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章

2014-03-12张媚雪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杨伯峻忠信钱穆

○ 张媚雪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段话不长,意思好像也不很连贯,如不仔细思考,很难看出每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历代学者对此章的讨论也有诸多分歧。程树德《论语集释》:“毛奇龄、江声皆谓“主忠信”以下别为一章,然《子罕》篇固有之,上有“子曰”字,则自为一章”,而程树德先生认为“此章则‘主忠信’三句明明连上文为一气,断无分成两章之理”。现代学者黄怀信先生在《论语新校释》中,将“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单独列为《学而》篇的第七章,而将“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从该章中删去,理由是这些文字重复见于《论语·子罕》篇,而此属于衍文[1];而在《论语汇校集释》中,又恢复了汉儒的分章法。纵观《论语》各章篇章,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各个篇章在一章中通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叙述的,一章即是连贯一体的。因此,对于此章的理解,首先我赞成杨伯峻先生的断句,由此句读中可以看得出孔子言说的中心是“君子”,其用意是在“勉人为君子也”[2],而后孔子举例说明该如何成为君子。“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此一句是强调君子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以及外在形象。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则是孔夫子举例说明成为君子的三条途径。对于本章,学者解释分歧最多的当属“学则不固”与“无友不如己者”两句。下面就此展开详细论述。

一、“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此句强调君子要先自“重”而后生“威”,就是说君子要先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个人形象的塑造,才会在社会中产生作用力和影响力。

对此句的理解关键是要弄清楚“重”、“威”“固”三个词的意思。《说文》:重,厚也。对于“重”,历来的解释就是庄重、自重、稳重。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中就译为“庄重”。刘宝楠《论语正义》:“不重”者,法言修身篇:“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曰: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曾子在谈到君子的修养时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就是说君子所重视的有三个方面:举止与态度要严肃,这样才能远离粗暴与怠慢;神情与脸色要端庄,这样才能赢得信任;言语与声调要稳重,这样才可以远离鄙陋与狂妄。《论语》记载孔子的形象时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夏在谈到孔子时也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对于“重”的深入理解,还应该联系“不威”二字,刘宝楠《论语正义》:“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有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又《论语·尧曰》子张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并言君子有威仪之事。不威由于不重,故言行轻薄之士,必不能暴慢鄙倍,虽厉声色,綦刑罚,人莫畏之矣。“威”在这里理解为威信,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个人对外界的影响力、作用力和感召力。“不重则不威”就是说一个人内在修养不高,学识不渊博,办事能力不强,因而就没有“重”的基石,就不会在人群中有自己的威信,更不会对外界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学则不固”与“重”也紧密联系。对于“固”的理解,古今学者历来有两种理解。邢昺《论语注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后人释此处“固”字,大致不出上两种意义。我认为,“学则不固”,学强调的是博学,固即孔安国所言“蔽也”,即多方面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也就是说博学多闻就不会信息闭塞而不知变通。

正如《论语·阳货》篇夫子告子路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说不学习就无法明白事理,即使有心实践品德,也容易出现流弊,这就要求君子光有品德还不够,还须具备学习的智能。孔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能以灵活的智慧来面对人生的挑战。

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三句话中“主忠信”,“过,则勿惮改”这两句较容易理解,“无友不如己者”,对于此句的解释,历来争议颇多。

《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可见,“忠信”是道德。邢昺《论语注疏》:“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钱穆《论语新解》此亦有两解。一,行事以忠信为主。一,主,亲义。如人作客,以其所投遇之家为主。与下文友字对照,谓当亲忠信之人。钱穆先生偏向前一种解释。我赞成钱穆先生的说法,就是说君子要以忠信做为人处世的原则。

“无友不如己者”,综观各家解释,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曰“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译法是将“友”视为动词,钱穆、李零和杨伯峻先生也赞同这一说法。此外,朱熹《论语集注》“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但本质上仍与此为一类。一曰“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这种翻译是把“如”字解释为“相似”的意思。傅佩荣《细说论语》阐述说,志趣不相似,就无话可说。它的前一句是“主忠信”,所以其相似之处自然是以忠信为共同目标,接着在正当的志趣上互相勉励。孔子的意思是鼓励人寻找益友,因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与益友往来,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一曰“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我赞成这个译法。因为这个译法更符合孔子的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这三句话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按照第一种说法来讲不去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那么三人行怎么可能有我师?又怎么能“不耻下问”?于是几乎可以肯定,在孔子眼里,世人皆有长于己者,世人皆可为师。所以把“无友不如己者”理解成“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是错误的,因为这跟孔子的思想是冲突的。所以说此句是劝勉之辞,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我们交友应多看别人的长处,并不是说不要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那样的话恐怕交不到朋友。综合比较,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更合理。

达到“重”的第三条具体途径是“过,则勿惮改”。《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不怕犯错误,怕的是犯了错误,文过饰非,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所以,孔子指出:犯了错误就不怕改正,以此作为成为君子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怀信.论语新校释[M].三秦出版社,2006.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3.

[4]程树德.论语集释(上)[M].中华书局,1990.

[5]杨树达.论语疏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6]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杨伯峻忠信钱穆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攘鸡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