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2014-03-18郭会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研究

郭会军

摘 要: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公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我校大力推进“班班通”工程,从目前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因此,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80-03

1 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和具体化,并对实施重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从本校实际出发,课题研究选择初中语文、生物、地理、化学、信息技术、一到两个学段(年级)开展实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构建易于实现学科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利用教育技术优化各科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3)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构建各学科知识的研究。

(4)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5)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的研制,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整合的研究,以优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的难点: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2 实施办法与步骤

实施办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个案分析法、教育叙事法。

实施步骤:

2.1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5月至12月

(1)成立由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实验教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写好课题论证报告,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组织课题申报。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

(3)评审、确认课题项目,编制和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课题开题。建立好课题研究档案。

2.2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6月

(1)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开始实施研究方案,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组织交流、研讨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2)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原则、方法、模式、层次,定期进行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建立实验资料档案。

(3)开展优秀论文的征集、交流、评优,总结、展示中期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全面的阶段性自我评价,从而深化课题研究。

2.3 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1年6月至5月

(1)提出课题研究结题鉴定申请,进一步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有关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汇编实验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效果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做好课题结题相关准备工作。

(2)评选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展示和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迎接专家结题。

3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分析

《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因此强调学生参与和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创设情境,强调问题探究,强调资源提供,强调协作活动,强调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强调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他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他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会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支撑的研究数据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课题组主要得出了五个的结论:

4.1 开展实验有利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适当性使学科课程成多样化的“教”与“学”载体,能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学习资源,具有交互性、超文本特征、网络特征,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1(表中数字是指认为整合了其他学科教学资源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百分比)。endprint

从表1中可以看到:运用信息技术后,促进了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整合和渗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4.2 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网络特性和教学资源的开阔性、丰富性、共享性、创造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如:学生都自己动手创立网站,搜集积累、整合、应用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倾听、观察、鉴别、批判等能力,尤其是能把信息技能灵活地动应用于自主学习与使用学习、探究学习上。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2(表中数字是指各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占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百分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整个学科的学习中达到较高的比例,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3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整合学习的开放性、合作性、智能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把学生的互动探究学习推向深入,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准确方式和优越条件,把课内、课外的师生互动推向了极致。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3(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从表3中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开展师生互动方式学习交流所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较高,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4.4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实践性。从能力结构看,综合性集中表现为认知、情感(态度)、操作(实践)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从内容来看,综合性涉及跨学科知识、技能等的应用。实践性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等现实生活的体验,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和态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性,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观察和思考问题,善于质疑和批判,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入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5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实行学习评价类型和方式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全员参与、协作、互动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既存在差异性,又呈现出全面性的特征。据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是发展性评价,也可以是表现评价,更可以是学习成长袋记录的评价,并由学生自己保管。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4(四种学习评价方式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四种评价都是积极、平衡的状态。

5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两年来,为了落实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定和全国总课题组的课改精神,结合信息化中心的具体要求,在我校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安排下,我校课题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很多实验教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6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为了提高本实验研究的质量和效益,我校课题组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做文章。

6.1 更新观念

课题申报成功后,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在保证资料、时间到位的前提下,每年根据各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观念,调整课题试验的具体方案,从而保证课题试验研究的先进性、前瞻性。

6.2 明确目标

我校每年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还要根据各学科、各教师的具体特点,每学期为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具体目标,学期、学年结束后由教科研室牵头,对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量化评分,评出先进,从精神和物质等方面进行激励表彰。

6.3 整合“技术”

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试验研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添置了许多设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学校鼓励试验教师有效地进行“技术”整合,即学科教师和电脑教师共同设计、制作课件。

6.4 成果共享

课题试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多出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让大家共享。由于网络传输的快速方便,我校利用自己建立的网站(http://jqdlzx.30edu.com/),让试验教师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以便及时将自己的试验成果、感想等及时发布,便于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

7 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及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教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见表5(认为有促进作用的教师占调查教师的百分比)。

从表5中可以看到开展本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8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与通用性受到限制,课件有利于教师的“辅教”,但就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助学”以及师生的互动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教与助学的工具,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2)由于实验的科学性强,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又要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并具备选择及熟练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因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如何构建课时或单元的交互学习平台、如何运用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酒泉第六中学,甘肃 酒泉 735000)endprint

从表1中可以看到:运用信息技术后,促进了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整合和渗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4.2 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网络特性和教学资源的开阔性、丰富性、共享性、创造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如:学生都自己动手创立网站,搜集积累、整合、应用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倾听、观察、鉴别、批判等能力,尤其是能把信息技能灵活地动应用于自主学习与使用学习、探究学习上。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2(表中数字是指各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占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百分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整个学科的学习中达到较高的比例,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3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整合学习的开放性、合作性、智能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把学生的互动探究学习推向深入,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准确方式和优越条件,把课内、课外的师生互动推向了极致。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3(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从表3中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开展师生互动方式学习交流所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较高,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4.4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实践性。从能力结构看,综合性集中表现为认知、情感(态度)、操作(实践)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从内容来看,综合性涉及跨学科知识、技能等的应用。实践性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等现实生活的体验,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和态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性,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观察和思考问题,善于质疑和批判,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入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5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实行学习评价类型和方式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全员参与、协作、互动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既存在差异性,又呈现出全面性的特征。据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是发展性评价,也可以是表现评价,更可以是学习成长袋记录的评价,并由学生自己保管。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4(四种学习评价方式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四种评价都是积极、平衡的状态。

5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两年来,为了落实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定和全国总课题组的课改精神,结合信息化中心的具体要求,在我校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安排下,我校课题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很多实验教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6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为了提高本实验研究的质量和效益,我校课题组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做文章。

6.1 更新观念

课题申报成功后,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在保证资料、时间到位的前提下,每年根据各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观念,调整课题试验的具体方案,从而保证课题试验研究的先进性、前瞻性。

6.2 明确目标

我校每年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还要根据各学科、各教师的具体特点,每学期为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具体目标,学期、学年结束后由教科研室牵头,对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量化评分,评出先进,从精神和物质等方面进行激励表彰。

6.3 整合“技术”

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试验研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添置了许多设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学校鼓励试验教师有效地进行“技术”整合,即学科教师和电脑教师共同设计、制作课件。

6.4 成果共享

课题试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多出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让大家共享。由于网络传输的快速方便,我校利用自己建立的网站(http://jqdlzx.30edu.com/),让试验教师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以便及时将自己的试验成果、感想等及时发布,便于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

7 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及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教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见表5(认为有促进作用的教师占调查教师的百分比)。

从表5中可以看到开展本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8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与通用性受到限制,课件有利于教师的“辅教”,但就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助学”以及师生的互动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教与助学的工具,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2)由于实验的科学性强,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又要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并具备选择及熟练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因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如何构建课时或单元的交互学习平台、如何运用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酒泉第六中学,甘肃 酒泉 735000)endprint

从表1中可以看到:运用信息技术后,促进了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整合和渗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4.2 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网络特性和教学资源的开阔性、丰富性、共享性、创造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如:学生都自己动手创立网站,搜集积累、整合、应用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倾听、观察、鉴别、批判等能力,尤其是能把信息技能灵活地动应用于自主学习与使用学习、探究学习上。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2(表中数字是指各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占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百分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整个学科的学习中达到较高的比例,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3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整合学习的开放性、合作性、智能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把学生的互动探究学习推向深入,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准确方式和优越条件,把课内、课外的师生互动推向了极致。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3(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从表3中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开展师生互动方式学习交流所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较高,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4.4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实践性。从能力结构看,综合性集中表现为认知、情感(态度)、操作(实践)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从内容来看,综合性涉及跨学科知识、技能等的应用。实践性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等现实生活的体验,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和态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性,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观察和思考问题,善于质疑和批判,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入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5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实行学习评价类型和方式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全员参与、协作、互动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既存在差异性,又呈现出全面性的特征。据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是发展性评价,也可以是表现评价,更可以是学习成长袋记录的评价,并由学生自己保管。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4(四种学习评价方式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四种评价都是积极、平衡的状态。

5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两年来,为了落实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定和全国总课题组的课改精神,结合信息化中心的具体要求,在我校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安排下,我校课题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很多实验教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6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为了提高本实验研究的质量和效益,我校课题组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做文章。

6.1 更新观念

课题申报成功后,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在保证资料、时间到位的前提下,每年根据各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观念,调整课题试验的具体方案,从而保证课题试验研究的先进性、前瞻性。

6.2 明确目标

我校每年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还要根据各学科、各教师的具体特点,每学期为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具体目标,学期、学年结束后由教科研室牵头,对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量化评分,评出先进,从精神和物质等方面进行激励表彰。

6.3 整合“技术”

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试验研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添置了许多设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学校鼓励试验教师有效地进行“技术”整合,即学科教师和电脑教师共同设计、制作课件。

6.4 成果共享

课题试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多出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让大家共享。由于网络传输的快速方便,我校利用自己建立的网站(http://jqdlzx.30edu.com/),让试验教师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以便及时将自己的试验成果、感想等及时发布,便于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

7 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及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教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见表5(认为有促进作用的教师占调查教师的百分比)。

从表5中可以看到开展本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8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与通用性受到限制,课件有利于教师的“辅教”,但就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助学”以及师生的互动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教与助学的工具,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2)由于实验的科学性强,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又要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并具备选择及熟练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因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如何构建课时或单元的交互学习平台、如何运用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酒泉第六中学,甘肃 酒泉 73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思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学科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