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审美教育带动立体的语文教学

2014-03-22吴玉贤

教育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教育

吴玉贤

摘要:审美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到语言所创造的美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力图使学生成为一个能以“美”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以及自身,能去发现身边的“美”,体验感受创造身边的“美”,进而成为一个“美”的人。

关键词: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关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课题编码:GDXKT0211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2]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广大的平台,但同时,一些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心理身体特点也需要通过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以正确价值观为核心的审美态度,使他们形成一种具有弹性而又有原则的审美趣味。

(一)传授相关的美学知识和艺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体验美。

审美教育与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显然不同,无法用一致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审美教育更依赖于个体的、自觉的、意象的、创造的体验。补充相关的美学知识和艺术知识,为学生的审美活动助力。如在教授《安塞腰鼓》时,由于年龄、地域以及思想的深度的局限,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难以认识体会到安塞腰鼓背后那种超越形式的精神。我在上课之前就先播放视频《安塞腰鼓》,不出所料,學生刚开始时哄堂大笑,我没有阻止他们,让他们自由发笑、自由议论。学生有了初步感知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他们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历史知识、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物体的象征意义,再展示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黄土高原地区文学作品。经过这一番铺垫后,我再播放视频《安塞腰鼓》,这次学生看得很认真,有些还不由自主发出感叹声,这时我再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经过上面一番审美后,这时对课文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顺畅,对安塞腰鼓背后的精神也容易理解了,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学生也感叹不已。

(二)营造平等开放的气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

以生为本,与学生建立伙伴式的平等关系,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下进行美学体验,才有可能产生、抒发自己真实的审美体验。同时,教师适当的抒发自己的审美体验,能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人情味,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道德模范式的教师,这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交流,从而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上的共鸣。

(三)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活动,鼓励学生联想想象创造。

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创造,这些联想想象创造反过来又会加深感受和理解。如在上《水调歌头》时,补充一定的背景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对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状态有所理解后,配上音乐让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再进行朗读指导,再让学生朗读诗歌。通过听,读,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在多次朗读中读出“兴味”,慢慢与作者心灵相通,慢慢体会作者的感情。而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不会给学生展示图片,我认为这类古诗词过多的展示图片,只会限制学生的联想想象,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联想想象反而会破坏学生的审美活动,扰乱许多美的意象。

(四)培养情感的审美表达能力,创造美。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也就是要求学生既能体验美,感悟美,同时也要能表达美,创造美。个体审美的个性化,审美活动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审美表达的多样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人物美、情感美、语言美等多个方面去体验、感悟,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甚至创造出美。如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悠然自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抱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这些无不彰显着“美”,我们可以引导从这些方面去体验美,感悟美,并写下自己的体验感悟,创造出自己所理解的“美”。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3]教育是一种美的活动。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犹如一朵魅力四射、历久弥香的奇葩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蕴涵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有无法估量的审美教育潜能。教材中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的文章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需要语文老师通过艺术性的手法将这些“美”引导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美”中学,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让我们的教育充满“美”的享受,成为“美”的活动,让审美带动学生在人生路上诗意的飞翔。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纽约时报》 1952年10月5日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页。

[4]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