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洪堡特汉语语法观与汉语词类问题

2014-03-12李小龙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洪堡词类动用

○李小龙

(中国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北京 102249)

一、引言

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国杰出的政治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及教育理论家,成就颇丰。洪堡特提出了语言内部形式、相关性原理等概念,具体诠释了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并对人类的语言类型进行了划分,在诸多方面堪称创举。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就可以追溯到洪堡特关于语言和民族精神的见解;生成语言学和认知主义语言学的创立者乔姆斯基也承认受到了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论断的点拨。可以这样说,洪堡特在提示和首倡对于我们今天讨论和审视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关系有很大启发。

对待汉语,洪堡特以一个语言哲学家而不单是语文学家的宽广目光注意到汉语的语法特性,认为研究汉语对于探索人类语言的差异、揭示人类精神的作用有特殊意义。在其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书中,专用一章分析汉语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在此之前,在《论汉语的语法形式》、《致雷慕萨的信:关于语法形式的一般属性,特别是汉语的特性》(法语出版)、《论拼音文字及其与语言结构的联系》、《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等著作中洪堡特也对汉语作了相关分析。本文以《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钱敏汝译本)中洪堡特对于汉语的观点为主,参考其他文献中对于洪堡特汉语观的论述,同时结合中国学者汉语语法(尤其是古汉语语法)的观点,将洪堡特的汉语语法观与汉语词类问题结合分析阐述。

二、洪堡特的汉语语法观

洪堡特推崇在语法形式的各种细微差别都体现在语音上的梵语等高度屈折语,而汉语则是与梵语形成了鲜明对比。笔者将洪堡特对于汉语语法的看法总结如下:

1.洪堡特认为汉语把所有的语法形式都拒之门外,把它们统统纳入精神的工作范围。但他认为汉语知识表面上看似毫无语法可言,实际上汉语语法绝大部分是隐性的,对形式关系的表达采取非语音化的手段。

2.洪堡特认为汉语标示所有最广义的语法形式还采用的手段是语序、又在某种形式中才能断定词的用法、意义之间的关联。此外,汉语在少数情况下也不得不借助小品词弥补词序原则的不同。

3.洪堡特认为汉语中缺少与欧洲屈折语言相类似的用语音方式表示的形式关系,进而认为汉语缺乏像梵语等屈折语中名副其实的动词或者名词(也就是说洪堡特认为汉语没有词类)。不过他也认为,汉语中词能兼获名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只有词的使用才能确定此时实现的是其中的哪一种功能,或者是通过重音表明词的上述功能。

此外,洪堡特对于汉语特殊的优点和缺点作了论述,认为汉语脱离了语言发展的常规道路,走上了自己独特的道路。这些不属于本文要分析的对象,不做过多介绍。

洪堡特认为汉语是有语法的,只不过是没有像屈折语那样显著的语法形式,汉语的语法绝大多数是隐性的,采取的方式也是区别于屈折语语音变化手段的其他方式:语序、小品词等。他对于汉语语法的这一认识要高于当时甚至后来的许多国外汉学家。这个观点应该说是符合汉语基本情况的,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没有像屈折语中由于性、数、格或者变位方式而引起的语音变化形式。但他由此而认为汉语中是没有词类的,应该说是不符合汉语的具体情况的。这一点可以与下文中对于汉语实词分类相结合来分析。

三、汉语实词分类

汉语的词类划分确实曾存在较长时间的讨论和分歧,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是没有词类的,如高名凯在《汉语语法论》中对汉语实词分不出词类来,对虚词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王力认为,无论以词汇-语法的范畴为标准,或以单纯的语法范畴为标准,汉语都是有词类的。他也分别从词义、形态、句法三方面对此进行了验证。他认为世界上任何语言,如果有词存在,也就有和印欧语言中的名词、数词、形容词、动词等意义相当的词或词组,但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世界上的语言,在词类划分上都有这些词类。也就是说讨论汉语的实词分类,不一定要拿印欧语系的语法来比较。

他认为,在汉语实词的词类问题上,一般来说,意义范畴对汉语实词的分类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某种意义范畴,绝不可能有和它相当的语法范畴。王力通过大量例证提出意义范畴和语法范畴基本上是一致的。和事物范畴相当的是名词,和行为范畴(动作范畴)相当的是动词,和性状范畴相当的是形容词,和数量范畴相当的是数词。他对于汉语实词分类主要观点如下:

1.名词可以用数量词作定语,表示人物的名词还可以在后面加上“们”表示多数;不能用副词作定语,名词做谓语,一般要求前边有判断词“是”。

2.动词能够跟副词结合,受副词的修饰,能够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能够重叠,重叠起来表示一些附加的意义。

3.形容词可以跟副词结合,受副词的修饰或者限制,可以用肯定否定的方式表示疑问,可以重叠。

对于汉语词类的分类方式,不像屈折语可以通过词形变化等外在因素即可判断。但是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时就已经奠定了基础。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充当何种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由此来看,洪堡特对于汉语语法中没有词类划分的说法是不太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

四、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基本功能。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动词现象也很常见。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指的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如何”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仅限于不及物动词还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能带有宾语,用于使动时,其后就可以带有宾语。如:

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来”字本来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来之”就是“使之来”。这种情况下,词的词性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是由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

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

“富”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使……富”。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

“寡”本来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使……少”。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论语·学而》)

“远”本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使……远离”,同时去做去声。

3.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如: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就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是没有意动用法的。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指主观上认为其后所接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小鲁”、“小天下”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的意思,显然是主观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不是“使鲁小”、“使天下小”的意思。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雍也》)

“病”本指较重的病痛,在这里“病”用作动词,“以为苦,以为不足”的意思,“尧舜都会以这些为苦”,即“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

3.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不是很多,但用如一般动词的则是相当普遍。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这句话中是四组名词重叠,第一个字均为名词,而重叠的第二个字则用如动词,表示“像……”。即“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寝不尸,居不客。

(《论语·乡党》)

“客”本指客人,为名词,在这里用如动词,“同作客或者待客一样”。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道”本指道路,在此活用为动词,治理的意思。

除此之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名词活用如形容词、动词活用如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名词等多种用法。在这些词类活用的时候,他们保持本身的词类不变,只是临时活用的情况。王力也认为汉语的词类相互间的界限要比英语清楚,汉语的实词的确可以分类。

4.小结。洪堡特认为汉语由于缺少语音形式的语法结构而导致汉语没有词类的说法是不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但是洪堡特认为汉语中词能兼获名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只有词的使用才能确定此时实现的是其中的哪一种功能,此观点通过刚才的词类活用分析和表述,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汉语的语法特点的。同时他认为汉语会通过重音表明词的上述功能,这点和汉语似乎不太符合,因为汉语中不存在像屈折语中的词汇的重音变化,但是汉语中会有语调的变化,如上文中的例子“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中“远”字活用如动词的时候,语调发生了变化。通过语调变化使词获有其他词类的功能,和洪堡特表述的重音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类似的。从这点来看,洪堡特对于汉语词类功能的表述是具有一定准确性和启发性的。

五、总结

本文对洪堡特的汉语语法观进行了综述,同时对于古代汉语的词类和词类活用进行了阐述,将洪堡特的汉语语法观与王力、郭锡良等相关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来看,可以对洪堡特的汉语语法观作如下评价:

1.洪堡特认为汉语没有形态,大致上是指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这应该说是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洪堡特指出,汉语语法以隐性的居多,走的是与形态变化对立的非语音化道路,认为缺乏语法标记是汉语的重要特点,这些看法对于汉语语法研究是比较有启发性的。

2.洪堡特认为汉语使用者必须有较多的精神操作,这一点也并非没有道理。我国汉语学者在谈到汉语的语法特点时,也常会说“意会”、“意合法”等概念,指的就是汉语的理解往往要依赖推理,这与洪堡特说的“精神操作”的含义大致一致。

3.洪堡特根据汉语没有形态变化的特点,得出了汉语没有词类区别的结论,这应该是受到当时西方部分汉学家的陈旧观点影响所致。而他关于汉语完善程度和特殊发展道路的议论,也多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臆测,是很难成立的。他将自己熟悉的语言的曲折变化看作是代表着迄今为止语言发展的“最高”类型,而其他一切类型不过是走向这可爱的“屈折”类型的阶段。这种看法的产生从人文中心主义的角度来看,就是将与自己文化接近的归为合理的、理所当然的,在与自己文化有较大差距的其他文化面前有所谓的“优越感”。而要克服这种现象,从民族文化来讲,应主张一种民族文化平等观,即认为各种民族文化不应有高低优劣之分,必须相互尊重。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语言也不应该有高低优劣之分,因此,洪堡特关于汉语不如梵语完善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

[1]Humboldt,W.von,1998:über die Verschiedenheiten des menschlichen Sprachbaues und ihren Einflu?auf die geistige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s.Paderborn:Verlag Ferdinand Schöningh.

[2]Maletzke,G.2006.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M].O-pladen:Westdeutscher Verlag.

[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M].商务印书馆,2005.

[4]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2005.

[5]钱敏汝.钱敏汝选集[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2003.

[7]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钱敏汝译)[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8]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M].学林出版社,2005.

[9]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10]姚小平.洪堡特论汉语和汉字[J].外语学刊,1993(3).

猜你喜欢

洪堡词类动用
删除一个“科学巨人”
一个人就是一座科学馆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洪堡的旅行和自然观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
漫谈高考考点对词类及句子成分的隐性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