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金融需求及村镇银行资金供给的优势分析

2014-03-19周春果

对外经贸 2014年2期
关键词:村镇金融服务小微

周春果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发展”,将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别于以往低成本、快速扩张的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更注重质量与效率的内涵式效益型增长,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即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推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机制,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走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

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变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就地转换、农村土地和其他要素禀赋的转变以及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业以其天然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再配置,促进城镇化过程中新型产业结构的形成。但目前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农村金融业还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实现金融业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金融业的作用,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目前,学者们对农村金融业关注主要仍集中于金融供给,强调信贷资金投入总量的增长、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及政策扶持等问题。然而供给来源于需求,金融服务模式好坏要取决于对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城镇化发展所引发的农村金融需求,既不同于当前以大城市、大企业为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所决定的商业金融体系,也不同于以传统农户生产或消费为扶助对象的政策性农村贷款制度下的金融服务机制。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能够承担的金融制度成本以及给金融制度带来风险的可控程度,既不符合城市商业金融体系的存在逻辑,也不符合传统政策性农贷的存在逻辑,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异质性金融需求的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

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城镇能源、供水、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等城镇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投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财政资金有限,而各地区政府财政实力存在较大差异,仅靠财政资金支持是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因此,从投资方向到具体的管理,再到具体的筹资、融资机制,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二)土地流转带来金融新需求

随着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集约式生产成为可能。土地流转之前,土地经营者对资金的需求仅限于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金额小,总量少,期限短,农户小额贷款就能基本满足。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之后,龙头企业、合作社、创业农民等都可参与投资取得土地,由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1. 失地农民依托宅基地、自建住房等作为原始资本进行创业,需要将自己拥有的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等经营权进行资产化,中小企业主需要将拥有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资本化,以获得流动资金,支持生产的连续进行。亟待有金融机构对农村要素禀赋的提升灵活地进行产品创新。2. 大量小企业、居民创业企业和涉农企业聚集在镇(村)社区工业园区,产生了典型的小额信贷需求,这些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抵抗风险能力弱,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时,需要抵押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金融机构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也需要信贷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服务。3. 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大,迫切需要现代农业保险的保障。随着农户经营规模增大,巨灾风险也相应增大,农户经营资本大都是通过借贷取得的,抵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经营遇到灾害性天气就可能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商业保险是分担风险的有效途径,农户产业化经营中急需拥有抵抗巨大灾害风险的保险产品。

(三)农民生活城市化的金融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城市化,其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都将有较大提高。对金融的需求也将从传统的存贷款、汇兑业务向消费信贷、投资理财、信用卡、金融咨询、保险、信托、有价证券买卖等更广泛的领域转变。农村城镇化所引致的金融需求,其金融交易特性可概括为:

1. 工业制造业替代传统农业占据经济支配地位,其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阶段初期,众多小企业、新创办企业以及涉农企业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相关的金融交易表现为典型的小额融资需求。

2. 新创办企业缺乏声誉积淀和资信积累,众多小企业对于会计制度执行状况、对于法律规范的执行效果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都不理想,小企业经营的“硬”信息不足,金融契约环境不够完善,金融交易必然处于极端的“软”信息不对称状态。城镇化过程中涌现的大批企业所需的融资借贷单户金额虽然相对较少、周转时间较短,但这类借贷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风险控制制度、信用评级体系以及融资担保机制的缺乏是制约解决异质性金融需求问题的瓶颈。

我国现行金融服务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主的商业金融体系和以农村为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的二元特征,以传统农户的生产或消费为扶持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审批程序复杂,借贷手续极其繁琐,根本无法满足众多小额信贷用户的需求;定位于大城市的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利润目标、经营成本、准入机制以及服务对象等原因,大多趋向于将服务网点设置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大金融机构资金面对风险可控程度高的政府项目或者单笔收益高的大项目已经应接不暇,更无暇顾及既存在高信息不对称风险、又存在高成本刚性的小企业融资项目。因此,强迫大金融机构给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小企业乃至居民创业企业发放信贷,无异其制度成本太大。

四、村镇银行在城镇化过程中资金供给的优势分析

自2007年3月1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全国各地村镇银行持续稳健较快发展。截至2013年10月13日,我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了1000 家,已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主力军。与大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支持小微企业。从信贷技术方面看,小微企业大多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缺少合格的抵押品,银行在做小微企业贷款决策时主要依赖企业主的人品和经营能力等软信息,即使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村镇银行区域性特点突出,便于与当地的小微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获取软信息和扩展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其次,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便捷和手续简化等优势。从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看,三五个亿的注册资本,已经是村镇银行中的“大”块头。尽管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是一级法人机构,组织结构相对更加简单,决策链条较短,决策机制灵活,服务流程可以有效缩短,能够及时发放额度较小的贷款,以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第三,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小微企业客户的特点,及时设计和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及时满足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区域市场的占有率。

第四,村镇银行将“便捷”打造为自身的又一项比较优势。目前多家村镇银行均延长了服务时间,基本实行全年节假日无休的工作方式,并且配备全能柜员,使走进来的每一位客户,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业务,极大地满足了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金融服务仍然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主的商业金融体系和以“三农”为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的二元特征,与目前城乡居民的实际金融服务存在较大差异。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小微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村镇银行的建设发展,对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陆磊. 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结构演变与金融创新[N]. 金融时报,2007 -10 -22.

[2]刘芬华. 农村城镇化、异质性金融需求与金融产业结构调整[J].小城镇建设,2010(7).

猜你喜欢

村镇金融服务小微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小微企业借款人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