而是善于使用“乡语”来演绎家庭婚姻和历史故事[2]。因为江西弋阳腔戏班长年累月都是走乡串户进行流动表演,因而也被称为“江湖戏”,常演的主要有《双钉判》《双状元》《金印会》《赠白扇》《料柯山》《双封侯》《三官堂》等俗称“江湖三十六本头”的保留传统剧目[3]。江西弋阳腔的高台精湛表演技巧以及锣鼓伴奏的喧闹场面,十分贴近广大乡村农民的观赏习惯,从而在福建民间逐步推广进而扎下了根,深受文人雅士青睐的儒林戏和市井小民喜爱的江湖戏之间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鲜明对比。

由于江湖戏戏班唱白都是使用土官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福州方言地区的流传和繁荣,于是一种单纯使用“平话(即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讲戏”在福州方言地区应运而生。而“平讲戏”在福州地区的兴起,促进了沉寂很久的“儒林戏”在福州方言地区的复苏[4]。在儒林戏发源地福州洪塘乡,乡间戏剧爱好者为追念昔日儒林班演出之盛况,选拔乡村子弟在普度酬神时进行表演,并且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创办了第一个以乡命名的儒林戏班“洪塘儒林班”,使得沉寂二百多年的儒林戏得以复兴,进而重整锣鼓[5]。在儒林戏复苏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文人的关注和支持,自此儒林戏由深宅大院扩展到民间,成为一种独立声腔地方剧种,进入其发展和繁荣期。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儒林戏出现了以“醉春园”为代表的专业表演性质的戏班,开始由乡村回归于城镇发展。此时的儒林戏也达到了其发展的巅峰,由福州扩散到周边的福清、闽清、永泰和古田等县,其“逗腔”成为后来闽剧表演的主体音乐。光绪末年到宣统年间,“儒林戏”、“平讲戏”和“江湖戏”不断相互融汇,俗称“三合响”,从而在19世纪初初步发展形成了今天闽剧的雏型。

20世纪20年代,闽剧逐渐步入多声腔剧种的成熟时期,形成以被誉为“闽剧泰斗”“福建梅兰芳”的郑奕奏为代表的“郑派”,标志着闽剧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6]。国共内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至60年代,闽剧进入了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出现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青年演员,而且改编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闽剧剧目[7]。2006年5月闽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福州闽剧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2.1 优秀创作人才缺乏导致无力进行剧目创新

优秀的剧本是戏曲的内在灵魂,只有好的剧本才会促进戏剧的繁荣昌盛。20世纪80年代闽剧之所以得以在福建省内普遍繁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涌现出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创作人才,众多优秀的剧作家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适应观众欣赏和需求的优秀剧本,从而使得闽剧在当时一度发展到其高潮时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秀的年轻剧作家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而离开闽剧,一方面则因为年老迟暮导致创作力衰退,而新的年轻一代剧作家出现断层,进而导致没有好的优秀的闽剧剧本。当前的闽剧剧本整体而言,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剧目内容陈旧落后,表演情节过于简单,人物艺术形象单一,当前上演的剧本多为提纲式的简单剧目,情节松散,人物形象浮浅,有骨无肉,味同嚼蜡,明显已经滞后于现代审美意识和观赏需求。在当前闽剧市场需求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剧目重复、制作简陋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长期存在必会威胁到闽剧剧种的可持续发展。

2.2 观众青黄不接导致闽剧市场日益萎靡

语言是戏曲的最基本要素,也是不同剧种的重要区别之一。福州方言是闽剧的基础语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福州方言在普通话和外语的双重夹击下,发展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越来越多福州年轻一代都不会讲福州方言,或只会听不会说,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闽剧观众群体的断裂,于是闽剧渐渐地就失去了进一步成长的“土壤”。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娱乐方式尤其是在网络的推动下,年轻人对于闽剧的热爱程度明显比不上老一辈观众群体,对他们而言闽剧只是一种热闹的节目而已,年轻一代对闽剧的认同感的不断下降必然会影响到其健康发展。而且,闽剧从业者对市场推广方面仍然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人们大都不知道该去哪欣赏闽剧演出。长此以往,不仅年轻人远离闽剧,就是以前的老观众群体也因为各种阻碍因素而被迫远离闽剧,无形之中对闽剧的演出市场形成非常不利的冲击。

2.3 专业表演人才后继无人导致闽剧失传危机

我国大多数民间戏曲艺术表演人才大都需要从小进行长期的专业化培养,然而由于闽剧的社会影响力的不断降低,家长普遍认为小孩子学习闽剧没有多大的发展前景。因而,大部分的家长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小孩送去学习闽剧,导致闽剧生源不断减少,专业表演人才后继无人导致出现失传危机。另一方面,目前闽剧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仍然以自然传承的形式开展,在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自然传承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在这种后继无人的不利格局下,剧团之间为寻找优秀演员,以提高报酬的形式相互挖角,无形中加大演员的流动性,不利于剧团艺术生产。如果剧团优秀演员不是靠自身培养而是采取相互挖角的形式,将可以预见由于优秀艺术表演人员的不断减少,闽剧剧团将得不到有效的年青演职人员的补充,出现萎缩的情况将不可避免。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福州“闽剧”传承与发展对策

3.1 开拓创新,闽剧应紧扣社会发展脉搏

在戏剧发展史上,虽然戏剧的发展自始自终都伴随着危机,但每一次戏剧危机则会促进其进行相应的重大变革。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戏剧爱好者的观赏水平相应也在逐渐提高,闽剧如何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在尊重闽剧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不断科学探索,紧扣社会发展脉搏,创作出更多紧跟市场需求的优秀闽剧作品,从而使科学创新成为闽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闽剧表演艺术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艺术创新,从而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以免使闽剧艺术生命凋谢。不论是在创作新剧目或是改编传统剧目,都应摈弃以往封建糟粕,积极宣传反映当前社会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有条件的闽剧团体可以聘请高甲戏、花鼓戏、京剧等其它戏剧的著名导演对闽剧进行创新,在吸引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营养的基础上,既尊重闽剧的传统艺术特色,又要勇于丰富闽剧艺术表现力。如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新编排的《别妻书》,在形式上加入了唱诗班的的表演,使该剧具备了史诗般的表演结构,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

3.2 固本思源,闽剧应积极融入当地民俗

地方戏剧艺术和本地人民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闽剧正是因为已经成为福州方言地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福州方言地区民众茶余饭后的文化谈资,反过来福州方言地区的人文历史和地方习俗则促进了闽剧在当地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因而,闽剧的继承、复兴和发展就必须固本思源,重视闽剧发展和兴盛的重要基础,在创新过程中积极融入福州方言地区社会民俗而非一味寻求全国性发展,进而获得坚实的发展基础。闽剧在福州方言地区具有深厚的生存土壤,在当地民众中闽剧已经成为民俗和宗教混融一体的历史产物。闽剧与当地人的红白喜事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当地人生命形态的重要外部体现,甚至内化为福州文化共同体的身份认同的意义。因而,闽剧应该积极把握好本地社会民俗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创作出贴近当地群众欣赏习惯的艺术风格,可以起到活跃当地民俗节日和宗教气氛,进而实现闽剧和民俗的有机融合。

3.3 注重传承,提高年轻一代对闽剧的认同感

在一项关于福州中学生对我国统戏剧(戏曲)认识状况的调查中,从福州鼓楼区、台江区和仓山区九所中学收回的相关问卷调查表明,福州有近九成的中学生从未完整地看过一场闽剧。福州青少年和传统戏曲文化接触机会的不断减少,无形之中使年青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认同感普遍下降,而且伴随着中国不断向老龄化发展,更是无形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衰亡高峰期。而闽剧在福州青少年群体中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和闽剧这一优秀戏曲文化的接触不多,没有办法深入进行文化体会。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的形势下,我国青少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古老又常新的非物质文化更需要主动到当地青少年群体中去传承和发扬。因而,闽剧应该和福州教育主管部门合作,让闽剧走进校园,主动为中小学生普及闽剧知识,让中小学生有机会走近戏曲,去感受、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福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逐步提高福州青少年对闽剧的认同感,进而激发福州青少年学习闽剧的兴趣。

3.4 统筹兼顾,打造一批高素质的艺术家群体

传统的闽剧艺术演员都需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学习过程,简单一招一式都必须要形神兼备。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年青一代的就业取向日益多元化。再加上对闽剧的形象宣传没有得到重视和提升,导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闽剧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而家长也认为其是“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担忧前途而不愿意送孩子学戏。而优秀的闽剧艺术家群体是做大做强闽剧事业的重要有生力量,因此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加大对闽剧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艺术家表演群体。一方面,应该拓宽闽剧人才培养面,建立并完善由政府、单位、社会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演艺机构等联合组建人才培养基地,多渠道、多途径地发现、培养有潜力、有热情、有发展前途的闽剧年青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应该为闽剧艺术表演家提供更好的艺术发展空间。这不仅要从精神上鼓舞、激励他们对闽剧表演事业的执著追求,肯定他们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而且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更好地深入生活和再教育提高,以丰富他们的表演素材和提升他们的表演水准,还要及时奖励他们在表演上所取得的成绩,以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

3.5 扩大宣传,让闽剧艺术深入民心

广大人民是闽剧艺术的创造者和消费者,让闽剧艺术深入民心是促进闽剧健全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并持续推进“闽剧进校园工程”。我们必须重视“闽剧如何走进青少年”的问题,通过开设闽剧相关课程、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有关闽剧表演团体到学校展演等途径,传授、普及有关闽剧的历史、发展、表演、鉴赏的基础知识,让闽剧的传承回归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让广大学生在熏陶中.提升对闽剧认知和鉴赏水平。2010年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在福建师大新校区青春剧场演出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贬官记》,有上千名学生观看,气氛火爆。不少大学生称赞该剧“品味高,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闽剧作品。优秀的剧本往往是成功的基础,闽剧之所以能普遍繁荣,很大程度上在于剧本的推陈出新、适应时代需求和观众口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关注闽剧创作与社会背景的关系,重视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在剧本创作上勤下工夫对原先艺术元素,进行再提炼、再加工、再创造。创作出反映当下潮流、符合时代脉膊的优秀作品。最后我们应该重视构建闽剧立体式的信息传播网络。在新形势下以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通讯为代表的媒体已经成为引导民众情绪、左右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媒工具,精心策划,持续推进,不断扩大闽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闽剧节目在艺术市场的履盖率。

[1]刘闽生.闽剧演出场所的历史沿革述略[J].福建艺术,2010(3):28-30.

[2]王晓珊.关于闽剧演出市场的报告与思考[J].中国戏剧,2007(9):4-7.

[3]陈红.市场导向下地方戏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对策:以福清闽剧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4-76.

[4]陈红.侨乡闽剧发展的SWOT分析:以福建省福清市侨乡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1-122.

[5]游榕婷.艺术管理激活闽剧市场初析[J].大舞台,2012(4):283-284.

[6]张敏生.困境中的欣慰:闽剧《兰花赋》现象引发的思考[J].艺苑,2006(2):20-21.

[7]陈红.闽剧的“福清现象”及其启示[J].四川戏剧,2013(8):29-31.

猜你喜欢

闽剧儒林福州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管窥《儒林列传》中司马迁的儒学观
闽剧新秀
“儒林有戏” 新瓶装旧酒 移步不换形
“闽剧王子”陈洪翔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从《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看汉前儒学发展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