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应以日为鉴

2014-03-10赵晓

中外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信贷城市化房价

赵晓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不时借鉴他国经验。而与中国同处东亚,并有着文化同质性的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

隐患已浮出水面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为52.6%,相当于日本1954年的水平。33%-68%是日本城市化率上涨最快的波段,我们目前也正处于这个阶段。日本泡沫崩溃在1980年代,城市化率接近80%。对比中国,考虑到城市化的规模优势,中国应该还可以继续维持经济适速增长20-30年。但在这之后,中国经济是否会像日本“失去的十年”那样陷入低速增长,甚至出现衰退?对于这个问题,要警惕以下三个负面因素。

第一,过度投资下,两国金融都有(或有过)失衡态势。我国宏观信贷规模(以信贷/GDP占比来衡量)已从2000年的105%,上升至2012年的187%;与此对应的是,在日本,该信贷比从1980年的127%增长到1990年的176%。另一项重要指标是,2008-2012年,中国社会总融资占GDP比率也快速提高了5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过去四年,中国信贷规模的扩张速度,比日本1980年代水平更加显著,金融有过度杠杆化的风险。

第二,经历过经济大扩张后,两国企业债务都上升到危险区间。有研究测算,中国的公司债/GDP占比从2007年的90%,提高到2012年的124%;与之对应,日本的公司债/GDP占比从1985年的95%上升至1993年的123%。公司债的扩大,源于土地和不动产抵押的扩大,一旦房价下跌,势必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引发债务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近些年,企业信贷危机在温州、鄂尔多斯等地也确有预演。

第三,伴随着信贷规模扩张,两国都经历了房价的快速上涨过程。2006-2012年,我国实际房价(去除通胀因素)年均增长率为8.9%;这与1986-1990年日本房价年均增长6.6%相似。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中等阶层的收入水平低,今天我国市民的住房购买力要远低于1980年代的日本。这不仅直接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雇工成本(工资),使实体企业难以扩大再生产;还提高了居民生活成本,激发了极大的社会不满。

制度障碍务必松绑

与此同时,还要正视我国自身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性,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打破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让农民进城迈得开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4%。让这部分农民工不再迁徙并成为市民,先要从户籍和土地制度上为他们松绑。另外,我国未来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难题,这就更需要户籍、土地和计划生育制度改革相配合,使我们盖大楼的城市化转向名副其实的人口城市化。

第二,为人口城市化营造积极的环境,让农民进城不受歧视。社会福利体系的不完善,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农民进了城还要面临艰难的生活。我国的吉尼系数从1980年的0.3上涨到2008年的0.5,已超过国际警戒红线。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更需要实质的缩小。

第三,降低商品房的交易成本,让更多人住得起房。1987年是中国人口出生率的高点,现在这批婴儿正好长大成人,26岁左右,正是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的时候。2013年10月,笔者在秦皇岛发现,整个城市大兴土木,已建“广厦千万间”,但空置率极高,住房资源被浪费。要使相对过剩的空置房供给巨大的潜在需求,眼下急需从降低商品房的交易成本做起,中长期还是要从土地产权改革上突破。未来看,新型城镇化会继续缩短城乡差距,城市和乡村也变得越来越像。笔者以为,新城市化不必拘泥于全国一盘棋的规划,可以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多做差异化的创新。

以邻为镜,可以明发展;以史为鉴,可以开共荣。日本在城市化率达到70%后房产泡沫开始破灭,而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刚过50%,如果掌控得好,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责任编辑:马小琳

猜你喜欢

信贷城市化房价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去库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降房价
2016房价“涨”声响起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