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史研究

2014-03-20特邀主持人谢天振

关键词:外国语时期教授

特邀主持人: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语]2013年10月19—21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教育部全国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四川外国语大学,联合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举办“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两百多位译界同仁,包括中国译协、教育部全国MTI教指委领导、在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以及关注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广大师生和研究者,齐集一堂,共同交流和探讨有关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许多问题。

会议设定了三大议题,即翻译学教学问题研究、翻译史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其中翻译史研究赢得40多名代表的特别关注,他们分别就中国翻译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翻译史问题,以及相关的翻译史观问题等,提交了论文提要并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如香港中文大学的王宏志教授介绍了香港殖民时期翻译史上三个极具研究价值却未及深入探究过的课题;复旦大学邹振环教授指出了当前翻译研究在文献学、校勘学、版本学等史学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台湾辅仁大学杨承淑教授描述了日据时期台湾《语苑》中的译者群像,等等。

限于篇幅,我们在40多位学者中专门约请了四位学者,请他们结合提交会议的论文提要和在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在本学报发表以飨读者。这四位学者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赵稀方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的付文慧博士和王恩冕教授,以及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的熊兵娇博士。赵稀方的《另类现代性的构建——从翻译看〈学衡〉派》一文以学衡派的翻译活动及其翻译目标为依据,指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歧并不在于整体性地肯定或者否定西方文化,而在于要学习西方文化的哪一个部分,这是独具慧眼、别有见地的观点。付文慧、王恩冕合作的《北平沦陷时期翻译状况初探》通过对1937—1945年北平沦陷时期翻译活动的梳理,尤其是通过对《中国文艺》上发表的译作的梳理和分析,透视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的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借助翻译展示其疏离日伪政治、秉承五四新文学旨趣的独立姿态。与此文异曲同工的是熊兵娇的《上海“孤岛”时期文学翻译的发生与建构——以〈西洋文学〉杂志为讨论对象》,该文同样重点通过对一份纯文学翻译杂志上发表的译作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上海历史上一段特殊时期即“孤岛”时期的政治文化与文学地理对文学译介的主动干预,同时也展示了译介主体对其历史境遇的自觉把握。这些翻译活动折射出来的翻译与政治、翻译与语言、翻译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让读者对翻译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猜你喜欢

外国语时期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郑州外国语学校
문학텍스트를 활용한 한국어교육―발음 ,어휘 교육을 중심으로
An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Yue Lai Yu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