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所驻处是真心
——顾城《麦田》赏析

2014-03-13马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名作欣赏 2014年35期
关键词:顾城木板麦田

⊙马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无所驻处是真心
——顾城《麦田》赏析

⊙马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顾城的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语言澄澈干净,在对纯美的诗意抒写中透着骨子里的孤单和悲凉。他的《麦田》一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以简单干净的诗歌语言营造出迷幻丰富耐人寻味的意境,并深刻地体现了诗人的性情、气质和人生理想以及审美趣味。对自然的亲近,对东方哲学“自然而然”的诠释,都能在这首短小的诗歌中寻到踪迹。

《麦田》安静孤单自然

麦田

你在很多个中间看我/看过/你很小/闭上眼睛的时候很蓝//我知道你在一本书里站着/前边有木板//怎么也不知道/春天看不见只有一次/花全开了/开得到处都是//后来就很孤单

都知道海子喜欢写麦子麦地,而顾城的这首《麦田》却鲜有人提起,赏析的文字更是难觅。笔者非常喜欢这首诗,一如既往的干净、澄澈,还有骨子里的孤单和悲凉。

顾城的诗歌语言向来以简单透明独树一帜。他是人和诗歌完全合一的典型。他脑子里没有艰深复杂的词语,只有透明的澄澈的世界,所以读他的诗歌不能过度阐释,什么象征引申的读法都会远离真正的顾城。他很早就建立了一个自足而封闭的小世界,他的性情都体现在这个世界里了,他感受世界和思维的方式,都在这里。

回到这首《麦田》。整首诗用词极其干净简单,但是呈现出的诗歌意蕴很丰富。标题是“麦田”,但是通篇没有出现一个“麦”字,所以让读者很是费解。尤其是诗歌的第一二节,感觉不太好读,带着太鲜明的个人记忆和体验,读者要进入这一情景的细部很难。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么美的一首诗却找不到赏析文字的原因吧。笔者解读也只是揣测式的尽量接近他而已。“你在很多个中间看我/看过”,“你”应该就是指麦子,所以说“你很小”。第一句就出现“你看我”这样的场景,是很直接的写法,顾城真的是个单纯的人,或者说有着单纯的感受。这种“看我”或“互看”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诗里。“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远和近》)“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们坐在楼板上/我们挺喜欢楼板/我们相互看着/我们挺喜欢看着”(《海的图案》)但是这种“看”的场景永远是和单独的一个对象,而且是一种安静悄然的“看”,没有旁观者。顾城是不喜欢人群的,也不喜欢众人的眼光,在他的诗歌里面我们几乎看不到人群的出现,都是由“我”和“你”构成的一个安静而有些封闭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里有可爱的房子、花园、大海、鲜花、小动物及善良纯洁、美丽的女孩。“你”有时候是他喜欢的人,有时候连人都不是,因为他更喜欢自然,他可以和花朵、天空、海洋互相“看”,躲开众人。这里他就和麦子互相看着,安静地看着,和麦子心意相通。这种意境似曾相识:“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一种简单、纯粹、宁静、自然的状态,这是顾城最喜欢的状态。顾城少时曾在山东东北部一个荒凉的村落度过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在这里他和自然建立了亲密而永久的关系,一生未曾改变。“闭上眼睛的时候/很蓝”。蓝色是顾城喜欢的天空和海洋的颜色,高远而有些寂寞的颜色。蓝天下,一株麦子和诗人静静守望着,这是一个多么孤单而令人忧伤的场景。而“看过”这两个字,更加强化了这种孤单,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即便是和麦子的心意相通也成为了回忆。

第二节写道:“我知道你在一本书里站着/前边有木板”。有人说“一本书”就是指麦田,“木板”是指麦田和诗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否有些深究过头了。前面说过顾城写东西是很直接的,这和他的单纯有关,他不会去想很复杂的事情,也不会用复杂的手法。他曾在《学诗笔记》里说过:“一句生机勃勃而别具一格的口语,胜过十打华美而古老的文辞。”他的比喻都是靠想象和感觉生成的,绝不是艰深晦涩的隐喻。他的语言从来都是极简单透明的。所以我的理解是,第一节写的是曾经的凝望,这里则是写悲伤的回忆。“你在一本书里站着”,麦子已经成为书中的抽象存在了,或是文字描述,或是一幅画,“前边有木板”,类似书架一类的东西,或者是书的硬硬的封面,加深了“你”和“我”的距离感。“你”已经不可能像从前那样“看我”了,“你”站在一本书里,成为固定而没有生命的存在,隔着冷硬的木板,你再也看不见我,也没有了笼罩我们的蓝天。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悲伤,诗人也不说,但读者会读到悲伤。“我”知道“你”的所在,可“我”却触不到“你”,也捕捉不到“你”的目光了。

第三节是全诗情感最饱满,诗意最浓郁的一节,却也是最难用语言重新释义的一节。“怎么也不知道/春天看不见只有一次”,谁“不知道”?春天为什么看不见?又为什么只有一次?说起来,伤春悲秋倒是中国文人自古就有的情绪,所以如果仅仅如此,顾城也就只是因袭古人而已,算不得什么。但是顾城对春天,对美丽,都有着自己特别的感受。他曾经这样表述过:“我最大的错误就是固执,我喜欢我自己,我喜欢生命中最美好的那一刻,无论是爱情还是革命。……但是当我说‘真美啊!’的时候,它们不会停留下来,它们就消散了。我接受不了的就是这个消散。歌德写《浮士德》最后一句说:真美啊,你留下来吧!一切就结束了。”(顾城《从自我到自然》)顾城具有比一般人敏锐得多的对美的感觉,但同时这种敏锐也给他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悲伤。他总是先于别人看到美,却也先于别人感受到美无可避免的消亡。春天是看不见的,看见的只是春天盛开的花朵。顾城说过:“春天是看不见的,但是她的气息创造了万物。”(顾城访谈《筑一个小城》)请注意他用的是“她”。而花朵在诗人看见的那一瞬,在被诗人赞叹“真美啊”的那一瞬,美丽就消散了,一切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所以“怎么也不知道”,可以理解为“那时的我们怎么也不知道”,“在很多个中间”的“你”那时“很小”,你只是那么单纯地“看我”,并不知道春天是看不见的,并不知道我们的春天是只有一次的,并不知道“看过”之后一切就会烟消云散的。作为抽象名词的“春天”自然是去了又会再来,但是“你”只有一次生命,每一株麦子每一朵花都只有一次生命,所以“只有一次”,再来的已不是“你”。这不是一种应景式的伤春,而是顾城的人生态度。“花全开了/开得到处都是”,这两句口语式的写法真是让喜欢引经据典的评论家们提不起任何兴趣啊!但是却是多么生动的写法!完全是自然而然地写出“极目所见”的感觉,让我们莫名地想到古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句子,花全开了,可是却看不见春天,到处都是鲜花,可是却看不见“你”,思念漫山遍野。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悲伤的写法?

最后一节只有一句:“后来就很孤单”。这孤零零的一个句子扔在这里,本来就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后来”,这个词也表达出一种难言的失落和悲伤。后来,后来,时间走了,谁还在等呢?“看过我”的那个小小的“你”再也不会重来了,生命的花开过一次,便永不再开,留“我”独自在这里,“我”很孤单。面对麦田,“我”找寻的是“你”,所有的麦子都像你,但是又都不是你。花开得越多,孤独就越强烈。

顾城是喜欢花朵的,他的诗里经常出现鲜花、野花、小花等,但是却非常罕见“麦田”。在《不要在那里踱步》一诗中难得地出现了麦田,也是作为鲜花的背景:“灯光/和麦田边新鲜的花朵/正摇荡着黎明的帷幕”。而这首题为“麦田”的诗,却从头到尾没出现一次“麦田”,倒是仍然写了他喜欢的花朵。这首诗写于1990年,此时的顾城已经在新西兰了,而“麦田”是记忆中的东西吧?有人提出要从隐喻、含混、歧义等修辞格来解读这首诗,但是真的每一首诗都必须要有象征隐喻吗?每一个简单的句子背后都一定隐藏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吗?至少对于顾城的诗,这不见得是最好的最贴近他诗歌的读法。顾城写的是一种悲伤的感觉。麦田是他找到的能够投射这种悲伤的对象。他也可以写一滴水,一棵草。只要能够表现同样的寂寞大地上的悲伤,写什么并不重要。他在《诗答问:东方艺术的灵性》里面说:“无所驻处是真心,一切过程都可能成为艺术。这个艺术过程的结果不是产生艺术品,而是产生一种趣味和心境。”所以顾城的诗歌就是他整个性情和心境的自然呈现。

《麦田》的写法是独一无二的。它只属于顾城。像月光,像空气,不可捕捉,却弥漫得到处都是。顾城说过:“真的话都是非常简单的,像用海水做成的篮子。”

[1]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顾城.从自我到自然[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

[3]顾城著,虹影、赵毅衡主编.请听我们的声音[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作者:马容,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教师。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顾城木板麦田
雨后
麦 田
远和近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
只有更好的
一直在努力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