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欢乐闹元宵

2014-03-21孙启睿

创新作文(3-4年级) 2014年2期
关键词:粉团糯米粉灯谜

孙启睿

热闹的春节刚过,转眼间,快乐的元宵节又到了。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这个元宵节过得可开心了!

搓汤圆

第一项活动是搓汤圆。张曹阳奶奶将半袋糯米粉倒入盆内,均匀地加入热水后,便开始使劲地揉、捏。原本非常松散的糯米粉,现在就像亲密无间的兄弟一样抱在一起。她扯下几块粉团给我们试着搓一搓圆子。她告诉我们,首先要把粉团搓圆,再用力挤压,压成一个又圆又扁的饼,然后把馅儿放在中间,再捏住两边往里推挤,把口封住,不让馅儿露出来,最后把它搓圆就行了。

搓着搓着,我忽然觉得手心有点凉丝丝的,一看,呀!汤圆的“肚皮”破了,露馅儿了,这可怎么办呀?我灵机一动:再包一层!于是我又裹了一层,把它搓成了圆滚滚的“大胖子”。后来,经过不断练习,我掌握了包汤圆的技巧,包出来的汤圆都圆溜溜的,可爱极了。

我们小组搓了满满一盆汤圆,然后送去食堂煮。大约半小时,汤圆煮好了。我小心地咬了一小口,软软的,糯糯的,香浓的馅在舌尖缓缓流动,真是美味极了!

小贴士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叫“元宵”,因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此劫,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那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供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因此得与家人团聚。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而元宵节吃汤圆还是元宵,只是南北差异而已。瞧,知道了元宵节的来历后,你在吃汤圆的时候是不是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情感?

观舞龙

吃完汤圆,舞龙的时间到了。随着一声巨响,雄壮的鼓声响了起来,同学们纷纷屏住呼吸。

瞧呀!浩浩荡荡的舞龙队来了,队员们鱼贯而入。随着锣鼓声的节奏渐快,舞龙队开始高举巨龙舞动起来。他们将双龙叠在一起围着操场转,两条龙上下扭动着身子,露出洁白锋利的牙齿,目光直勾勾地盯着龙珠,仿佛在找准机会将它一口吞下。

随后,他们又表演了龙翻筋斗,时而转圈,时而跳动……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连连拍手叫绝。一年级的小朋友甚至忍不住站起来大声欢呼,恨不得自己也上去过一把舞龙瘾!

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相传最早由西域随着佛教(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传入中国。而狮子则是张骞出使西域,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看来,每一项民俗活动的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来历。多收集这些民俗故事,不仅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你写作呢!

猜灯谜

看完精彩的舞龙表演,我们意犹未尽地回到教室。这时我们才发现,教室已经被五花八门的彩色灯谜纸装扮得焕然一新,弥漫着节日的气氛。

猜灯谜活动开始了,我在一条条灯谜纸之间来回走动。突然,我被一条浅橙色的灯谜纸吸引住了,只见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百米赛跑!我想:那肯定就是争着抢夺冠军,用什么词来形容呢?忽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词语:争先恐后!没错,我猜出了谜底,得到一张崭新的铠甲勇士贴画纸作为奖励。我如获至宝,将它放入抽屉,继续猜下一个灯谜……

这个元宵节玩得真开心,既激发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展现了我们的才干与智慧,是我过得最快乐的元宵节!

小贴士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元宵节那天让人猜。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发展到现在,灯谜已经变得通俗易懂许多了。赏花灯,猜灯谜,既考眼力,又考智慧,把你在赏灯、猜谜的过程中碰到的趣事写下来,就是一篇有趣的作文啦!

主编大叔有话说: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吃元宵、舞狮子、赏花灯、猜灯谜等则是庆祝元宵节的几项重要民俗。那么,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过元宵节是什么感觉呢?“既激发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展现了我们的才干与智慧。”可见,虽然每年的节日都一样,每天的生活也大同小异,但我们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而不一样的心情看待一样的事物,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每一个新发现,每一次新感受,写在笔下都是一篇新作文!

猜你喜欢

粉团糯米粉灯谜
发酵银杏果粉汤圆粉团的研制
星空汤圆的制作方法
猜灯谜,过新年
元宵猜灯谜
糯米粉包覆纳米零价铁去除溶液中U(Ⅵ)的试验研究
好吃的桂花糕
预糊化淀粉对糯米粉糊化、流变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猜灯谜
赏千亩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