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情怀”中的“文化自觉”

2014-03-21郭晓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

郭晓

对任一特定阶段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样态的回顾和反思,大概都离不开两个关键词:时代和文化。

作为文化系统中的艺术,电影或电影生产必定受到一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制约。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观照此二者,就进一步引申出一个坐标体系:“时代”好比纵坐标,包括了以历史信息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发展定位;“文化”好比横坐标,昭示着以美学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演进定位。两个“定位”在社会空间中的交叉,便给了我们合理描述电影发展现状的重要依据。

记者在此借郭敬明的电影标题,以及南帆先生对“时代”一词的阐述,来确立上述纵坐标“时代”的丰富内涵:“大时代”意味着整个社会拥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人们仿佛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宏伟的社会工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在这种社会工程之中的位置。“小时代”是一个分散化的甚至碎片化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活动,目光不出三尺之外。这种时候,个人很难产生登高望远、栏杆拍遍的英雄情怀。

同时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来确立上述横坐标“文化”的深远意义:“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关于文化的定义数不胜数,但关于“电影文化”的概念并未有太多争议。当前的电影文化是一种由三重体系互相勾连而组成的综合体。处于最内层、决定电影文化走向的是一种观念体系——这种文化观念“既意味着一种自我区分,又意味着一种自我治疗。通过这种治疗,我们倔强、世俗的自我不是遭到了废除,而是被一种更为理想形式的人性从内部改善”。处于中间层、决定电影文化结构的是一种价值体系——“是指电影符号表意系统所建构的特定时代生活的价值系统”。最后,处于最外层、决定电影文化成色的是一种美学体系,这个体系,被王志敏先生分解为三个“子体系”——“一是对于电影媒介的基本性质、功能和发展水平的了解;二是对于电影创作与电影理论的发展线索及共同背景的把握;三是对于美学研究基本问题和发展水平的理解”。

可以想象,欲将费孝通先生的这种“文化自觉”具体化为“电影文化自觉”绝非易事:二者的概念前提大相径庭,十几亿中国人中真正算得上电影观众的人少之又少,而且电影观众在年龄、职业、信仰等众多指标上保持动态变化,致使对电影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很难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建立在流动性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觉醒、反省和创建”往往不具有代表性。

即便如此,2013年的中国电影仍然可圈可点:时代特征由分散化向集中化、由碎片化向整体化的悄然转型,伴随着电影文化的自我觉醒和创建,共同勾勒出2013年中国电影的独特景观。

历史、经济、媒体:“2013年中国电影”之于“时代”

2013年的中国电影延续着近10年间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些媒体在撰文中甚至使用“井喷”“跨越”等词语。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已突破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27.67亿元,占比58.65%,同比增长54.32%,国产片年度票房胜进口片,观影人次6.134亿,全国银幕总数已达18195块。

透过众多数字构成的表象,可以肯定以下几个事实:中国现已成为并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中国已成电影内容消费大国;中国电影成为老百姓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和主流方式;中国电影成为中国特色艺术创作的主要阵地;中国电影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上述提法并非发生在2013年,但2013年中国电影的不俗表现更加巩固了以上结论。

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电影处于以下几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历史时代

2012年年末,党的十八大召开,举国关注、人民期待,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会报告从新的高度强调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的两会则进一步指出“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及至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进一步通过“一个巩固”“四个讲清楚”“三个独特”等高度凝练、内涵丰富的语言,向广大文艺工作者阐述了如何以文化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在党和政府的历次重要会议上,文化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且内容越来越具体,针对性越来越强。记者认为,所有这些,都可看做是中国电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新机遇。电影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其一方面承担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一方面肩负着活跃老百姓文化生活的使命,一些学者甚至指出,中国电影正在重回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家电影理论”状态,“国家电影理论”诞生于西方60年代“第三电影理论”“民族电影理论”以及七八十年代“后殖民电影理论”之前,曾经主导了“十七年”电影的理论和实践。后来,由于本体论、符号学、后殖民等理论的兴起,国家理论一度走向边缘。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理论被全面激活,并在21世纪初的中国电影研究中重新走向中心。

在文化强国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肩负着重要历史责任,为国家形象构建、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文化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活力。

◇经济时代

首先,资本持续涌入。炙手可热的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资本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各种市场数据的不断刷新,让国内外众多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企业对中国电影市场信心满怀。这一点,通过万达集团2013年的大手笔——东方影都项目可以窥见一斑。在这座全球投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影视产业园区的启动仪式上,汇集了来自CAA、WME、UTA、ICM世界四大艺人经纪公司董事长,以及美国索尼影业、华纳兄弟、环球影业、派拉蒙、狮门影业、韦恩斯坦影业的董事长或总裁,世界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妮可·基德曼、约翰·特拉沃尔塔、凯瑟琳·泽塔·琼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凯特·贝金赛尔、伊万·麦克格雷格,华人著名影星章子怡、李连杰、梁朝伟、甄子丹、赵薇、黄晓明、夏雨、苏有朋等出席启动仪式。东方影都位于青岛市区西部,园区占地376万平方米,总面积540万平方米,是世界唯一具有影视外景、影视制作、影视会展、影视旅游综合功能的项目。这是继万达集团在去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AMC后,在全球电影界中又一重大投资,显示万达将参与国际电影业务竞争的决心。2016年6月项目一期开业,2017年6月影视产业项目全部建成开业。

另外,影院建设提速。报告认为,一线城市的影院布局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以46个票房高产城市为核心的十大电影市场。考虑到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二、三线城市将成为影院投资的新热点。影院投资正向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级、县级市下沉,在华东、华南经济发达城市,县级市乃至乡镇的影院也开始推进。全国约有500个地级、县级市都有容纳新影院项目进驻的市场空间。

国内资本充裕、流动性过剩、居民收入增长,以及国家对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内需的政策导向,使大家确信中国电影票房将在2014年突破300亿元,2015年冲击400亿元,全国观众人次有望突破11亿。

◇全媒体时代

一般认为,近年来,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的地位得到强化,缘于两个事实:其一,由于电影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电影的商品属性凸显,电影作为一种商品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从“生产”到取得剩余价值完成“再生产”,电影的商品身份使其作为一种有形的传播内容介入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中;其二,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包括电影在内的众多艺术形式,不再作为一种静止的信息停留在艺术家的小圈子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艺术信息的流动性增强,电影的艺术身份使其作为一种无形的审美信息参与到精神传播过程之中,电影从诞生到接受再到反馈等过程,构成了一个典型的艺术传播模式。由于其直观性、冲击力、感染力、较高的注意力、重复性而成为整个艺术传播学科领域内更为典型的模式。

作为媒介的电影正受到“全媒体”传播潮流的影响。全媒体时代使电影有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更加有利的创作环境和更加广阔的市场范围。简单来讲,“全媒体”是指包括电影在内的众多传播媒介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以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所基于的基本观念是传播过程的对称需求。其模糊了传统的创作主体与消费者的严格界限,降低了电影业进入门槛,也缩小了各种媒体之间的地位差距;在全媒体时代,媒体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文化消费者成为文化市场的绝对中心,媒介融合成为必然选择。这种新的媒介潮流“倒逼”着中国电影在发展环境、运营模式、产业链形态、创作方式、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电影依据媒体形式进行自我调整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2013年,更多的电影产品搭上了“全媒体”的顺风车,靠电视产品综合营销引发的连锁效应连续火爆贺岁片市场五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今年将推出第六部《飞马奇遇记》;拥有强大受众群体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也适时推出电影《为你转身》;无独有偶,凭借炙手可热的真人秀栏目《爸爸去哪儿》积累了超高收视率的湖南卫视,适时推出《爸爸去哪儿》电影版,即将于马年大年初一全国公映,票房令人期待。由冯绍峰和倪妮主演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在上映之前,配套微电影《爱.在线》先行预热市场;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辛夷坞的小说捆绑营销……

观念、价值、美学:“2013年中国电影”之于“文化”

按照本文开头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不妨从“观念体系”“价值体系”“美学体系”三个维度来透视2013年中国电影的文化景观。

◇观念体系

早在1985年,电影美学大师钟惦棐就曾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一文,其指出:“中国是处在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觉醒过程,当前席卷全国的改革浪潮,是马克思主义自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在思想上继承它的传统,而又按新的历史进程确定自己的道路的一次伟大的创举。不这样估价或者估价不足,我们的电影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解放。”“改革之风,开放之风,肯定会随着经济而来的冲击波,触动我们的祖传秘方,膏丹丸散,陈年老醋,金匮石室。我们不赞成资产阶级式的自我表现,使电影成为沙龙的欣赏物。但也不赞成以传统之名,甚至以革命之名拒绝社会观念的更新。而没有这种更新,我们选取题材,处理题材,褒贬人物,就失去了起码的依据。”

钟惦棐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电影时代;二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更新观念。

尽管中国电影在票房上已经稳坐第二把交椅,成为世界电影资本汇聚之地,中国电影工业也在奋起直追,向好莱坞快速挺进。但中国电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觀念上。这一点,被习近平同志在8·19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电影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创作观念上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鼓励和文化支撑的作用”。

从创作观念上来审视2013年的中国电影,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偏差甚至错位。以追忆青春为创作素材的《小时代》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均改编自青年作家的畅销小说,均取得良好票房,迎来预期的两极分化的批评。客观地说,两部影片对现实的还原值得称道,《小时代》中所展现的“白富美、高富帅”的确存在于高速发展的城市之中,只不过主流的电影观众稍感陌生。而《致青春》对上世纪末中国大学生活的展示也基本到位,唤醒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集体记忆。其中所反映的社会观念没有“解构现实”,也没有“全盘西化”,更没有“过度娱乐”,总体来看,还是充满诚意的。相比之下,拥有华丽外包装的《天机·富春山居图》除了故事原型是中国素材之外,其他元素包括动作设计、情节冲突、角色设计等均类同于好莱坞影片,从观念上看,除了一些励志成分之外,基本上乏善可陈。《忠烈杨家将》把一个家喻户晓的爱国主义历史故事拍成血腥残酷的杀戮战场,并且生硬地加入一个“鬼谷算命”的所谓副线,使这个充满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电影题材暗淡无光,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价值体系

把观念体系加以具体化,就引申出了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体系。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立足于文化价值层面来审视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问题。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应当着力塑造好当代的、崭新的中国人形象,凸现当下中国‘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的复杂、矛盾的现实,并隐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开放和包容意识,根据自身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去有效地注意吸收、借鉴一切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资源”,以平等交流、相互沟通和包容的姿态去诠释真正为人类所共有的‘普世价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认为:“中国电影的核心价值体系要包含三个要素:一是重视对电影发展历史的传承;二是满足现实意识形态的要求;三是兼顾世界文化发展大势。”中国艺术研究院贾磊磊教授认为:“建构一种既能够被本土的电影观众所接受,又能够被海外的电影市场所认可的文化价值观,是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的电影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与审美想象的同时,也要完成对中国电影文化价值的正确定位,将一种符合人类多元文化取向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文化价值观‘植入到我们的电影叙事体之中,进而完成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文化使命。”

以上几位学者的表述为我们描画出中国电影面向世界实现核心价值的有效路径:通过文化融合和类型渗透,实现中国电影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一代宗师》和《中国合伙人》两部影片,均可作为文化融合和类型渗透的典范作品,成为2013年中国电影的惊喜之作。

筹备严密、拍摄多年、明星云集的《一代宗师》,虽有“大片”的规模和声势,但总体上还是一部有独特追求的艺术片。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集中表现在:其借助将“咏春拳”这一文化符号推向世界的武术家叶问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国功夫世家集体记忆的风情画卷,进而透露出意味深长的文化蕴含。以叶问作为题材的影片已经有好几部,但该片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的反思精神,即以现代哲学思维反思历史传统。无论是叶问、宫二,还是功夫,对王家卫来讲,都是一种符号,导演希望通过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辅以独特的电影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不同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非凡感悟。影片所反映的价值体系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中国合伙人》作为陈可辛继《甜蜜蜜》之后的回归之作,在观众中积累了“无差评”的口碑。这部影片为我们呈现出一幕久违的“三好”文化景观:既有以新东方创业故事为原型的中国式励志“好故事”,又有以三位中国一线明星构成的超强阵容以及出色的导演、剪辑、音乐梦幻组合制造的“好视听”,以及影片对奋斗、梦想、爱情、兄弟、时代、文化等一系列关键词进行完美诠释的“好叙事”。《中国合伙人》旗帜鲜明地打出“中国”的标签,却讲述了一个世界共享的草根创业故事,其提取了东西方文化中对“成功”的定义交集,以一种并不十分清晰的类型界定,成就了一部国际水准的中国式大片。

◇美学体系

在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下,依据一定的电影思维和电影语言,通过电影的方式反映现实、表现生活,就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美学体系。按照王志敏教授《现代电影美学体系》中设计的理论模型,电影美学体系是作为一种“表意”体系存在的。其中涉及电影作品的基本创作方式,以及电影作品的知觉单元表意、故事单元表意、思想单元表意和特征单元表意。其进一步将电影作品的预期效果分为三个逐级生成且首尾衔接的层面:第一层面是以传达故事为主要目的的“知觉面”;第二层面是以“表现思想”为主要目的的“故事面”;第三层面是以“透露特征”为主要目的的“思想面”。在三个层面之外,可以从电影创作者对于不同单元在创作力量分配上的侧重,区分出四种基本的创作方式:知觉创作、故事创作、思想创作、特征创作。

最好的创作当然是三个层面、四种方式的均衡把握。那么,具体到2013年的中国电影,在美学体系上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观呢?

《天机·富春山居图》作为一部典型的知觉创作影片,过于注重激烈的打斗和唯美的造型,过分强调观赏性,却忽略了故事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在思想方面也就无从谈起。

《西游·降魔篇》拥有离奇的情节和冲击力的画面,取得了超过12亿的票房,该片难逃20年前《大话西游》的创作基调,表面的无厘头与搞笑桥段,只为托举出一种对待人生的思辨与对待爱情的悲悯。由于有着《西游记》原著对人物关系的设定,以及电影《大话西游》上映至今近20年间同类型影片的铺垫,再加上对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包容,大多数观众对影片故事情节坦然接受,进而去关注影片所反映的思想性。

另外,2013年上映的几部类型化港片,如《寒战》《风暴》《特殊身份》《毒战》等,以及近期上映的冯氏喜剧《私人订制》,从美学体系上来看,都可归入知觉创作的范畴,要么依靠富于冲击力的画面和精美的制作赢得观众,要么凭借“虐心”的情节、“笑翻”的场景赚回票房。故事较简单,人物不丰满,思想不深刻,影片特征不明显。

……

总的来看,2013年的中国电影处于一个向更高层次探索的攻坚阶段,那些与马克主义历史的、美学的文艺观背道而驰的影片逐渐减少,而一大批具有类型诉求、精神追求、文化探求的影片不断涌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期待更多拥有时代情怀的中国影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通过电影这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责任编辑:高薪茹)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