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玻璃亦鞘亦刀 静物摄影《特别约谈》有话要说

2014-03-08正刊简雨轩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静物摄影

《正刊》记者/简雨轩

玻璃亦鞘亦刀 静物摄影《特别约谈》有话要说

《正刊》记者/简雨轩

烫并凉爽着,杯子不仅仅传导温情

>>>镜后拍客

玻璃变脸鞘为刀,冰美汗血只瞬间。

这是一次为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而按动的快门——当“特定关系人”被定格为法定词!

“是归到主题类呢还是其他类呢?”他犹豫着。

9月17日,平遥县文庙大成殿前院。2014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幕在即,全国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摄影作品展将作首次亮相。征稿自6月20日起至8月10日截止,各地已统一选送作品926件,将有百幅入围作品参赛。

正忙着布展的县文联主席赵永平,从创办起,已陪伴平遥大展走过14个年头,还很少为一个行业展的作品落位发过愁。进入记者视线的《特别约谈》,是一幅等待上墙的静物摄影,未经PS化妆,画面简练、冷静,呈浅蓝色预设基调。与众多通俗直白作品相比,《特别约谈》似乎是“曲高和寡”不易读懂。根据“只参展、不参评”的约定,此照由主办方特别委托国家高级摄影师、摄影展评委、《正刊》执行主编曹参创拍。

静物摄影,怎样读懂?《特别约谈》有何看点?请跟随记者走近创拍。

兼具传统跨界,又混搭“两类”

“老兄,混搭啊,有想法。可惜,不能给你投票呵!”在肖杰的眼里,《特别约谈》属复式结构型的,有着难得的交互式的视觉诉求,“两类”都可归,且兼有传统和跨界的味道。肖能读懂曹的作品,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他俩曾是《中国检察报》(《检察日报》前身)摄影部的记者。

《2014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暨“关心您·保护您·帮助您”预防职务犯罪摄影大赛评选办法》规定,评奖作品按主题类和其他类进入程序,前者须紧扣预防职务犯罪,后者可涵盖风光艺术。大赛评委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厅长宋寒松,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悦,中国检察官文联摄影协会秘书长肖杰等9人组成。8月23日,晋中市人民检察院大会议室成了临时展厅,评委们在摆满照片的走道中来回转。整整半天,慧眼识珍,艺海拾贝,挑选出了百幅获奖和参展作品。

赵永平主席向首次来平遥参展的曹主编介绍,平遥连续办了十几年影展,早已不满足风花雪月的糖水片了。有层次的影人与观众,喜欢聚焦有思想的艺术作品,“浮躁的东西看多了,他们或许更喜欢能沉静下来的片子。”

双方都期待,《特别约谈》等作品能拥有更多的观众和知音、更多的互动和想象空间。

记者注意到,近千件参赛作品,属静物摄影的只有四件,其中《正刊》编辑部送展两件(组)。与《特别约谈》同时送展的《气正风清》四联组照,十分通俗,被王悦评委一眼看好,同时根据他的建议,组合顺序作了调整,进一步突显静物组照的黑白灰阶梯节奏。

“选择作品的配比结构很讲究,一般以5:3:2为好,即特别直白的占五成,委婉易懂的占三成,三思而回味的须占两成。”曹主编有三十多年策展经验,在他看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主题展,很像一个塔,基础要大、逐步攀升;更像一个人,大部分可由脂肪肌肉组成“肉身”,而起支撑作用的则离不开“骨头”:“用前者之‘软’营造亲和力,去收获一片叫好的收视率,以后者之‘硬’打造战斗力,激发可圈可点的冷思考,两者都很重要。”

在火锅店吆喝冰淇淋!或许,这就是主办方特约《特别约谈》参展的特别用意吧。

《特别约谈》的创拍,是针对这些年频遭社会诟病的“特定关系人”,据作者透露,灵感冲动源于刑法修正案(七)的通过。近年来,因身陷“特定关系门(人)”而落马的官员不少,原因很复杂。针对此现象,作者想通过视觉构成,聚集更多人的关注和智慧,而不是满足单纯的提倡或批判。

静物摄影可谓是“孤独的艺术”

午夜咖啡与谁喝!红颜?独自?还是纪、检在请客?是闻香不忍喝、苦口不好喝,还是有心事没法喝?折腾了一晚上,在影灯空调的作用下,浓香的滚烫已蒸发成乏味的冰凉——“潮起又潮落”,杯中留下了一道浅浅印痕,难道这就是人生迈不过还是必须面对的坎?答案谁能知。

在作者看来,与旅游采风玩发烧相比,静物摄影过程很枯燥、很寂寞,可谓“孤独的艺术”。相比普通的采风摄影,由于受场地设备及道具储备等硬件限制,静物摄影是门槛相对较高的小众摄影,容易让人却步。玩的人不多,能玩上手的更少。仅有的静物摄影师,大多只为商业服务,如替广告包装拍摄香水珠宝、手表鞋包,为拍卖活动拍摄古玩目录、藏品样本,“能为社会公益代言,尤其是创拍摄廉政主题静物照的公司(人)很难请到。当然,这与目前大学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教材缺失有关,也与官方需求不持续、不明确,以及公益载体并不发达有关”。对这一现状,作者不无担忧,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从婚礼策划师、足浴师甚至家政保姆等,很多新兴工种都被细分并设考核等级,而本应前景看好的“公益创拍”,却面临用工难、角色尴尬,很多活只能临时凑合。

什么是静物摄影呢?“大凡针对静止不动客体物的拍摄,大到山脉、桥梁、楼房,小到考古和刑案现场的器件拍摄,从广义讲也可称‘静物拍摄’。然而,狭义的静物摄影专指影棚台面拍摄,特征是可换背景,道具可脱离原‘身世’环境,且讲究用光布景构图,能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训练既‘听话’而又难‘伺候’的道具,以新的对话框直接或含蓄地传递视觉信息。”据作者介绍,静物摄影根据不同材料对光的反应,一般分成反光体、传导体、吸光体和复合体四类创作。《特别约谈》的主要道具属传导体(玻璃杯)和反光体(陶瓷杯)。静物摄影创作大致分为:命题和前期构思,道具准备和方案加工,架上拍摄和完稿。有些创意类的作品,还要运用PS二度创作。

同事们都知道,身为主编的他,整天忙于出版和上级交办事务,从不用QQ、微信、微博,也没时间参加休闲类的采风摄影和各类大赛活动,但对最高检预防厅这次发起的主题活动却十分看重。他认为,这是一次“公益静物摄影为‘独乐’到‘众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色调若离若现:浅浅的蓝、绿、粉+浓浓的红,讲述一个朦胧而又明确的情感故事

观片的八个切入点:

① 绿色的玻璃杯:寓青梅竹马 / 传统婚姻(聚焦:干枯)

② 桃色的玻璃杯:寓红颜知己 / 浪漫开放(聚焦:发酵)

③ 滴血的玻璃杯:寓潜在危机 / 旁观者清(聚焦:冷观)

④ 嬉鱼的瓷器杯:寓苦口难咽 / 小鱼争宠(聚焦:搅局)

⑤ 特别提示:这杯咖啡不好喝 / 苦口难咽(聚焦:蒸发)

⑥ 旁白:“请你喝咖啡,说说是怎么回事?”

⑦ 旁白:“难道是缘已尽、独守空‘悲’?”

⑧ 旁白:“关系没处理好,对谁都是伤害?”

尝试通过观念表达释放“廉商”

创作遭遇瓶颈,究竟是观念陈旧,还是观众的口味依旧?在大赛评选现场,铁窗、高墙、手铐、囚服,这类被反复沿用几十年的概念片仍占一定数量。其中有一张主题类的照片:戴铐的双手作前景,衬着大娘满是皱纹的脸,在地方曾得过特等奖,这次却遭遇落选,可谓见仁见智。

据了解,不少地方聘请当评委的摄协人士,大都因爱好彩霞满天风光照和唯美艺术照,偶遇贴着陌生符号的亲情苦难片,很容易被打动投票。因而,有些作者(品)为获奖也只能寻此套路。

《特别约谈》作者由于没有取悦评委拿奖的压力,所以可放开手脚实验创新,不求“张力”“视觉冲击力”,只求言之有物。但究竟谈了什么呢?似乎什么都谈了,或什么都没谈,《特别约谈》是个有趣的视觉魔方:就过路人而言只是好看好玩,对驻足者则是提醒其看好玩好。作者解释,“这幅作品其实没有预设答案,要的就是玩当代艺术,让观众相互探讨,不想用所谓的道理进行说教。前面提到,灵感源于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约请贪欲背后的特定关系人喝咖啡,或许从“蓝山”到“廉署”,仅一步之遥须一生走好。因为,专为红尘红唇的红灯已经亮起!

职场生涯,干部一旦中招,无论是被动下水还是主动跳坑,都是十分痛心的事。《特别约谈》通过一组杯子的排列组合,营造与情感有关的蓝调,有心尝试“廉商”训练:将“贿/悔、利益/尊严;色/涩、直接/迂回;赤/撤、模糊/确定;碎/岁,锋刃/温润;恋/链、婚姻/家庭……”等关联要素组配,以平和的光影构图,呈现简约而洋气的画面,同时,又借中国太极式固本之道,让安危得失祸福熔于一炉,力求不言自明。

传统的静物摄影,如何融合“当代”的、“观念”的艺术因子?在作者看来,“观众才是主角,《特别约谈》只不过是一块征求多项选择的背景板,期待见仁见智,把感受、推演、见解直至结论都留给现场,使每位观众能成为对话的命题者、观察员、考评委,可在极其宽松、释放的环境状态下,用眼睛思考,互动讨论原本有些沉重的倡廉话题。”

《特别约谈》追求清风“柔术”

说到“张力”,在《特别约谈》作者看来,这是一个在烧友圈长期被严重“偏食”和“误读”的词,大有不是高度不为酒不为歌的情形。按理,张力是伸缩自如的健康态,让人联想深海软体动物章鱼,陆上凤凰仙子孔雀,不管是八爪还是羽屏,或御敌或斗艳,开张总有关闭时。

“张力”或“视觉冲击力”理论,对艺术创作有推动意义,但不可忽视的是,当这一理论被商业“拿来”包装炒作无限放大后,已变异为视觉暗示和视觉诱惑,其终极目标是引爆消费主义(者)的种种占有欲和炫耀性冲动。在所谓“眼球经济”的捆绑下,“张力”被过度食用,难免亢奋麻木成瘾。对“张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运用,有著名默多克新闻总部访问背景的他一直持谨慎态度,认为“商业片”和“公益片”,虽有交叉并行,但毕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应“看题材配料用力,该张则张,该冲则冲,而有些创拍,应不张不冲,保持定力和原味,期待真正识茶懂酒的‘品师’评说”。

“视觉之翼总是张着,张扬过头了,会成为收不回去的‘铁爪扇’。”作者直言,武术柔术都是功,张力是内敛的底线与情怀,而内敛则是张力的上限与境界,两种不同的情形呈现,如同运动与静止,战争与和平,红锋对白刃,或扬或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都是人类情感的集中造型,同时构成世界万象最基本的图景。当图像锋刀卧鞘呈现蓄势,可能会流失不少好“重口味”的观众,然而,在淡淡回味中引发思考,这也是一种大美,为什么我们的读取仅习惯以惊艳而惊喜、惊呼呢?

追求清风“柔术”,《特别约谈》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一张似乎直白冷冰的静物摄影,其实暗藏玄机。

真正舞台是个不需操控的“场”

传输而不灌输。面对当下有些公益宣传流行“高大全”的尴尬,《特别约谈》更愿娓娓道来,以亲和的画面进入书房、咖吧和公共休闲区,在“淡淡的蓝与一抹红的对话”中,与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人交流,共同探索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种种“纠缠”:忧郁与忧患、边界与底线……

《特别约谈》作者告诉记者,“这次以选择静物摄影来完成交办作业,实属无奈或别无选择,因为空洞的说教没人理会。”以预防职务犯罪举旗的《正刊》,由最高检预防厅主办,是全国首份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预防类通俗期刊。作为创办发起人之一的他,在经历四年办刊后更切身体会到,文化软实力不是软弱无力,不能只讲空话放空炮。反腐倡廉任重道远,光有政治口号、官方号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将好的主张“软化、转型、提升”,使其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全民合诵的倡议。只有凝志凝神,聚智聚力,才能产生长久行动与长效结果。

办展是件好事,可以造势。但作为同是资深策展人的作者看来,“在确定的时间地点集中展出,效果总是有限的。只有在不确定的时域,那些离开主办方和评委视线的,经得起环境选择、能自由飞翔陈列的作品,才可以让倡廉的旗帜飘得更久远,因为往往不能‘操控’的‘场’,就是巨大无边的舞台;往往没有启落的大幕,剧就已在活生生地上演了——让作品(宣传)进入生活,让生活定制宣传(作品)——这才叫恭身亲民,这才叫接地气、有生气。”一番点拨,让记者似乎明白了创作《特别约谈》的“战略”定位与射程:不在乎得个奖,不满足当下展,看重和要的是,能否让画面中无声的台词跃入观众眼帘,经流传成为倡廉戒语:“小心碰杯,当心吃咖啡呵!”

帮人一把,让徘徊者迷路知悟。有内涵的公益静物摄影,让无声胜有声。

编辑:刘雁君 nina_lyj@sina.com

冯晓淑 fxs0914@163.com

猜你喜欢

静物摄影
潘明达作品
静物写生
莫兰迪 静物
《水粉静物》
静物(节选)
怎样写静物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