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学院音乐教学现状及体验教学模式探究

2014-03-19何江阳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高职音乐课程

何江阳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音乐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 高职医学院学生专业课学习现状

(1)专业课程设置较多,学生学业压力大。以高职医学院三年制护理专业为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所需学习的专业课程总数多、学时长。此外,晚间多安排护理操作训练,因此学生课余时间较少。

(2)专业技术考试压力大。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学生毕业之前需要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需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的考试。通过考试取得的资格代表了相应级别技术职务要求的水平与能力,是单位聘任相关技术职务人员的必要依据),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参与学院的其他各项活动外,还要抽出大量时间准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3)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实习期较长。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制分别为三年制和五年制,三年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 年,五年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4 年,实习期均为1 年。相比较其他专业的实习时间,医学类学生实习期较长。

2 高职医学院音乐教学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2.1 音乐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主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主要面向三年制的一年级各专业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当下大学生主要选择以下几类公共课程:偏“实用性”课程:主要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类课程、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类课程、与“专转本”课程相关的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偏向学分高的课程:根据相关规定,大学生毕业前需修满10个学分的选修课程,因而部分学生容易偏向于选择学分高、课程时间短、较容易通过考核的科目;偏向课堂氛围轻松的课程:如影视欣赏、摄影艺术等。

选择音乐欣赏等音乐教育类课程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别无可选而被迫选择”,真正因为喜欢音乐而选择的学生只占少数。

其实,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学生)是喜爱音乐的,但真正喜爱古典音乐和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人数远远少于喜爱流行音乐的人数。因此,当学生发现音乐课上所接触的音乐“不接地气”时,对此类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大打折扣。

在欣赏经典的器乐作品(如《春节序曲》、《金蛇狂舞》等)时,学生往往表示“听过、很熟悉,但不知道曲名”;在声乐作品欣赏中,学生对冼星海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也不熟悉。在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音乐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做医学专业课作业、绣十字绣、织围巾、用手机观看娱乐节目等现象。

2.2 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时期音乐课程不受重视。在当今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升学依据的情况下,艺术类课程大多不被重视,初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不仅课时较少且经常被应试、升学类课程占用,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2)高职医学院音乐课程不受重视,且师资匮乏。作为非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往往不受重视,音乐专业师资匮乏,多数院校不会专门设置此类招聘岗位,而是在学生管理岗位(如辅导员岗)引入相关人才。因此,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能力较差。

3 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音乐教育的国家,远在先秦时期,音乐就在国民教育中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是人耳听到乐音后产生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听觉艺术[1]。当人们听到某种音乐(如《梁祝》、《赛马》、《黄河大合唱》)后,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活动,从而对人们的情绪、思想意识等产生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2]。因此,学习音乐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审美体验,还可以让聆听者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最终通过影响个人行为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此外,良好的音乐素养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综合素质,还能激发一个人的创作灵感,对其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古往今来有不少科学家都是富有音乐修养的人,例如数学家华罗庚谙熟音律,地质学家李四光善于拉小提琴,爱因斯坦既会弹钢琴,也会拉小提琴,他甚至认为自己拉小提琴的成就比对科学的贡献还要大。因此,音乐的教育、审美、实用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大学音乐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3]。

4 体验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医学院音乐课程教学的探索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或重复经历的机会,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认知、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医学院音乐教学现状以及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发现体验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广泛好评。

(1)在肢体活动中体验。节奏常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是音乐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进行《拉得斯基进行曲》音乐节奏的讲解时,在学生掌握了节奏的基本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拍节奏”的练习,即同一小组成员进行左右手不同节拍的节奏练习、不同小组之间进行组合拍子的练习等,让学生通过肢体活动的体验感知不同节奏之间的区别。

(2)在旋律哼唱中体验。在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时,可教学生唱旋律,并以不同的演唱形式对古曲进行编排,再配合对王维诗句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加深对古曲的理解。

(3)在想像中体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在时间中展现并随着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不能像欣赏一幅画那样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避免地要对音乐进行想像。贝多芬曾说过:“当我作曲的时候,总是在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由此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天鹅》时,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充分想像,随后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物狂欢节》,鼓励学生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大胆想像,最后讨论大家想像中的动物形象。

(4)在舞台表演中体验。如果说肢体的参与和对音乐的想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热情,那么舞台展示则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把自己在声乐、乐器学习方面的成果向大家展示,既可以培养学生当众展示自己的勇气,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在课程考核时,可以将学生的舞台展示纳入到综合成绩中,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考核形式,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将体验教学模式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音乐之美,进一步唤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谢娟,郭越怡,祁婧丹华.学音乐家长的期望应理性[J].中华家教,2014(3):18-20.

[2]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张文利.体验式教学方式在大学音乐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240-241.

猜你喜欢

高职音乐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音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