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制棒驱动机构自然循环冷却方式的可行性研究

2014-03-22王建军葛增芳王怡明

核技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控制棒冷却剂对流

邹 鹏 王建军 葛增芳 王怡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哈尔滨 150001)

在核反应堆中,控制棒驱动机构(Control Rod Drive Mechanism, CRDM)是一种步进式的提升机构,用来使控制棒组件在堆芯内提起、插入或保持在适当位置,以实现反应性控制功能。在目前的压水核反应堆中,使用最为普遍、技术最为成熟的是磁力提升式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结构主要由耐压壳组件、钩爪组件、驱动杆组件、线圈组件、棒位探测器组件和上风罩等部分组成[1]。核反应堆运行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影响控制棒驱动机构寿命及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运行温度、工作压力和工作载荷等[2]。磁力提升式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线圈在通电过程中将释放出热量,另外CRDM与一回路冷却剂接触,也会有一部分热量由冷却剂传给CRDM,如果缺乏合适的冷却措施,可能导致线圈的温度超过线圈组件中线圈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这将使得线圈组件的功能退化或失效,甚至造成线圈烧毁。目前核电厂中主要通过设置风机,利用空气强迫对流换热,来控制控制棒驱动机构线圈的温度[3],与采用空气自然循环冷却的方式相比,耗能较大且安全性偏低。随着 AP1000、EPR为代表的第三代核反应堆技术的提出和发展,对CRDM的设计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例如在EPR设计中,取消了强制通风设备和通风罩,仅通过自然对流散热来实现控制棒驱动机构、特别是线圈的冷却,并能有效地控制线圈温度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4]。

目前国内外只有少数文献对 CRDM群全场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模拟分析,并且这些文献一般都将单根CRDM简化成柱状几何结构[5],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献都是针对于强制通风冷却这种方式进行研究。受此启发,本文在对单根CRDM精细建模的基础上,针对于空气自然循环冷却这种方式,首次尝试对压水堆CRDM群进行全场的数值模拟,对CRDM采用自然循环冷却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1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考虑所研究的CRDM群在几何上的相似性,本文首先利用PRO/E三维实体建模软件[6],建立计算区域中单根CRDM的几何模型,并对几何模型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适当的保守性简化,所建立的单根CRDM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单根CRDM几何模型Fig.1 Geometry model of a single CRDM.

在图1的几何结构中,为了兼顾考虑计算资源、计算效率和计算目的之间的平衡,本文建立CRDM三维几何实体模型时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处理:

(1) 考虑到CRDM为一端封闭的结构形式,且固体结构之间的水隙十分狭窄,因此冷却剂在水隙中几乎处于滞止状态[7],CRDM内各固体部分以及CRDM 与冷却剂之间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依靠导热,在几何简化中将水隙中的流体当作固体处理;

(2) 由于金属的热导率远高于冷却剂水,在三维全场几何建模过程中,忽略了CRDM耐压壳内部的磁极和拆卸杆等金属结构,认为局部磁极、拆卸杆等位置处均充满冷却剂;

(3) 考虑到CRDM内部腔室材料界限明显,且种类较少,没有直接对CRDM内部腔室进行几何建模和划分网格,而是通过编写UDF程序的手段,直接将对应几何区域上物质的热物性赋予腔室内的对应物质,从而既简化了几何结构,又充分考虑了不同位置处物质的物性区别。CRDM内部热导率如图2所示。

图2 CRDM内部热导率图Fig.2 Interna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CRDM group.

在单根CRDM周围建立四个辅助面,每个辅助面位于相邻CRDM的中间位置上,然后利用ICEM软件,对该几何划分 block块。这些辅助面在FLUENT中将会被定义成 interior边界,因此它们不会对计算结果造成影响。

对如图 3(a)所示的单根 CRDM的几何模型及block块,进行阵列、拉伸,同时通过适当的布尔运算,如图3(b)所示,建立由CRDM群、压力容器顶盖以及附近的空气域组成的计算区域几何模型及block块。

通过对所建立的CRDM进行阵列、拉伸,同时通过适当的几何布尔运算,建立由CRDM群、压力容器顶盖以及附近的空气域组成的计算区域几何模型。基于所建立的计算域几何模型,本文利用ICEM-CFD[8],对计算区域进行了网格划分。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有效性,需要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本文选取三种线圈的平均温度作为评价参数,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线圈平均温度图Fig.4 Average temperature of coils.

由图 4中的计算结果可知,当网格数约为1677万时,计算结果满足了网格无关性要求,因此在后续计算中本文都采用了该套网格,其网格剖分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全场网格图Fig.5 Mesh structure of the whole computational domain.

2 计算模型

考虑到所计算区域内空气的自然对流流动具有低速、压力变化小等特点,因此在对CRDM群附近区域进行三维整体流场计算模拟时,选择基于压力的求解器。空间的离散格式选择二阶迎风格式。选择Body Forced Weighted格式作为压力插值方案[9]。在自然对流流动中,通常采用 Ra数作为判别层流向湍流转变的依据,初步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关心的流场中Ra108,因而本文选用层流模型。

如图3(b)所示,在CRDM群径向最外侧即为外部通风罩,通风罩与压力容器之间即为空气的进口,本文将其设置为压力进口;考虑到CRDM贯穿压力容器,且其内部与一回路冷却剂直接接触,为保守起见,本文认为CRDM与压力容器顶部相交的面为315 °C的恒温壁面;此外,鉴于压力容器顶部覆盖有保温层,压力容器顶部与空气接触部分的温度设为60 °C。外风罩壁面温度设为40 °C。空气流域顶部设为压力出口。通过编写UDF程序的手段,给夹持线圈、移动线圈、提升线圈分别赋予相应的热量值。

在低速的自然对流流动中,流场中压强变化很小,因此空气的密度可以选择为Boussinesq模型,空气的粘度则按照Sutherland定律进行求解。水、空气、奥氏体不锈钢的导热系数均按照分段线性的方式进行拟合。

在室温环境中,当CRDM处于提升、步进、下降这三种状态中的下降状态时,线圈发热量是最大的。为了保守起见,本文将认为所有CRDM均长时间处于下降状态下。

3 结果分析

当CRDM群处于持续下插状态时,在由CRDM群、周围空气流域及压力容器顶盖外壁所构成的计算区域内,选取过压力容器轴线的横截面来研究温度场的分布特性,图6给出了该截面上的温度场计算结果云图。

图6 整体温度场温度截面Fig.6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computation domain section.

计算结果表明,当CRDM群处于持续下降状态时,CRDM群外部流域中的空气主流温度变化较小,CRDM群外部空气主流区域的温度大部分低于60 °C。与CRDM群外部空气主流区域相比,在上风罩内的空气温度相对高得多。这主要是因为上风罩的设置,构建了空气的流动通道,有利于风罩内的空气与外围主流空气形成自然循环流动,促进了CRDM热量的向外传递。图7的计算结果表明,在三维全场模拟条件下,线圈的最高温度约为198 °C,低于线圈的允许温度限制值(200 °C)[1]。

图7 线圈温度截面Fig.7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coil.

如前面所述,本文在几何建模过程中,对CRDM进行了适当的保守性简化;此外,CRDM不可能全部都长时间同时处于下降状态。因此,在实际运行情况中,CRDM 线圈最高温度将不超过198 °C。

为了进一步确定在计算域内温度最高线圈所在的CRDM位置,沿CRDM高度方向,在夹持线圈、移动线圈和提升线圈位置处,分别选取三个水平截面,图8给出了这三个截面上线圈的温度分布特性。

图8 夹持线圈(a)、移动线圈(b)和提升线圈(c)温度云图Fig.8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SGC (a), MGC (b) and LC (c).

图8中的计算结果显示,从CRDM群径向位置看,夹持线圈、移动线圈的温度最高值都出现在CRDM群分布区域的中心位置;提升线圈的温度最高值出现在中心与边角处;在三组线圈中,线圈温度的最低值均出现在中心和外围区域之间的位置。计算结果同样表明,处于分布区域中间位置的CRDM线圈,其线圈温度反而比外围线圈的温度要低一些,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 处于CRDM群分布区域内部的空气受周围CRDM线圈加热,其温度相对较高,其密度也相对低一些,在基本不变的主流空气温度作用下,形成的空气自然对流相对比较强烈,其对流换热能力略强;如图9(a)所示,处于分布区域中心位置的空气速度最高,超过0.9m·s−1;在分布区域的中间位置,空气速度超过0.49m·s−1;在CRDM群外围附近,空气主流的速度介于0.12–0.49m·s−1;在CRDM群最外围处,空气的温度甚至低于 0.12m·s−1。由于CRDM群外围的空气流速较低,空气自然对流也相对较弱,因此位于分布区域最外围的CRDM,其线圈温度偏高。

(2) 另一个原因在于CRDM的排列方式是中间有部分通流区域,这为空气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对流,这也是位于分布区域中间位置的CRDM线圈温度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由于压力容器顶部接近球形,不同位置处的 CRDM,其线圈与压力容器顶盖的距离也会不同。与位于中心位置处的CRDM相比较,外围处的CRDM线圈距离压力容器顶部距离较远,冷却剂通过导热传向线圈的热量较少,从而影响线圈温度。位于中心位置处的CRDM,冷却剂通过导热传向线圈的热量较高,所以在图8中,中心位置的线圈温度是最高的。

图9 横截面(a)和纵截面(b)速度分布云图Fig.9 Velocity distribution on the cross section (a) and vertical section (b).

4 结语

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CRDM群及其附近空气区域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进行了三维全场模拟,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整体而言,位于中心位置处的CRDM的线圈温度最高,位于最外围位置处的CRDM的线圈温度其次,而位于中心和外围区域之间的CRDM线圈温度最低。影响线圈温度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空气自然循环能力、一回路水温以及结构特点等。

(2) 在CRDM群分布区域中预留相应的空气上升通道,能有效促进空气的自然对流,并对通道附近的CRDM进行有效冷却。

(3) 计算结果表明各CRDM群线圈的最高温度不超过198°C,低于限制温度(200°C),对所研究的CRDM群采用全自然循环冷却方式是可行的。本文分析结果可为新型CRDM群分布设计提供参考。

1 苏林森, 杨辉玉, 王复生, 等. 900 MW 压水堆核电站系统与设备[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4: 70–72

SU Linsen, YANG Huiyu, WANG Fusheng, et al. The system and equipment of the 900 MW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nuclear power plant[M]. Beijing: Atomic Energy Press, 2004: 70–72

2 郑海峰, 钟艳敏, 王源, 等. 先进堆长寿命控制棒驱动机构热态寿命考验[J]. 核动力工程, 2002, 23(2): 70–73

ZHENG Haifeng, ZHONG Yanmin, WANG Yuan, et al. Longeval control rode drive mechanism hot life test for advance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J].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2002, 23(2): 70–73

3 彭航, 许厚明, 李红鹰, 等. 600 MW 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原理样机风冷试验[J]. 核动力工程, 2000, 21(3): 193–196

PENG Hang, XU Houming, LI Hongying, et al. Air cooling test of control rod drive mechanism principle sample on 600 MW NPP[J].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2000, 21(3): 193–196

4 兰银辉, 熊少阳, 尤磊, 等. 压水堆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金属材料设计[J].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1, 32(6): 24–28

LAN Yinhui, XIONG Shaoyang, YOU Lei, et al. The metallic material design of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control rod drive mechanism[J]. Heat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2011, 32(6): 24–28

5 于浩, 翁羽, 冯少东, 等. CAP1000 一体化堆顶组件风冷系统流场分析[J]. 核技术, 2013, 36(4): 040624

YU Hao, WENG Yu, FENG Shaodong, et al. CAP1000 integrated head package airflow system fluid field analysis[J]. Nuclear Techniques, 2013, 36(4): 040624

6 张瑞萍. 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中文版标准教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52–284

ZHANG Ruiping. Pro/ENGINEER Wildfire version 5.0 standard tutorial[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1: 252–284

7 Brian Paul Coombs. An investigation of alternative cooling methods for a control rod drive mechanism coil stack assembly[D].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2009

8 ANSYS INC. Introduction to ANSYS ICEM CFD[CP]. Pennsylvania USA, 2010, 12

9 ANSYS INC. ANSYS 14.0 FLUENT User’s Guide[CP]. Pennsylvania USA, 2011, 10: 813–818

猜你喜欢

控制棒冷却剂对流
核电站主冷却剂泵可取出部件一体化吊装检修工艺探索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CARR寿期对控制棒价值的影响研究
一种快速搜索临界棒位方法的开发与评价
反应堆冷却剂pH对核电厂安全运行影响研究
冷却剂泄漏监测系统在核电厂的应用
基于ANSYS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驱动杆位置对控制棒驱动机构轴向传热特性的影响
改进的源倍增方法测量控制棒价值
二元驱油水界面Marangoni对流启动残余油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