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交试验优选鼻敏宁颗粒提取工艺

2014-03-17李跃辉凌艳君易延逵

中国医药导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甲苷浸膏变应性

李跃辉 凌艳君 朱 沛 王 银 彭 宇 易延逵

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杨永华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湖南长沙410006;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正交试验优选鼻敏宁颗粒提取工艺

李跃辉1凌艳君1朱 沛1王 银1彭 宇1易延逵2

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杨永华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湖南长沙410006;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目的优选鼻敏宁颗粒水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浸膏得率、黄芪甲苷提取量为指标,对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进行优选。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水煎煮两次,第1次加8倍量水,煎煮2 h,第2次6倍量水,煎煮1.5 h。结论优选的工艺合理,重复性好,样品质量稳定。

鼻敏宁颗粒;正交试验;水提取工艺;黄芪甲苷

1

1

1

1

1

2

鼻敏宁颗粒处方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五官科主任医师的经验方,由黄芪、辛夷、赤芍等组成,临床以汤剂入药,用于外感风寒诱发的变应性鼻炎,症见鼻痒、喷嚏连连、继流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易患感冒、反复不愈,或有自汗等。因其一直以来患者反应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拟在原汤剂应用疗效确切的基础上,通过提取、浓缩、干燥等工艺,制备成医疗机构制剂,以颗粒剂用于临床,达到既能保持汤剂吸收较快、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服用量大、易霉败变质等缺点,为临床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新的用药选择[1]。方中黄芪为君药,本研究以浸膏得率及黄芪甲苷提取量为考查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进行优选[2],为提取工艺的确定提供依据[1-2]。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Alltech330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6 mm,5μm,江苏汉邦科技有限公司);T-214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HHS-4S型不锈钢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市南阳仪器有限公司);101-2AB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药

黄芪、辛夷、赤芍等药材均由湖南海川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经鉴定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各药味项下规定。黄芪甲苷对照品(批号:110781-200613,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供含量测定用);水为重蒸馏水,乙腈等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煎煮次数的选择

按处方配比称取黄芪、细辛等药味,共105 g药材,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8倍水,煎煮2 h,第2、3次均加6倍水,煎煮1.5 h,滤过,分别测定第1、2次与第3次煎煮的浸膏得率与黄芪甲苷提取量。试验结果表明,以浸膏得率为考查指标,煎煮3次,浸膏得率为2.62%,黄芪甲苷提取量为0.81mg,第3次煎煮所占比例为9.77%;以黄芪甲苷提取量为考查指标,第3次煎煮所占比例为8.32%;说明2次煎煮已基本提取完全,故选择煎煮2次的工艺。

2.2 正交试验设计

试验以饮片投料,根据预试结果结合笔者经验,选择浸膏得率与黄芪甲苷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对加水量(A)、煎煮时间(B)、煎煮次数(C)等条件进行优选,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设计,其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因素水平

2.3 浸膏得率测定[3]

按处方配比称取各药味(共105 g),按正交表设定方案进行煎煮,滤过,滤液合并,浓缩,定容至一定体积。精密吸取20 m 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于105℃干燥3 h,置干燥器中冷却0.5 h,迅速称重,计算浸膏得率。

2.4 黄芪甲苷提取量测定[4-6]

2.4.1 色谱条件Lichrospher色谱柱,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35∶65)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为45℃,气流量为1.5 L/min,增益为4。

2.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2.3”项下已定容的滤液,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9份干膏,精密称定重量。取干膏约1 g,精密称定,加甲醇60 mL,加热回流1 h,提取液回收溶剂并浓缩至干,残渣加水10 mL,微热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40 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充分洗涤2次,每次40 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水5 mL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为1.5 cm,柱高为12 cm),以水50 mL洗脱,弃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 mL洗脱,弃去洗脱液,继用70%乙醇80 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2.4.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0.5 mg的溶液,即得。

2.4.4 系统适用性试验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15μL,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计算。理论塔板数按黄芪甲苷峰计不低于4000,黄芪甲苷色谱峰与相邻峰之间分离度大于1.5。结果见表2。

表2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

将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4。

表3 浸膏得率方差分析

表4 黄芪甲苷提取量方差分析

3 讨论

3.1 考察指标的选择

变应性鼻炎属祖国医学中“鼻鼽”的讨论范畴,一般多认为是由于肺脾肾阳气不足或感风邪所致[7-8]。肺通窍于鼻,肺气虚则鼻易受邪,如《灵枢·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风寒束肺,肺气不宣,每见鼻塞流涕,嗅觉失灵[9]。鼻敏宁处方即以补肺散寒,通窍止流为法组方,方中以黄芪补肺气[10],细辛性辛温,能散寒祛风,通鼻窍,二者共为本方君药[11]。黄芪主要含皂苷与多糖类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12],故选择黄芪甲苷作为考察指标之一。

3.2 方差分析

对表3数据进行处理,由直观分析可知,以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A因素K1>K3>K2,B因素的K3>K2>K1,C因素的K1>K2>K3,即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1B3C1。方差分析表明,A因素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因素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因素的影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黄芪甲苷提取量为评价指标时,A因素的K1>K3>K2,B因素的K3>K2>K1,C因素的K1>K2>K3,即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1B3C1。方差分析表明,A因素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因素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最佳工艺确定

综合浸膏得率与黄芪甲苷提取量两个指标进行分析,A因素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从节能省时考虑,拟选择A3;B、C两因素二个评价指标均以B3、C1结果为最佳。故确定最佳工艺为A3B3C1,即黄芪等药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8倍量水,煎煮2 h,第2次加6倍量水,煎煮1.5 h。

3.4 正交验证试验

由于所选方案A3B3C1未包括在正交设计9次试验方案中,故对其进行验证试验。取与正交试验用同批药材,按方案A3B3C1要求的工艺条件及上述的实验方法进行提取,测定浸膏得率与黄芪甲苷提取量,结果浸膏得率平均为24.12%,黄芪甲苷提取量为8.96mg,黄芪甲苷提取转移率达59.6%,说明优选工艺基本合理。

3.5 生产考察

为了考查工艺的稳定性,按工艺优选结果进行了三批中试样品的制备,投料量为20倍制剂处方量,并按制定质量标准(草案)的规定对其进行了检测,结果成品得率在90%以上;性状、检查、含量测定等各项指标测定均符合规定;稳定性考察各项指标基本稳定。

[1]孙学惠,陈宇峰,吴琼,等.正交试验优选黄芪桂枝五物汤提取工艺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5):486-488.

[2]郭亚群.正交试验法优化黄芪免疫增强颗粒剂的提取工艺[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55-56.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83-284.

[4]陈骁勇,葛玉松.HPLC-ELDS法测定参芪五味子片中黄芪甲苷和酸枣仁皂苷A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2,15(12):1743-1745.

[5]梁瑾,封士兰.黄芪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2,9,27(5):490-493.

[6]瞿颖,陈旭.HPLC-ELSD测定补益舒筋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1):775-777.

[7]刘哗,王士贞,阮岩.变应性鼻炎病因病理的中西医探讨[J].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2,1(4):16-18.

[8]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4-130.

[9]徐春英,刘静.中医辨证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6):852-853.

[10]王兰娣,黄芸.大剂量生黄芪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193-194.

[11]郑文彬.中医辨证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J].求医问药,2013,11(6):23.

[12]郑虎占,董泽宏,佘靖,等.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3886.

Optim ization of extraction process for Bim inning Granule by orthogonal test

Ob jective To optimize the aqueous extraction process of Biminning Granule.M ethods The extraction rate and amount of astragaloside extraction as indexes,the water addition,decocting duration,times for decoction were optimized by L9(3)4orthogonal test.Results The optimal extraction processwas preferred as decocting twice,which was described as follows:in the first time,8 times of water addition of the granule for 2 h cooking and 6 times of water addition of the granule lasting 1.5 h in the second time.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process is reasonable with good repeatability and stable quality in samples.

Bimining Granule;Orthogonal test;Aqueous extraction process;Astragaloside

TQ461

A

1673-7210(2014)01(b)-0114-03

2013-11-07本文编辑:卫轲)

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0057)。

李跃辉(1978-),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制剂与分析方面的工作。

易延逵(1975-),男,湖南怀化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甲苷浸膏变应性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青橄榄浸膏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曲美他嗪联合黄芪甲苷对心力衰竭犬心肌细胞Ca2+水平的影响
中药浸膏粉吸湿性的评价方法
黄芪甲苷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组织CD34表达的影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暖宫孕子丸浸膏中黄芩苷含量
温度对3种中药浸膏片包衣工艺参数的影响
HPLC-ELSD法测定牛黄降压丸中黄芪甲苷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