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需求分析下对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2014-03-20桂仁娜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桂仁娜 姜 艳

(南昌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市场需求分析下对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桂仁娜 姜 艳

(南昌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本文从翻译公司及大型工程类开发公司的翻译人才招聘广告出发,分析翻译市场的社会需求,并结合工程类院校的学科优势与行业特点,探讨如何构建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

市场需求 工程类院校 翻译专业 课程设置

一、引言

2006 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高等院校的本科翻译专业也应与市场面对面,从而为翻译的专业化和产业化奠定基础。翻译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也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该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地方特色或行业特点,对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具体需求分析,进而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培养能适应多元化翻译市场的合格翻译人才。

二、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市场需求分析

就翻译专业而言,翻译公司的招聘广告无疑最能直接反映社会市场对翻译人员的能力需求,大型工程开发类公司往往是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学生的热门就业选择。因此,本文试随机搜集翻译公司及大型工程开发类公司的招聘广告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发现翻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对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启发。

表1

首先笔者通过网络随机搜集了广州信实翻译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北京京和雅文翻译有限公司、上海宇译翻译公司、陕西清渭翻译服务有限公司、西安金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天津乐译通翻译有限公司、济南百舜翻译服务有限公司、武汉瑞信通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语言家翻译社、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湖南环达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湖南南托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国际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16家翻译公司及工程开发类公司在招聘广告中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和任职资格的文字描述,并对每个招聘单位对翻译人才能力需求进行了细分,共分解出了如双语互译能力、翻译经验、行业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翻译资格证、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抗压能力等版块,并进行统计,从而计算每一能力版块被16家招聘单位所需求的量及总体比例。

从表1中可以发现,所有的翻译人才招聘单位都需要译者有娴熟的双语互译能力;大多数招聘单位要求译者有一定翻译经验和计算机使用能力;大约一半的翻译招聘单位要求译员有一定行业知识,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少数招聘单位明确要求译者有翻译资格证,具备抗压能力和职业素养。由此可见,整个翻译市场在招聘翻译人才时最为看重的是译员的双语互译能力。这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凸显对学生语言水平及翻译能力的培养,涉及语言能力、双语文化知识及翻译技巧类的课程应占据主体地位。75%的招聘单位要求译员有一定翻译经验,这也说明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大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甚至以社会为舞台的第三课堂。此外,有不少于一半的招聘单位要求译员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这在企业招聘中更为常见。这就要求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积极增添能帮助学生扩展百科知识尤其是行业知识的课程。另外,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抗压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等都是招聘单位所需求的基本能力,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为满足多样化市场对翻译人才多层面能力的需求,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市场需求,突出工程类院校特色,以期切实提高工程类院校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实际应用能力,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要。

三、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依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包含如下版块:

图1

如图1所示,工程类院校的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其中:

1.理论课程

从社会市场需求分析中我们发现,影响翻译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双语互译能力。因此,着重英汉语言能力及口笔翻译能力培养的课程应该是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由于翻译市场所需的翻译人才往往需要具备一定领域的行业知识,因此翻译专业课程体系中也不能忽略扩展学生相关背景知识及培养的能力课程。对于工程类院校的翻译专业学生来说,培养其具备一定的水利、机电、土木等工程类知识及翻译能力,尤其能增强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再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机器辅助翻译及基本计算机运用能力已经成为译员们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也必须包含相关课程。综合而言,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由四个模块组成,即: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翻译知识与能力模块;相关背景知识与能力模块,以及计算机辅助工具知识与能力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1)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

就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而言,翻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应该改变原来课程设置中重文学、轻实用,或者重纯语言知识、轻文化知识的倾向。在课程体系中,除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课程之外,应该加入诸如英汉语言对比、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演讲与口才、实用文体写作等课程。同样,对母语能力的培养应该予以重视,在课程体系中也应该加入诸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典籍介绍、中国文化概要等课程。正如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强调的: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因此,翻译专业的学生在英汉方面的文学功底及文化修养也应该予以加强。

(2)翻译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

在翻译知识与能力方面,除应开设涉及口笔译理论、技巧训练的课程,如翻译理论概论、英汉/汉英笔译、联络口译、交替口译、专题口译之外,为符合翻译市场需求,还应加入专门用途翻译,如商务翻译、科技翻译、工程翻译等,培养不仅擅长文学翻译,更熟悉市场、能够满足实际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3)相关背景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

翻译行业不是独立的行业,它与其他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翻译市场需要译者熟悉至少某一领域的行业知识。对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来说,开设如水利、土木、机电等工程类知识介绍课程,能极大满足翻译市场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如可以开设水利/土木工程概论、工程英语阅读、FIDIC国际工程招标执行标准等课程,以期培养 “专业+特色”翻译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4)辅助工具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将来大量的翻译任务需要借助人机合作完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辅助工具知识与能力培养课程必须开设,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软件简介等。

2.实践课程

从市场需求分析来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的招聘单位要求译者有翻译经验,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不小的门槛。加之翻译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强、应用性高的专业,因此,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加大实践实训比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甚至以社会为舞台的第三课堂,鼓励学生开展多项课堂外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笔译比赛、口译比赛等,更应积极开展多类别翻译实践实训课程,如英语文化周实训、笔译综合技能集训、口译综合技能集训。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可以结合学科优势,开展工程认知实习、工程翻译工作坊等翻译认知实践活动,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或周边地区举办的国际性会议或国际交流机会,积极帮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地作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解决外事翻译活动中的具体问题,以活动促能力,不仅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与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及职业素养,这些能力是合格翻译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这样通过课堂内外的联动培养实践性强的专业化人才,使得学生在出校门前就对职业有较好的了解,积累的翻译经验可以让其直接得心应手地从事翻译职业,成为能够满足翻译多元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四、结语

翻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也是一个非独立性行业,翻译市场已不再局限于文学性翻译。工程类院校翻译专业应该结合本身学科强势,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上因地制宜,纵观市场需求,培养并输送更多专业化应用型翻译人才。

[1]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

[3]任月花.社会需求对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4]陈科芳.关于本科翻译专业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J].中国翻译,2009(3).

[5]孟庆升.翻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科技资讯,2007(32).

本文为2013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XJG-13-18-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