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援越抗美追忆

2014-03-11倪维全

西江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敌机炸弹越南

□ 倪维全

岁月寻踪

援越抗美追忆

□ 倪维全

位于越南的援越抗美烈士纪念碑

47年前,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且成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援越抗美战士,奔赴越南参加支援越南人民反美救国斗争。在我三年多的战争经历中,有很多动人故事值得追忆。

应征入伍

1965年,为支援越南人民抗击美国的入侵,应越南政府和胡志明主席的请求,中国政府派出了高炮、铁道兵、工程兵、运输、地空导弹、扫雷、通信等部队共32万兵员,秘密奔赴越南,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

1965年7月,中央军委命令:“由济南军区组织九千人,组建工程兵314、315两个团,出国执行援越抗美任务。”

济南军区68军各单位抽调干部和老兵,到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岑溪县、玉林县、贵县征兵,组建工程兵建筑第315团,执行援越抗美任务。315团的领导大部分都是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干部。我应征成为315团的战士。

314团则征集广西梧州地区的藤县、蒙山、昭平、贺县、钟山、富川县和苍梧县部分新兵,以及湖南省衡山县的少量新兵。团编制五个营、营编制五个连,团直编修理连、警通连、汽车连、高射机枪连、卫生队,全团共4500多人,加上民工、医院,组成6000多人的大团队。

部队主要任务是修建公路和对空作战。

整装待发

我们在湖南祁东县进行4个月的新兵训练后,部队首长才宣布赴越执行援越抗美任务。大家感到很突然,因为连排干部和老班长一直没有向我们透露半点消息。当时同志们都很激动,纷纷写请战书表决心。部队接着移师到云南省蒙自县,作入越前的准备。

在蒙自县,部队主要做好几项准备工作。

一是做好思想动员,重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援越抗美部队纪律守则》,做到不动越南群众的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尊重越南政府、尊重胡志明主席,不议论越南内部事务,正确处理好与越南政府、军队、老百姓的关系等等。与此同时,还了解一些越南人民的风俗习惯,学习一些简单的日常越南话。

二是处理随身所带的物品。按照守则规定,在越南不准携带和使用人民币,可换成我军在越南内部专用的“军用代金券” ;不准携带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章帽徽、穿军装的照片以及涉及部队内容的信件出境;不准将执行援越抗美任务的事情告诉家人及亲友,信件要经过检查后才能寄出,违者受军纪处分。我们这批兵在越南3年多时间,家里一直都不知道我们在援越抗美前线。

三是将草绿色的军服全部染成深蓝色,并把军衣钮扣上的“八一”两字刮掉。在越南期间,高炮、运输、通讯等部队,全都换上没有军衔的越南人民军服装。而铁道、工程等部队则换上已染成蓝色的军服、我海军淘汰的蓝色军装以及灰色的青年装。

开赴越南

1966年春节刚过,315团就开始分几个梯队秘密开赴越南。2月6日,每个营抽一个连,作为先头部队,先出发盖房子。先头部队到达云南省的边境金平县。在中越边境我方的公路上,一辆辆经过伪装的崭新解放牌大卡车整齐地停在路上,车牌也换成援越抗美部队专用的白底红字车牌,车上整齐地端坐着一排排身穿刚刚染成深蓝色的军装、头戴越南军队盔形帽的中国军人。下午5时左右,车队到达中越边界我侧,等待办理出国手续。边界有一条小溪,架着一座小小的友谊桥。

天黑下来了,部队首长一声令下,车队跨过友谊桥,浩浩荡荡地进入越南境内,在崎岖的便道上颠簸行进。车队刚进入越南境内,就看见越方哨所挂出了“热烈欢迎支持越南的中国志愿同志”。为防美国飞机发现,汽车不准开大灯,只能开着防空灯慢慢前进。一路上静悄悄,大家警惕性很高,没有睡意,没有喧哗,只有汽车的轰鸣声。

半夜时分,我们到达莱州省会莱州市。说是省会,其实大部分都是茅草盖的木板房和竹板房,像我们国内大一点的村庄。在一条简陋狭窄的街道上,安装了一只高音喇叭,正播放着《公社都是向阳花》等中国歌曲和《越南—中国》等越南歌曲。街道两旁有一群越南姑娘在欢迎我们,给我们送水和香蕉、菠萝等水果,还与我们的战士跳起了舞。

部队稍作休息后,来到莱州河(即黑水河)边,排队准备渡河。黑水河没有桥,仅靠一艘渡排船将汽车和人员渡过河对岸。部队过河后,汽车走不了多远就不能行进,因为没有公路了,大家只好背起背包继续前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天亮前我们到达了营地并拉起临时帐篷。

街道两旁的越南人民在欢迎援越抗美部队

艰苦环境

我们315团帮助越南修筑的12号战备公路,是从我国边境经莱州省会莱州市至越南与老挝接壤的边境重镇奠边府,是越南西北部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

12号公路沿线到处是高山峻岭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地质非常复杂,施工条件异常艰苦。那时候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即使有机械,有些地段也用不上,主要靠战士们的双手、双脚、双肩,用钢钎、铁锤、铁锹、镐头来修路。

越南气候分两季,4~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3月为旱季。在施工中,战士们雨天一身泥水,晴天一身汗水。烈日当空,40多度的高温让人好像进了蒸笼一般,很容易中暑。雨季整天下雨,有时连续下一个月的雨,但战士们仍然冒雨施工。由于双脚长期浸泡在水中,很多战士烂脚丫、烂裆。

当时,敌机经常来侦察、轰炸。由于防空需要,营区都隐蔽在深山老林之中,房子是自己动手用竹子和茅草搭建而成的。因为很少见到阳光,潮湿阴暗,换洗的衣服几天晾不干,很多战士患上了风湿病。因驻扎在原始森林中,蛇虫鼠蚁特别多,蚊子成群。有种白斑纹的大黑蚊,白天也追着叮人,一咬一个大包,我们都称之为“重型轰炸机”。

山蚂蟥(俗称山蜞)经常跳到人身上吸血,夜里甚至爬到战士的喉、鼻、耳、肛门里面,医生要用特别的钳子才能把它夹出来。为预防蚂蟥爬上床,同志们都在床脚周围放上石灰。我还亲眼看见过一条有手掌大的巨型山蚂蟥。那天,我在一堆枯树叶上发现一块黑乎乎的“石头” ,用脚一拨,会动,吓得大家叫了起来,看见它伸直身子有一尺多长,靠近一看,原来是一条“巨无霸”的大蚂蟥,顿时鸡皮疙瘩都竖起来了,大家动手用石块将它打死了。

各种野生动物也特别多,毒蛇也经常“光顾” ,大家走在山路上,要手拿一条棍,边走边拨打草丛,预防毒蛇袭击。战士们每人还配备一只小型卫生盒,内有“季德胜”蛇药,以防不测。曾有位战士睡觉时摸黑钻进被窝,被藏在被子里的毒蛇咬了一口,经抢救才脱险。原始森林里还有一种会飞的叫“飞虎”的动物,头像虎和猫,张开的蝙蝠翼有一米多宽,专门吸食动物甚至人的血,很是吓人,猴子见了它都纷纷逃跑。野猴更是讨厌,上百只的猴群白天到处捣乱,晚上专门偷东西吃,连牙膏也吃,我的牙膏曾多次被咬得到处是洞。有一个连队还发现一只大黑熊,大摇大摆地来到伙房找东西吃,搞得厨房一塌糊涂,但也不能伤害它。

衣食住行

中国军队入越参战,当时在国际上没有公开,对国内人民也是保密的,新闻媒体也不宣传报道。

我们援越抗美部队在越南期间的衣、食、住、行,也都与国内部队不同。为了不增加越南人民的负担,入越部队的一切军需物资除了空气和水外,全部由国内供给。在山上自己打柴火,每年每人也要交一元二角钱给越南当地政府。

衣。如前所述,为了保密,出国部队不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将原来的军装染成深蓝色,并将纽扣上的“八一”二字刮掉,打扮成民工一样。在越三年时间,发放的服装曾有几种:有三只袋的灰色青年装,有四只袋的深蓝色的已淘汰的海军干部装,还发过蓝白相间的海军T恤。

食。当时出国部队的伙食标准是比较高的,比国内部队高一倍,国内部队每月14元,而出国部队是28元,这在当时仅次于飞行员每月36元的标准。出越部队所有的食品都由国内供应,如大米白面,猪牛肉罐头,咸蛋,冻鱼,广东、广西、湖南的腊肠腊肉,江苏的皮蛋、板鸭、鱼干,以及生猪、鸡鸭等肉类,还有东北大豆、土豆、花生米、脱水白菜干,四川榨菜,镇江酱菜等,而且都是优先供应给我们。

虽然肉类副食品供应还算可以,但多是罐头、干腊肉类,人人都想吃蔬菜,青豆罐头、四季豆罐头最讨人喜欢。由于运输困难,鲜肉、鲜鱼、新鲜蔬菜奇缺,几天吃不上一次新鲜蔬菜,能运过来的只有土豆、冬瓜、南瓜等硬菜。脱水白菜做汤还凑合,做菜就像吃木屑。由于缺乏绿叶蔬菜,缺乏维生素,又加上越南天气潮湿,很多人患上夜盲症和皮肤病,烂裆烂脚。

各连队于是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养猪、养鸡,改善生活。能吃上新鲜蔬菜和鲜肉,病号也少了,部队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

住。出国时,每个营抽一个连为先头部队,为营部和本连队盖房。桥梁营派桥三连为先头部队。开始时部队到达驻地,住的是军用帐篷,在大树下、竹林旁、荒草中找一块空地,支起帐篷,然后割茅草、砍竹子盖房。为防蛇虫鼠蚁、山蚂蟥,打草时大家都把衣领、袖口、裤脚扎实,又涂防蚊油,但还是被无孔不入的蚂蟥袭击。

打草回来,将竹子劈成竹篾,编成草帽。越南的野竹林特别多,我们用竹子搭成屋架,将编好的草帽盖上去,四周再用劈开的竹片围成墙,窗和门都是用竹片做的,床也是用竹片做成,再在上面铺一层干茅草,便是我们的床,睡在上面一翻身,吱吱呀呀的响。后来部队又从国内拉来木板发给战士们,竹片床才变成木板床。我们援越抗美部队包括指挥机关,都是住这种竹和茅草盖成的营房。

行。越南靠近中国边境一带都是高山密林,到处是原始深林,公路很少,有路也是土路便道,坑坑洼洼很难走,路况不好。那时中国军车都是清一式的5吨解放牌卡车,车牌是白底红字的援越抗美部队专用车牌。团首长的小车,一般是苏联噶斯—69吉普车或北京吉普车。一般干部战士外出办事,多是步行或搭顺风车。而那时的越南人,多是用法国产的自行车作交通工具。这种自行车用铝合金制造,很轻便,只有7斤重。而我国生产的自行车都是用钢铁制造,又笨又重。

美机轰炸

1966年10月6日,美国飞机首次对12号公路全线轰炸,而315团又成为轰炸的重点,同时也是我军指战员与敌机展开殊死搏斗的开始。

10月2日上午7点钟,各连队正在列队早点名,分配当天的施工任务。这时,一架美军侦察机沿着我团正在施工的12号公路,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超低空飞行,进行侦察。飞机贴着山沟飞得很低,连飞机上的字都可以隐约看见 。当时大家也不在意,因我们出国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也未见敌机来轰炸,只是偶尔有美国飞机从高空飞过。

10月6日上午约8点左右,6架美国F4鬼怪式飞机,突然从西南方向气势汹汹地飞临我315团团部机关所在的山沟一带上空,呼啸着俯冲投弹,对315团开始首次轰炸。一批又一批的敌机,从早上8时到下午7点,上百多架次对我方的重要目标进行了轮番轰炸,各种炸弹倾泻而下,地面顿时成了一片烟火的海洋,大石头被炸飞,水桶粗的大树被炸得稀巴烂。团部沟口周围成了一片焦土,弹坑累累,最大的弹坑直径18米、深9米。

驻在团司令部、政治处周围的还有团后勤处、汽车运输连、卫生队等单位,也是敌机轰炸的目标,当时,运输连有20多辆汽车被炸毁,所幸的是后勤处的炸药库未遭击中。由于团部机关隐蔽在大山沟深处,两侧的山很高,正所谓山高谷深,敌机不好俯冲,炸弹全部在山沟口爆炸,敌人想先摧毁我首脑机关的阴谋落空了。

奋起还击

10月6日当天上午,施工作业部队刚进入现场,就遭遇敌机突然袭击。部队绝大部分是新兵,未见过战争场面,开始时难免有些胆怯。在这紧急时刻,团首长下达命令,施工部队立刻撤出现场,就近上山或钻进防空洞隐蔽。

与此同时,团首长指挥各高射机枪连等作战部队,对敌机奋起还击。作战部队除高射机枪外,各连的54式钢板重机枪班和步枪手也配合高射机枪连作战。由于我方阵地都设在高山顶上,敌机投弹时都沿着山沟俯冲,飞得很低,有时连飞行员都可以看得见,此时重机枪和步枪也可派上用场,向敌机射击。

在团直高射机枪连阵地上,战士们瞄准敌机猛烈开火,一串串枪弹射向敌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枪声、口号声汇在一起。六班的二枪手黄友才(岑溪人),负责用航向照准器捕捉目标,在首次战斗中英勇顽强,不顾右耳膜被震出血,仍然坚持战斗,荣立三等功,1968年3月7日还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不畏牺牲

10月6日的战斗,敌机受到重创,肯定不甘心,明天将有更加残酷的恶战。傍晚,各高机连即接到马上转移阵地的命令。一营高机连奉命转移到八连附近山上执行战斗任务。

10月7日凌晨到达指定位置,大家来不及休息就赶紧挖工事、架机枪、搞伪装,有的同志把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和“学习麦贤得,轻伤不下火线”等标语牌挂在机枪上。为了占据有利地形,全连9挺高射机枪占据几个山顶,形成交叉火力。

上午7点25分,敌机就来侦察了,而且1小时内来了三批侦察机,预示今天将有一场恶战。

果然不出所料,8点50分左右,防空枪由远而近一站接一站响起,不一会,4架敌机直扑一营高机连阵地,看来是专门对付他们而来的。此时,一排长马上发出“注意14号方向”的口令,三班副班长兼一枪手周锁保早已将枪口调转过来,二枪手韦振宗迅速摇正了航向照准器,很快就捕捉到敌机。

敌机一到阵地上空,就用20mm机关炮向我方阵地扫射。同志们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敌机。这时,只听“砰”一声,指挥枪响了,全连的9挺高射机枪同时怒吼,一串串子弹射向敌机,形成了一张火力网,敌机吓得马上拉高,再也不敢俯冲,只在高空中将炸弹丢下就逃回去了。同志们在战斗的空隙,抓紧时间做好下一次的战斗准备。

这时,防空枪响起,12架敌机又突然窜来,其中有两架狡猾地想利用高山的死角,突然袭击我军阵地,但我们早有准备,立即以密集的火力还击,迎着敌机俯冲的方向,面对面展开对抗。敌人被吓住了,又扔下十几颗炸弹跑了,其中一架中弹,拖着黑烟向西南方向逃窜。

上午的战斗,敌人捡不到便宜,下午2点左右,敌机一批接一批又向一营高机连阵地扑来。这次敌人改变了战术,采取轮番穿插向我阵地发起攻击,12架敌机把一批批炸弹、燃烧弹、定时炸弹、火箭弹、机关炮一古脑儿地倾泻下来。阵地上顿时烟雾弥漫、烈火熊熊,弹片伴着土块、石块到处乱飞。有的同志负了伤,有的同志耳朵被震出了血或震聋了,但仍然坚持战斗。由于烟雾笼罩着整个阵地,爆炸声、机枪声、喊打声混成一片,互相看不清也听不到说什么,连指挥员的口令也听不到了,但同志们都用手势互相鼓舞着,继续与敌人展开搏斗。

我军高射机枪痛击美军飞机

突然,周锁保从浓烟中发现一架敌机呼啸着俯冲下来,他和韦振宗互相配合迅速转动机身,沉着果断扣动板机,口里高喊着:“给我狠狠地打呀!”一串串子弹穿过硝烟射向敌机。周锁保把钢盔摘下扔在地上,班长焦急地大声问他:“摘下钢盔干什么?”“挡住视线不好瞄准。”他回答说。

这时,班长又发现二枪手韦振宗的腿负伤,裤腿都染红了,班长命令他下去包扎,但他说:“没关系,打飞机要紧。”正说着,他从烟雾的空隙中发现有一排炸弹正朝阵地落下,他喊:“副班长,炸弹下来了!”周锁保喊:“不管它,狠狠地打!”一面喊一面继续射击。话音刚落,一颗炸弹在三班阵地爆炸,“轰隆隆”的巨响后冲起一团浓浓的烈焰,弹片、土石和血肉横飞。三班的机枪哑了,敌机中弹后也拖着长长的黑烟逃跑了。

表4中,M1为H1的检验结果。其中,FS与RD显著正相关(β=0.0018,p<0.01),现金冗余可有效支持研发投入,H1得到验证。

我们的好战友周锁保、韦振宗和徐展新(苍梧县人)壮烈牺牲。班长被炸弹掀起的土深深地埋在下面,同志们赶快把他挖出来,他已昏迷过去。弹药手黄火土(梧州市人)在炸弹下来的时候,正好转身去搬弹药,被气浪掀起来再摔下去,头部受了重伤昏迷过去,战友们马上将班长和他抬下阵地,急送卫生队抢救。

在打扫战场时,周锁保和韦振宗两位烈士的遗体已找不到,被炸飞了。徐展新牺牲时还紧紧抱着弹药箱,英勇惨烈的场面催人泪下。战后,战友们一边哭着,一边在阵地周围几百米范围内细心搜索,找回了两位烈士的大部分尸骨和衣服的碎片。烈士原来拿的机枪也被炸飞了,战友们在阵地周围找回了部分机枪残骸,在300米外的另一座山头上找回了枪管。检查发现,在枪膛里还有一发上了膛的子弹,在被炸断的枪管里还有一发未射出去的子弹头。一排长也看到,在炸弹落在三班阵地的时候,周锁保的机枪射出的曳光弹还穿过烟雾射向敌机。这表明,在炸弹爆炸的瞬间,周锁保仍然还在向敌机射击。那支枪管后来被送到北京的军事博物馆收藏。

这次战斗,共产党员周锁保烈士立二等功;韦振宗烈士立三等功,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徐展新烈士立三等功,并追认为共青团员。在1994年9月由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和苍梧县委党史研究室合编出版的《鸳江英烈》第二集,收有他们的名字。黄火土同志在那次战斗中荣立了三等功,1968年3月7日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

保卫大桥

在莱州省孟莱县孟东乡,有一条50多米宽的河,河上有一座由我315团帮助修建的木质大桥,这是我们的运输命脉,也是敌机轰炸的重点之一。我团桥梁营高射机枪连就守护着这座大桥。同时越南人民军一个防空三七高炮连、一个由两男三女组成的重机枪民兵班也在驻守。10月6日上午敌机轰炸我团部时,越方高炮连开了炮,暴露了目标,他们于中午转移到其它地方去了。

我军高射机枪对敌机狠狠还击

10月6日下午4时许,敌机分多批次对孟东大桥进行轮番扫射轰炸,桥周围烟尘滚滚,弹片横飞,飞沙走石,飞起的大石头砸到对面山上和附近的民房上。驻守在桥东面山头1号阵地的桥梁营高射机枪连,瞅准时机开火还击。强大的火力网使得敌机不敢低空俯冲,只好在3000米高空胡乱把炸弹一扔赶快逃跑。

下午5点,团长王成功放心不下孟东大桥,亲自来到桥梁营高机连阵地指挥战斗。为加强火力,他又调集桥梁营三个连的重机枪排配合作战。

大约下午6点左右,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又一次对大桥狂轰滥炸。这时,一枪手黎汉林(苍梧林水人,荣立三等功)首先发现两架敌机狡猾地从山的后面超低空飞行,他马上向团长报告。只见敌机从东面向北再绕到西面,想借助此时太阳在西边、我方正对太阳而不好观察的机会,偷袭我军阵地,掩护其它敌机轰炸大桥。

团长早已识破敌人的诡计,骂了一句“真狡猾”,一声命令“打”,所有的机枪一齐向敌机开火,只见又一架敌机拖着黑色的尾烟向西南方向逃窜。

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着,三排长王守印突然发现几颗炸弹正向三排阵地附近落下,王排长一个箭步冲到团长前面将他推倒在地,使这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汉子又躲过了一劫,而王排长的右手被弹片击中。这次战斗,桥三连的副指导员刘秉义和三排长吴庆纪头部也受了重伤。当晚12点,桥梁营高机连奉命转移到2号阵地。

10月7日,天刚亮,6架敌机就飞临大桥上空,首先对我1号阵地轰炸,敌人不知道我们早已转移了。第一批飞机飞走后,不久又来第二批、第三批……对孟东大桥展开更猛烈的轰炸。这次敌机不但炸桥,还对离桥不远的孟东乡村庄民房也进行狂轰滥炸。阵地上打得天昏地暗,大家喊着“为越南人民报仇”的口号,将一串串复仇的子弹射向敌机。

几颗燃烧弹落在孟东乡民房中。当时将进入旱季,雨水较少,而且这些民房又都是用木头木板茅草建成的,整个村庄顿时成了一片火海。驻在村庄附近的我桥梁营加工连马上组织全连官兵,冒着敌机的扫射轰炸,赶去帮助灭火和抢救伤员及物资。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抢救,将越南的一座粮库的粮食和一部分群众的生活用品以及伤员抢救出来。由于火势太猛,而且这个村庄比较大,整整烧了两天两夜才熄灭,村庄成为了一片废墟。

由于我们防守严密,敌机扔下的炸弹只在大桥周围爆炸,有的炸弹还扔到对面山头上去,大桥没有受到大的损坏。据战斗结束后统计,敌机对孟东大桥扔下了198枚各种类型的炸弹。

排除炸弹

战斗最为激烈的10月6日、7日、9日,美军出动的飞机,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F105、F104、F4、F111雷公式和鬼怪式战斗轰炸机、B47重型轰炸机。在我315团修建的12号公路沿线倾泻的炸弹,也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武器,有1500磅和750磅重型炸弹、子母弹、钢珠弹、凝固汽油弹、定时炸弹、火箭弹等,还用20mm机关炮扫射。子母弹的母弹投下,就有无数个小型炸弹洒落下来,像撒网一样,杀伤力很大;凝固汽油弹外壳是铝合金,爆炸时将燃烧着的成糊状且粘性很强的凝固汽油飞洒到地上,粘到什么就马上燃烧起来,粘到人身上人会被烧伤,擦也擦不掉;定时炸弹的延时从几分钟到几十小时甚至一个星期才爆炸,使人防不胜防。

1967年4月的一天,一场空袭过后,在三营十连的施工现场,发现公路护坡上有一枚定时炸弹。排除这枚定时炸弹的任务,就落在了十连二排同志们的身上。战士们知道后,都纷纷请战,要求参加排弹。最后决定二排全体人员参加,并迅速展开挖掘。

排除定时炸弹是与时间赛跑,因为不知道这枚炸弹何时会爆炸。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同时又要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排长袁纪余把全排40人分为20个小组,每组2人,轮换作业,每组作业15分钟,其他同志在隐蔽处待命。在待命的空隙,为防不测,有的战友把自己的家庭地址和要交待的事情告诉战友,万一自己成为烈士,就将遗物遗嘱转给家里。

1966年10月6日我315团击伤的美国F105轰炸机丢下的副油箱和火箭炮发射架

那天天气异常闷热,在太阳底下达到50度高温,加上气氛紧张,战士们满脸通红,汗流浃背,但大家干劲十足,情绪高涨。第一组挖掘时间一到,只听排长命令:“二组上,一组下。”二组的同志们箭一般冲上去,以最快的速度掘进。当挖进去10米处时发现了炸弹,大家很高兴,将它挖出来一看,只是炸弹的尾翼,而弹体还在里面,接着继续再挖。挖着挖着,发现这枚炸弹还会拐弯,拐到另一个方向去了。碰到风化石层,用铁锹镐头根本刨不动,只好用小量炸药一点一点地炸开,但又怕引爆炸弹,大家十分小心。经过日夜奋战,战士们用了60多个小时掘进18米深,终于发现这只“拦路虎”的踪影,最后用20公斤炸药将其引爆,保障了施工的安全。战士梁光南在这次排弹中,还荣立了三等功。

路遇空袭

1967年夏的一天,我和放映员卢孔诚(岑溪人)到一营某连放映电影,顺便拍摄一些资料照片。连副指导员和小吴开来解放牌大卡车接我们。

车快到老风口(地名,海拔约2000米,是12号路最高点,因风大而得名)的时候,只见一位越南中年妇女赶着两头水牛,慌慌张张地往路边的树林里跑,同时还焦急地用手指着天空,嘴里喊着什么。我们马上意识到遇到敌机了。

我们抬头一看,三架F105美国轰炸机正向我们飞过来,敌机已发现了我们。司机小黄马上将方向盘一打,把车开进了路边的原始森林里隐蔽。我们跳下车躲在一棵直径2米左右的大树后面,眼睛死盯着敌机的动向。只见一架敌机径直向我们俯冲扫射,“嗵嗵嗵……”机关炮弹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打在石头上飞起火花。我们利用大树的遮挡,躲避着敌机的扫射,与敌人周旋。第一架敌机扫射后拉升,第二架接着俯冲投弹,一串六枚炸弹在空中倾斜着往下掉,快到地面时垂直落在离我们大约30多米的地方爆响,“轰隆隆”的巨响震得我们耳膜疼痛,听觉也暂时失去了。巨大的气浪向我们袭来,飞起的弹片“哗啦啦”地将大树碗口粗的树枝齐刷刷地劈断,幸亏我们四人在炸弹落地前迅速卧倒在大树的另一侧而毫发未损。

敌机再次轰炸,小吴在一排炸弹将要落到地的时候,突然冲向离大树有10多米远的一个掩体躲避,我们阻止也来不及了,就在他跑出几米远时,炸弹就响了,他的大腿被弹片击中,顿时鲜血直流,伤势很重。我们迅速把他抬上车,急送卫生队抢救。

战地演出

解放军都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的传统,一般连队有演唱组,有些营有演唱队,团有战士演出队。我团各连队都有演唱组,利用业余时间,用锣鼓、二胡、笛子等简单乐器,自编自演一些小节目在本连队演出。而团部从各连队物色文艺骨干,组建315团战士演出队,我被选中抽调到团演出队。

演出队队长蔡懿龙是桥二连文书,高中毕业,负责剧本和节目的文字创作。副队长负责排练(即导演)。演出队有二三十人,每个队员都有各自的表演特长,有的人吹、拉、弹、唱、演都很在行。我们一般都是自编自演一些反映部队生活、作战、施工,以及与越南人民的友情等方面内容的节目,形式有表演唱、三句半、独幕剧、乐器演奏、独唱、合唱,带有地方特色的天津快板、山东快书、数来宝、湖南花鼓、广西彩调山歌等。

这些文艺节目深受战士们和当地越南群众的欢迎。每次演出队到各营连演出,战士们席地而坐,周边群众也早早到场,有的从很远的村庄翻山越岭来看演出,把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场面极为壮观。越南群众虽然听不懂中国话,但也能看懂中国军人表演的节目内容,并报以热烈掌声。我们演出队还参加了六支队首届文艺会演,演出了由队长蔡懿龙根据我团一营高机连三班与敌机作战的英雄事迹编写的独幕话剧《怒火燃烧》,还获得优秀编剧奖和优秀演出奖。

演出队不但下营连演出,还经常与越南当地的县、乡的业余文艺团体联欢演出,有时也到孟莱县和该县的孟东乡等地慰问演出,还与到我团作慰问演出的越南西北军区歌舞团、越南中央杂技团等文艺团体一起联欢演出。

由于美国飞机不但白天轰炸,晚上有时也会来侦察。当时我们的通讯工具还比较落后,防空警报系统只有用最简单的方法,在每隔几个高山顶上设一个防空哨,一有敌机出现马上鸣枪,一站传一站,通知部队和群众隐蔽,作战部队进入战斗位置。有一次我们正在演出,突然防空枪响起,在场的首长马上组织部队和群众疏散,灯火马上熄灭。

敌机飞过来,发射了几枚照明弹,把方圆几公里照得通亮,如同白昼。敌机盘旋了一圈,可能未发现情况飞走了,我们又继续演出。

1968年初,上级在我团抽调五个连队作先遣部队,经友谊关回广西武鸣县集训待命,准备执行新的任务。我们演出队在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王明昇的带领下,回到武鸣为部队慰问演出。首场演出在县灯光球场进行。

小小的县城轰动起来了,人们奔走相告,结伴而来,把球场挤得满满的,都想来看看援越抗美部队文艺战士的精彩表演。演出过程,观众们报以阵阵掌声,一些反映越南人民和中国军队并肩战斗的节目、用越语演唱的越南歌曲、表演的越南歌舞更受欢迎。我们演出队住在县粮食局,该局的几位职工及其朋友还跟着我们,我们到哪里演出他们就跟到哪里观看,百看不厌。我们到各个公社慰问演出,所到之处,群众热烈欢迎,我们受到英雄般的接待。

快速隐蔽

10月9日,按照团部的命令,战斗部队继续做好作战准备,各施工部队恢复施工作业。

这天,桥梁营三连正在工地用碎石机碎石。大约9点多钟,只听“乓乓乓”几声防空枪响,不到几分钟,就看到6架敌机沿着山谷飞过工地上空。连长吕明福马上命令战士们“卧倒、不要乱动”。只见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老连长双手叉着腰,毫无畏惧地站在路边的一棵小树下抬头观察,他看见敌机的编队飞过去后又返回,他判断敌人已经发现了我们,要轰炸工地。这时只见他大手一挥,果断地大声命令:“快跑,上山隐蔽!快!”全连战士呼啦一下全部向路边的山上跑,找好位置隐蔽。果然,敌机过来就对着我们刚刚撤离的地方进行了猛烈的扫射、轰炸。

大家隐蔽在茂密的森林里,躲在大石头后面“观炸” ,炸弹飞起的弹片和石头打在大石头和树木上。敌机折腾一番后飞走了,战士们照样有说有笑地又继续作业了。那天全连没有伤亡,只是工地被炸得一塌糊涂,有一台碎石机被炸得不知去向了。

越南留影

1968年下半年,我315团修建12号路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准备转场到义路省11号路执行新的任务。为此,团首长决定,为每个干部战士拍摄一张在越南留影的照片。

那天团政治处主任李达善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小倪,现在团首长决定在回国之前,用一个月的时间为每个干部战士照一张越南留影,这个任务交给你。现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当时团政治处就我一个人负责摄影),你一定要完成好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是!保证完成任务!”我在首长面前做了保证。

听说桥梁营有一个叫李社均的战友,入伍前曾在夏郢开过照相馆,我就请求抽调他过来协助我工作,接着我请求回国到昆明军区购买一批摄影器材,首长立即批准执行。

暗房就搭建在俱乐部和电影组的住房旁边,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了晒照片的感光箱等一些工具。我们两人分好工:我负责下连队摄影,李社均在家专门晒照片。他确实是有经验的好手,他利用自然光来感光,照片晒得又好又快。

我负责的摄影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差事,一个月内要给全团5000多人每人照一张,全团26个连队,就要每天照一个连。我每天吃过早饭就一个营一个连地跑。到了连队工地和阵地,找好景点、架好三脚架、装上海鸥牌120照相机,一个班一个班轮流拍照,每人照一张。战士们在景点前一站好,我立刻按快门,接着照下一个,为了赶时间,也只好这样“流水作业”了。

有的战友要求合影或摆其他姿势多照一张,原则上是不可以的,但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就这样,我中午不能休息,站着拍200张照片,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脚软。晚上回去,还要冲洗胶卷、晒相。做完后,我们两人还得一个连一个连地把照片分拣好,一直忙到半夜12点以后才能休息。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团首长交给我的任务,而我也瘦了10多斤。最可惜的是,后来问及一些战友,有部分连队把照片拿回去后,不知什么原因,根本没有发到每个战士手里,使“越南留影”成为泡影。

射杀猴王

越南是热带气候的国家,热带雨林十分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出国前我们学习了中央军委为援越抗美部队制定的“爱护越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越南群众一针一线”等八条纪律。然而,有些事情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就出现了“射杀猴王”的故事。

团部机关驻在12号路丁多村对面的一条大山沟内,周围都是原始森林和悬崖峭壁,野生动物很多,更多的是猴群。

这些猴子经常在晚上结伙到炊事班偷东西吃,搞得伙房乱七八糟。它们还窜到各个宿舍偷吃零食,而且最喜欢吃牙膏。可那些家伙不会拧开盖来挤,而是用嘴咬破牙膏壳,再挤出牙膏吃,往往把一支牙膏咬得千疮百孔。人们早上起来刷牙,一挤,牙膏从四面八方挤了出来,只能丢弃不用,非常讨厌。但是更讨厌的是白天人们正在办公或休息,它们也来骚扰。在团首长住房上方的悬崖上,就有一个约一百多只猴子的猴群,天天在树上跳来跳去,还发出吱吱的叫声,有时还将一些石头、树枝、树叶弄掉下来,非常可恨。团长曾指示战士演出队敲锣打鼓,想以此把它们吓跑。但第二天这些讨厌的家伙又回来了,继续它们的嬉戏打闹。锣鼓声听得多了,它们也不怕了,你敲你的,我玩我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团长王成功下令:打掉它们的猴王,驱散猴群!

领命的是作训股的刘参谋,此君是湖南人,瘦小的身材,他曾在1964年全军大比武中,获得过军区射击比赛第一名,号称神枪手。那天,刘参谋手持步枪,举枪瞄准猴王,只听一声清脆的枪响,一只硕大的猴子应声从悬崖的树上掉到地上,其他猴子哗啦啦地四处逃窜。这只猴王头很大,有胡须,看来是位很有威望的长者,由于它教“子”无方,才招致杀身之祸。

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了猴子的骚扰,环境安静多了。后来,可能是重新竞选出了新的猴王,新猴王又带领它的“子民”重回旧乐园,但它们比以前乖巧了很多,能与我们和平相处了。

凯旋而归

从1966年3月至1968年5月,经过6支队314团和315团等部队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战,全长217公里的班南贡—西庄(奠边府)12号公路全线竣工。1968年5月30日隆重举行了12号友谊路交接仪式,中国援越抗美工程指挥部副主任罗洪标和越南交通部潘部长出席了交接仪式,并分别致辞。

1969年3月下旬,315团在越南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援越抗美任务,奉命回国。从越南义路省到中越边境的老街市,要翻越黄连山。3月25日,团直机关梯队在傍晚抵达黄连山脚那朗兵站。第二天车队开始翻越黄连山。

位于越南的援越抗美烈士墓

黄连山,海拔3142米,是越南最高的山峰。山下林海苍茫,半山是云雾缭绕,山顶却是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山上山下温差达20多度,在山脚可以穿衬衣,到了山顶要穿棉衣。

翻越黄连山后,26日下午4时到达越南边陲城市老街,只见街道上早已聚集大批前来欢送的越南政府官员、越南人民军官兵和群众,群众还舞狮舞猴来欢送我们。越方为我们举行了简短的欢送仪式,在写着“越中友谊万古长青”的主席台上,越方官员和我315团团长王成功分别致辞。

与老街一河之隔的我国云南省河口县,也是红旗飘飘,热闹非凡。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打着“向祖国亲人致敬”的标语牌,跨过连接两国的河口大桥,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含着泪花在心里默默地说:“祖国母亲,我们回来了。”

河口县的驻军和干部群众列队欢迎我们,街道两旁挂着“热烈欢迎援越抗美部队凯旋归来”、“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祖国人民欢迎你”等标语,我们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又穿上久违了的草绿色军装。

32万中国军人在历时8年艰苦卓越、战功显赫的援越抗美战斗中,有4200多人受伤,1430人牺牲。其中,6支队314团有9位烈士、315团有23位烈士长眠在越南的土地上。战友们,我们怀念你们,我们向你们致敬!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敌机炸弹越南
读图
越南·河静省
开心炸弹
越南百里“银滩”
单兵扛导弹
敌机不支,腾空逃去
敌机不支,腾空逃去
“凯萨娜”侵袭越南
偷架敌机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