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味教学让快乐瞬间绽放
——武义古竹小学竹文化特色教育

2014-03-20撰文许丽娜

浙江林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竹子学校文化

◆撰文/许丽娜

原味教学让快乐瞬间绽放
——武义古竹小学竹文化特色教育

◆撰文/许丽娜

编者按: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共识。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不仅得益于各项政策和全体林业人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全省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从小开始的生态知识普及,由小及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本期策划精心挑选3个与“生态”、“绿色”紧密相连的学校,分阶段展示浙江“生态教育”的经验及亮点。

在武义县竹子之乡——古竹村,坐落着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山村小学——古竹小学。斑驳古朴的大门,随处可见、极富创意的竹制品,琳琅满目、充满奇思妙想的校园景观设计……这里的一切无不让人惊喜。

当然,古竹小学的内涵更让人击节叹赏!得天独厚的竹乡文化让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力求依托天然的竹文化资源,挖掘竹子的育人作用,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竹乡,从了解竹的生长习性入手,开展学习竹子气节、讲竹子故事、唱竹子歌谣、赏竹子器物等系列活动,在竹文化的熏陶中知竹乡、爱家乡。

缘起于竹,力求打造本色乡小

古竹小学四面环竹,毛竹是林农的主要经济来源,家长们也常常让孩子们进竹林、挖竹笋、剥笋壳等,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因此,古竹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对竹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学校的校长、老师们受此启发,逐步在课堂上教授一些竹知识,让孩子们慢慢接受竹文化教育。

的确,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又生动的“活”教材。基于“立足田园、返璞归真、追求卓越、促进发展”的办学理念,古竹小学充分依托学校所处的农村竹乡文化教育资源,凭借“竹乡文化”打造农村特色小学,通过不断挖掘竹文化精神内涵,丰富育人载体。同时,学校还期望依托竹文化课题研究,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那么,如何“立足田园、返璞归真”呢?古竹小学副校长徐丽介绍:“我们给予田园物质的定义是‘自由奔放,拥抱竹乡文化;回归传统,追求农村本色成长’。同时,我们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与现代基础教育的前沿理念相结合,把‘田园本真’的特质内涵阐述为:以新课程为指导,践行新课程价值观的需要,挖掘丰富的乡村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创建并凸显我校办学特色。”

据了解,学校是近三四年才开始利用竹乡的文化资源而拓展地方课程的。如今,古竹小学正尝试着将“人文教育”融入竹文化活动之中,打造竹文化课堂,建设竹文化社团,基本形成富有独特内涵与外延的“竹文化”品牌校园。

根据竹文化教学的整体设想,古竹小学还根据不同的对象制定了3个发展目标,即学校要“回归原生态,打造本色乡小”,教师要“甘居乡野里,潜心乐育人;身处新时代,奋发有所为”,学生要“自由奔放,健康快乐,能文能武,和谐成长”。

在地方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竹乡文化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对家乡竹文化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朴素的爱国、爱家乡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理论课上,学校要求学生们搜集、整理已有的关于彰显“竹文化”的诗词或文章,制作成艺术品布置于校园内;组织学生开展“竹乡文化”主题的写作竞赛,选择佳作给予展示。实践中,学校将学生调查、整理的竹子相关知识制作成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布置竹子知识文化墙;每层楼男女厕所的标记,学校采用竹根雕制作的男女人物头像等等。

谈到这里,徐丽说道:“我们研究这个竹文化教育课程,只不过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即追求教育理念、挖掘教育资源、追求教育价值。一切都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让每一名乡村孩子在学校里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参与学习

徘徊于古竹小学的教学楼与走廊之间,欣赏着墙壁上形形色色的竹贴画、竹筒画和蕴藏于字里行间的竹诗歌、童谣,感受着浓浓的竹乡风韵,真切感知孩子们对竹的喜爱。

古竹小学把竹子精神渗透于校风、班风建设,师生品格提升等方面,夯实学校育人文化氛围。通过挖掘竹文化资源,创建纯真质朴班集体,教育学生做有德人、立君子品、读圣贤书。比如,学校的语文课堂,老师以竹的诗词歌赋画等充实学生;体育课堂,以竹舞运动等强健学生身体;劳技课堂,积极利用竹资源,制作竹工艺品等锻炼学生。学校力求在全面发展的合力下,使每一个小学生都以“竹韵”为楷模,积极进取,正直谦逊、优雅高洁,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情操高尚、体魄健壮、敢于实践的优秀小学生。

学校不仅要求孩子们学习竹文化知识,锻炼动手能力,还要老师们也和学生一起动手做竹编、跳竹竿舞,不断加深对竹文化的研究、学习。

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吕迎展老师说:“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从学校的课程安排上来看,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身体验竹的形态、特性和其他的方方面面。我们学校正在做开放式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改革,主要是充分寻求竹文化的教育资源,精心选择合适的竹文化内容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学科教学‘教新’、‘教活’。在教学模式上,只要是‘轻负担、高质量’的,都是好课。”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们只是负责在课堂上传授一些理论知识,真正要了解竹的生长习性,学习竹编、竹竿舞等,还是得靠学生们亲身去体验、感知、思考,老师只能在其中起辅导作用,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孩子们。

而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吕迎展颇觉自豪:“近些年,我们对学校的整体景观布置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改造,整体风格体现出竹乡文化特色。我们的教室布置、办公室改造,走廊文化、校内花坛等景观的设计制作,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有参与。而且好多趣味性的设计方案,都是学生提供的。例如,孩子们在教学楼的楼道上装置小竹筐,在里面放置课外图书,方便同学们在课间阅读。还有我们学校的吉祥物,最后的定稿是从学生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

说着,吕迎展便拿出了一叠来自全校学生投稿的吉祥物形象绘画。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奇思妙想都跃然纸上,有机器人外貌的笋宝宝,有男孩女孩形象的一对小竹人,有熊猫特征的竹宝宝……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吉祥物形象,莫不让观看者微微翘起嘴角,赞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在一间楼道办公室外面的墙壁上,还张贴着“竹之声校广播站”几个大字,字下面是几根翠竹和翩翩起舞的彩色蝴蝶,竹竿上悬挂着6个小竹篓,竹篓上各粘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新闻袋袋裤、生活万花筒、竹子知识知多少、笋芽儿点歌台等内容。来到这里,作为校广播站成员之一的俞欣同学不觉地挺起了胸膛:“墙壁上的东西都是我们广播站的成员设计的!同学们可以搜集与竹相关的小知识、小故事,或是自己创作的童谣、诗歌,在竹篓中投稿,我们广播站的小编辑会从中挑选出一些比较好的内容,在午间休息时间给大家朗读。”对此,学生们都觉得十分新鲜、有趣。

除了这些,孩子们还自己制作竹筒,绘上图画之后在里面种植花草。他们乐于在老师教授知识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学习、思考,不断地提出小建议,或是构思,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原汁原味的竹文化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意蕴深长的校园景观设计,这些无一不彰显着古竹小学的独特之处。学校以“回归原生态,打造本色乡小”为发展目标,将生态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已经初步营造了学生老师“乐在其中”的学习氛围。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竹乡资源,以竹为介,以书为媒,让广大师生在教学的海洋中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竹筒花

猜你喜欢

竹子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