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2014-03-13邓晓银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温阳利心肌病心衰

邓晓银

(江西省于都县中医院内科,江西 于都 3423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邓晓银

(江西省于都县中医院内科,江西 于都 3423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温阳利水汤口服,治疗14天。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BNP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中医疗效、LVEF和NYHA心功能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温阳利水汤可更好地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笔者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用温阳利水汤治疗慢性心衰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2例,均为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心衰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0~80岁、平均63.7岁,平均病程5.8年,缺血性心肌病18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对照组30例,男18、女12例,年龄42~79岁、平均62.5岁,平均病程5.6年,缺血性心肌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2005年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1],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2]。心功能为Ⅱ~Ⅳ级,基础心脏病为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盐饮食、限水治疗。药物治疗选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在已无液体潴留并体质量恒定后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1次12.5mg,口服,1天2次),洋地黄类制剂(地高辛0.125~0.250mg,口服,1天1次)。

治疗组加用温阳利水汤(黄芪15~30g,红参15~20g,白术10g,熟附子6~12g,茯苓9~15g,泽泻6~12g,丹参10g,白芍9g,葶苈子9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14天。

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评价、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治疗前后抽外周静脉血1m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BNP水平。采用美国美艾利尔公司提供的B型钠尿肽检测试剂盒(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公司ACCESS-2化学发光仪。

4 疗效标准

中医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显效:临床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7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69%。无效: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加重: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

心功能与BNP疗效标准。显效:心功能提高1级及BNP显著下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BNP有所下降,临床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恶化,BNP不下降或升高。

5 治疗结果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LVEF及BNP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VEF及BNP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VEF及BNP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LVEF(%) BNP(pg·mL-1)治疗组 32 治疗前 39.92±4.18 670.7±31.4治疗后 48.64±3.93**△186.1±21.4*△对照组 30 治疗前 38.87±4.95 668.8±36.2治疗后 42.68±5.12*387.8±26.9*

两组NYHA心功能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NYHA心功能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6 讨 论

BNP属利钠肽家族,主要存在于左右心室肌中,其分泌有赖于心室的容积扩张和压力负荷增加。心肌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含134个氨基酸的B型利钠肽原前体(Pre-BNP),随后前体原脱去含26个氨基酸的N端信号肽后生成含108个氨基酸的BNP前体(ProBNP),ProBNP在内切酶的作用下裂解为含有76个氨基酸无生物活性的NT-ProBNP和含有32个氨基酸、有生物活性的BNP。BNP的清除主要通过与BNP受体结合,心力衰竭时心脏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心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大,可导致BNP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目前认为,慢性心衰患者BNP指标增高的程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存在相关性,NYHA分级越高LVEF越低、BNP增高越显著。BNP指标是慢性心衰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3],研究证实BNP可以用于慢性心衰的诊断和判断预后[3]。

慢性心衰属中医“心悸”、“喘证”、“水饮”等范畴。心气虚是发病基础,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阴阳失调是病理基础,痰饮水停是最终产物[4]。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期证候多表现为本虚标实,心肾气、阳亏虚为本,痰饮血瘀水停为标实。当治以温阳利水。温阳利水汤方中附子、人参、黄芪温阳益气,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白芍敛阴柔肝,葶苈子泻肺平喘,丹参活血化瘀,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之效。

药理研究表明[5,6],人参有明显的强心、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输出量作用,可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保护心肌缺血和损伤。附子不仅能兴奋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尚有兴奋α受体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输出量以及肾血流量。茯苓中的茯苓素可竞争醛固酮受体,逆转醛固酮效应,不影响醛固酮的合成,是新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有利于尿液排出。泽泻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增加尿素氮与氯化物的排出。因此,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应用温阳利水法可以更显著地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

[1] 李悦,公永太,李为民.2005年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3):257-260.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4] 杨培君,张荣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探讨[J].现代中医药,2003,14(6):13-14.

[5] 周金黄,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3.

[6] 闫爱荣,宋志萍.附子的药理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11):697-698.

R541.61

B

1004-2814(2014)12-1117-02

2014-07-24

猜你喜欢

温阳利心肌病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温阳利水方外敷对晚期肿瘤恶性腹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温阳利水煎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肌重构钙调磷酸酶信号通道的影响*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中医温阳利水法的效果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