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钢琴教师》中女性主人公的塑造艺术

2014-03-13吴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名作欣赏 2014年35期
关键词:占有欲埃里默尔

⊙吴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小说《钢琴教师》中女性主人公的塑造艺术

⊙吴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交叉运用女性主义美学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女性文本的叙述分析可以展现其存在的女性主义审美价值。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小说《钢琴教师》是一部典型的新女性主义文本。本文详尽分析该小说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剖析女主人公隐秘的情感与欲望,以试图解读该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引申其审美蕴藉。是为新探索。

《钢琴教师》典型人物身体叙事女性主义美学

一、引言

小说的叙述内容可以通过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命运,明晰地展现出一部小说的审美特质。小说的起承转合始终围绕着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复杂关联的人。因而,小说里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就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那些鲜明而生动的独创人物,便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的产物。这些人物均来自于生活,又经过作者敏锐的捕捉和有意识的再加工,成为了一个兼具现实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个体。而小说之美就孕育在这些个体的典型性和形象性之中。当读者徜徉其中,随着人物走进小说所营造或突显的生活之中,感受别样的心跳,便能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平凡女教师的非常态

耶利内克在《钢琴教师》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叙事实验,对于女主人公的塑造一反常态,不仅有意模糊其女性特征,丧失其明确的性别意识,还设置了一个由祖孙三代三个女人组成的类似“女儿国”的圈地。家庭内部长期缺失男性,相处关系畸形,性格矛盾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不断地推动着情节发展,并最终导致悲剧收场。

1.正面:女钢琴教师与顺从的小女儿

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必然是性格多面的,不能简单地划归为好人或是坏人、正面形象或是负面形象。在文本解读中,那种对人物进行简单归类并僵化批判的做法并不可取。小说《钢琴教师》中的女主人公埃里卡恰恰是一名女钢琴教师,但这一身份常常不被大多数读者甚至是学界研究者重视。她从小苦练钢琴,几乎人生的大半时间都扑在了钢琴事业上。她在母亲极端监控下,没有娱乐、交友、装扮的时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耗在家与钢琴教室之间。尽管小说中不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女钢琴教师音乐才能的冷嘲热讽,但是大体上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主人公,她的这一面是不能忽视的。在上课时,埃里卡不仅注意钢琴演奏技巧的讲解,还特别强调学生应萌发对音乐特别的心灵感悟。她常常表达出自己对曲子的精神体悟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唾弃只一味追求所谓的方法。她对待学生苛刻,但不敷衍,许多家长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埃里卡这儿学习钢琴,甚至有许多外国人也慕名而来。

女主人公埃里卡还是一位平凡的女性。虽然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她最终心理扭曲,但仍无法否认其与生俱来的性别特质。她也有过年轻的面容和较好的身段,经历过自己的青春年代,也一样喜欢时髦合体的衣服,对待自己看中的衣服也有着强烈的购买欲。埃里卡还是一位女儿。纵观她狭窄的交际网,女儿这一角色无疑是其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最大化地影响了其人际关系。她一直做着母亲乖巧顺从的女儿,听任母亲摆布。虽然偶尔也有不合规定的行为发生,母女间也因此爆发激烈争吵甚至打架,但是很快埃里卡就会因为深深的自责而首先妥协。诚然,这一性格的形成,母亲的强权压制是主因。但笔者还认为,对于这种压迫,埃里卡是丧失摆脱能力的。埃里卡和母亲是一对共生体,这意味着她们彼此都不能离开对方独活。

2.负面:自残、偷窃、窥伺癖的女病人

在该小说中,自残是体现埃里卡心理扭曲的最为典型的行为。文本曾多次具体描述了埃里卡的自残,其中最突出的当属用父亲留下的万能刀片切割自己。由于常常实验,埃里卡并不惧怕这种切割,并从中得到满足,获得内心平静。每当埃里卡在外面受到挫折,这种自残行为就更加猛烈,仿若只有破坏肉体才能与自己残缺的精神相匹配。

在小说中,埃里卡有多次偷窃行为。首先出现在小说的第二小章节,叙述者在讲述女主人公在乘坐有轨电车时,曾暗示她有任意和惯常的偷窃行为:“有时候视情绪不同,她一只手拿着乐器和曲谱,另一只手的拳头则阴险地伸进陌生人的大衣、披风和男粗呢短上衣里。”事实上她从未使用过那些偷窃来的东西,而这些单纯为偷窃而偷窃的行为源于她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欲望。偷窃无疑能瞬间满足她的这种欲望。这一行为的心理动机在于极度的妒忌心理的驱使。追根溯源,这种无法抑制的妒忌心理除了错误教育的影响外还来自于自身不加遏制的占有欲。

埃里卡有窥视癖,跟踪别人、光顾色情小店、偷窥在公园野合的男女。小说有好几处埃里卡跟踪别人的描述:一处是一连数天秘密跟踪穿法兰绒套装的女同学只为得到她的衣服,最终埃里卡并未得到她喜爱的法兰绒套装,却因揭发那女同学卖淫毁了那女孩的一生;一处是尾随自己的男学生伺机现场捕获他们的不端行为,一旦发现他们诸如观看色情海报等,她就突然现身并施以警告;还有一处是悄悄跟在克雷默尔后面,窥探因自己的拒绝而施加在他身上的痛苦和折磨。此外,耶利内克在小说里用了较多的篇幅讲述了埃里卡去天桥下土耳其人开的色情小店观看色情表演的始末。她慢条斯理地观察着店中的格局、环境、正在光顾的男顾客,在包厢里观看表演直到离开。因为没有明晰的性别意识和社会规范约束,埃里卡并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本身的荒唐,自身性别导致的越界行为已使自己的行为具有了浓重的窥视倾向。

三、埃里卡的情感与欲望

小说《钢琴教师》核心情节就是埃里卡的一段畸形师生恋。埃里卡的情感与欲望贯穿整部小说,是人物与情节的纽带。

1.淡薄的亲情

《钢琴教师》中,亲情主要通过埃里卡与母亲的关系得以展现,与亲戚往来有限,小说中提及的只有外祖母和表弟。她们母女与亲戚的往来完全是以能否满足她俩的利益为唯一标准。纵观耶利内克的作品,她笔下的亲情都较为淡薄,延续了她一贯对于感情的冷峻写法。这一点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关,父亲的缺失、母亲的严厉、长期的宅家生活使得作者也并没有多少亲情体验。小说《钢琴教师》对埃里卡与她母亲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成功,历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她们母女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因而解读起来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她们的关系模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就的:小市民阶级的局限性,父亲的缺失,长年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笔者将小说《钢琴教师》认定为新女性文本,主要依据就在于作者耶利内克有意识地将女主人公设置成一个没有性别意识的女性,将她的生存环境压缩并严密保护起来,只是生活在她和母亲这两个或者还包括外祖母这三个女性形成的封闭的女儿国里;家中父亲缺失,对外与男性接触甚少。小说只有一个叙述中心,那就是女主人公埃里卡,出现的男性几乎都丧失了话语权。小说中重点提及的男性有三个:埃里卡的父亲、表弟和克雷默尔,除了对克雷默尔的笔墨多点,其余两位均是服务于小说特定情节而出现的。原本父亲这个角色也应该在埃里卡的亲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小说中他几乎没有直接出现过。

2.变异的爱情

耶利内克一直不承认自己是一位女性主义者,但是她作品总是深切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况。她冷眼审视着女性以及女性所处的现实社会,敏锐地感知着束缚在女性身上千百年来的男权压迫。她小说里的爱情是功利的,赤裸裸地充斥着欲望,就像一场利益交换。《钢琴教师》里的爱情也不例外。

从始至终,埃里卡无时无刻不处在母亲的极端钳制之下。母亲严防死守,尤其在对埃里卡的男女关系上更是没有丁点儿懈怠。书中也有交代埃里卡曾与屈指可数的男性仓促交往过,但都不是正式的恋爱对象且都很短暂。可见,埃里卡的生命中很缺乏爱情体验,不仅不懂得如何与异性接触,也没有多少实际的接触经验,并且很早就丧失了从与父亲的关系中积累与异性接触的经验。另外,埃里卡的母亲与父亲也没有给埃里卡做好爱情的榜样,他们感情凉薄,斗争重重:一旦父亲不中用了,他就被母亲被这个家所抛弃。因而,埃里卡并没有在日常经验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更为讽刺的是,克雷默尔从一开始就仅仅想在自己正式恋爱前找埃里卡练练手。这段爱情始于荒唐和各怀鬼胎,但随着感情的加深,埃里卡对克雷默尔产生了真正的爱,身上的性意识复苏,并萌发组建家庭的念想。这样,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或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得知的爱情经验投射到女主人公上,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周围女性的经历里找到影子,因而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但正如埃里卡的名字——荒野中的花朵所暗示的那样,埃里卡一直处在荒野之中,爱情也没能改变她的局面,而克雷默尔也不过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匆匆过客。

3.扭曲的欲望

在深入解读女主人公埃里卡这个角色时,还需分析出深植于她内心深处的欲望。她的情与欲是一体两面,不能分割。笔者认为在埃里卡的身上最为明显的欲望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占有欲和性欲。

(1)无所不包的占有欲

说起占有欲,小说中另一女性人物——埃里卡的母亲应该先做一番说明,而埃里卡的占有欲就是对母亲占有欲的认同、模仿和延续。小说的开头就交代了这样一个情节:埃里卡因为任性买了一件超出财政预算的连衣裙而与母亲大吵一架。母亲也早已将埃里卡看作自己的重要所有物,是自己不动产的一部分,她要成为女儿的代理人,她要决定女儿应该做的事,她必须掌控女儿的一切,女儿就如其他任何一个隶属于母亲的物件。埃里卡身上的占有欲也十分强烈,并与自己的母亲如出一辙。在爱情中,埃里卡对情人有极端的占有欲,这从埃里卡对可疑入侵者做出的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她妒忌任何一个出现在克雷默尔身边的年轻女性。小说中有一处细节也反映出埃里卡扭曲的占有欲:她时常会背着母亲买一些衣服回来,尽管这些衣服再没被穿过,但是只要能夜晚回到家拿着它们在身前比画比画就很满足。由于母亲的管制,埃里卡能够掌控的东西很少,那些她一意孤行为自己量身买下来的衣服是专属于自己的所有物,她可以不使用这些专属财产仅仅体会拥有它们的快感。

(2)无处排遣的性欲

《钢琴教师》中的埃里卡一直饱受压抑,她的性欲也一直不得排遣。一方面,她的日常生活封闭了她实现自然欲望的通道,她只能以各种其他非正常的途径发泄:自残、观看色情电影、偷窥野合,借以各种感官刺激获得自身的满足。而事实上,她对自己的欲望也是一知半解,以致当她真和克雷默尔在一起时,她显得无所适从。一方面,母亲的控制使得几乎所有埃里卡的自主愿望都受到限制。母亲的这些行为阻碍了埃里卡女性天性的正常发展,长此以往也从根本上阻断了埃里卡性别意识的形成,并进一步促使她将郁积的性欲通过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埃里卡除了通过各种非常方式直接宣泄出自己的欲望外,还通过压抑别人的欲望来获得满足。实际上,埃里卡在不经意间还是效仿了自己母亲的行为模式。然而埃里卡对于自己欲望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视觉刺激并不能使她感到畅快,即使直接用刀片解剖自己的性器官也不能获得释放,直到爱上克雷默尔。虽然埃里卡与克雷默尔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走不到最后,但这段感情也是埃里卡能享受正常爱情的一次机会。只不过埃里卡并没有把握住,她的性格导致她必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两人关系。在他们感情最盛的时候,她给克雷默尔写了一封要求性虐的信,一下子扼杀了克雷默尔对她的爱。这个想要爱却不会爱甚至丧失爱能力的埃里卡怀着一腔无法排遣的欲望,在自己的爱情里做着一堆违背本心的荒唐行为,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四、小结

作者匠心塑造的埃里卡是一个传统与反传统的结合体,她有一个体面的传统外壳和一个阴暗的混沌灵魂。她受社会规范影响较少,公然做着一些离经叛道的事。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她有一个反叛另类的生活过往,却并未能阻止她最终想要回归传统的爱情和婚姻。而这样一个“不平常”的她生拉硬扯地投奔平常人的生活是注定要失败的。埃里卡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应对自己的生活却无论如何都是格格不入。这一根源在于她的成长环境几乎与世隔绝。她隶属于母亲,如同一个零部件一样运作着自己的人生。人际交往对她而言是陌生的,她只能通过下意识对母亲的效仿来完成这项任务。埃里卡并不算是在完全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成长的女性,也不是一个有明确意识和目的性的反叛男权者。她有着不合常规的反叛行为:她蔑视男性、捉弄男性、控制男性,又效仿男性。她不仅不是一个美好的被看者,而且还勇于自己去看,去观察男性。但是埃里卡依赖母亲,她并不能离开母亲独立生活。在母亲营造的小世界里,她早已丧失了基本生活能力。她对母亲的反抗注定是无力而反复的。在埃里卡的潜意识里,她始终还是认同自己母亲的。在处理男女关系时,在小说中主要是她与克雷默尔的关系,她总是有着强大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她要处于主导地位,支配这段感情的进程。埃里卡的母亲也是矛盾的,她对男性的态度呈现出分裂的状态。她有过正常的家庭还有一个女儿,或许在潜意识里她一直不满那样的生活,对男性有着憎恶和警惕。当有一天她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时,她会因自己过分的不安全感进而转化成效仿原有男权模式生活,替代父亲掌控家中的所有物。在母亲的观念里,她还是更认同男性,从母亲对表弟的宠爱就可以看出。但作为母亲,在她的潜意识中有保护幼崽免遭威胁的本能,因而过往的经验就会促使她警惕埃里卡与任何一个男性接触,只是她的方式过于极端。耶利内克将女主人公设定生长在一个男权削弱的半封闭式环境里,母权以一种强劲的态势代理了父权,这样一个人为制造的父权半成品家庭注定不被社会消融而走向自我崩溃。作者假设了这种极端的反叛形式并无情地展露了它的悲剧宿命,给女性以强烈启示。

[1]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柏棣主编.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任一鸣.女性文学与美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4]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奥]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钢琴教师[M].宁瑛,郑华汉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6]文洁华.美学与性别冲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吴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文艺美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占有欲埃里默尔
浅析默尔索“局外人”的人物形象塑造
被大自然“回收”的豪宅
速战速决经济战
美好的爱情不需要捆着绑着
罗斯福的细腻
星座宝贝
日历
富足与厌倦
现代女性的生存悲歌——试析《钢琴教师》中埃里卡的反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