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2014-03-08胡红波汤献国

医疗卫生装备 2014年9期
关键词:灾区队伍装备

胡红波,汤献国

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胡红波,汤献国

目的:分析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的特点,思考提升卫生装备保障能力的主要对策。方法:总结灾区救援环境恶劣、对自我保障能力要求高、保障任务繁重、工作重点突出、形势复杂、协同配合难度大、人员受限、技术配备要求高等特点,分析研究相应对策。结果: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应当加强装备配备,完善物资管理,加强应急训练,提高保障能力。结论:研究和思考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抗震救灾;卫生装备;保障能力;分析;研究

0 引言

非战争军事行动(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MOOTW)是指应对非传统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国际、国内现有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下,抢险救灾已成为我军面对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以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如果没有军队卫生力量的积极参与,其造成的危害和人员损失会更加严重。而这类军事行动的目的、手段、方式以及动用的装备等一系列内容,与敌我交战的战争军事行动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自20世纪末以来,为应对日渐凸显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军队医疗单位为主体展开的医学救援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出来[1]。相应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能力的建设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

1 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的特点

《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明确指出,军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是军队的重要使命。以抗震救灾为代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卫生装备保障,既有与战争行动相同的特点,又有鲜明的不同点。

1.1 环境恶劣,自我保障能力要求高

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模式既不同于常规的军事战场,也与通常的地方医疗防疫救灾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由灾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地震发生后,震区往往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道路阻塞,同时伴随着余震、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灾区内供水、供电等设施很难得到及时修复[2]。为确保军队医疗机构医疗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卫生装备保障队伍要有高效的自主性和自我保障能力,如在到达保障地域前或保障展开后的一段时间内,一般要自己负责、或与其他救援队共同负责食物、饮水、防护、卫生、能源、运输、通信、安全以及自我健康等各种工作和生活保障,有条件的可以依靠其他专业团队协助承担安全、运输、通信和生活保障等内容[3]。

1.2 任务繁重,保障工作重点突出

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的主要来源有2个:灾区医疗机构原有的医疗设备和后续医疗救助机构携带的医疗设备。前者受地震的影响,损毁率较高;后者由于工作负荷过大、使用环境恶劣,容易发生故障。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到达保障地域后,首先要协助当地医疗机构清点现有的医疗设备,将受损设备及时修复投入使用,同时还要对所有的卫生装备进行维护保养、耗材补充和故障排除。在震区进行医疗救助的前期,急救类、诊断类、监护类设备如呼吸麻醉机、X线机、心电监护仪等使用量较大,后期防疫消杀类设备如超低容量喷雾器、消毒灭菌挂车等使用较多,这几类设备也是卫生保障工作的重点。

1.3 形势复杂,协同配合难度大

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在进入保障地域后一般集中归拢,接受救援指挥部的统一调度。队伍的集结地主要位于大型医疗救治点周边,便于就近保障。但部分医疗救治点分散在灾区各个区域,对他们的卫生装备保障力量就要分散派出。灾区地域复杂、交通阻断、通信不畅,加上各医疗救助力量混杂又自成体系,沟通难度很大,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很难提前了解各单位医疗设备的运行情况,制定人员、物资分派方案,不利于确保卫生装备高效及时保障。

1.4 人员受限,技术配备要求高

受灾区道路、环境的限制,进入保障地域的人员和装备数量有限,同时,他们担负着数支医疗救助队伍卫生装备的保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无法严格按照“放射”、“光学”、“电子”等专业分类对保障对象进行区分,所以需要保障人员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与之相对的,特种医疗设备如X线机、血球分析仪、呼吸麻醉机等设备的维护与修理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维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设备的诊疗能力,这就需要保障人员的维修水平既要“全”,更要“专”,对保障队伍的人员配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由于保障形势紧、保障任务重、工作强度大,加之环境的不适应、饮食供应不及时、睡眠休息难以及时得到满足,使保障人员身体负担非常重。另一方面,身处地震废墟中,面临大量死亡、伤残人员,给保障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保障人员的身体素质要好,心理调节能力要强。

2 提升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能力的主要对策

2.1 加强沟通协作,服从统一指挥

抗震救灾期间,大量车辆、物资、人员支援灾区,其规模和强度不亚于一场战争。要管理和使用好这些资源,离不开集中统一的指挥调度。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应及时加入救灾部队的指挥体系,并服从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全力完成卫生装备保障任务。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军民结合、高效顺畅的应急物流联合指挥系统和信息沟通机制,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前后衔接、保障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

2.2 加强装备配备,完善物资管理

专业装备器材是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的关键因素。抢险救灾通常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指挥,为加强军地协同,在部队装备体系外还应补充相应的军地通用装备器材,如卫星电话、远程视频系统等。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应建立专门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管理体系,筹集包括通信指挥装备、个体防护装备、卫生装备保障零配件箱组、生活保障装备、个人生活用品等各种物资。按照“定点定位、定量储存、定向保障、定期更新”的要求,搞好装备器材动态管理,对消耗量大、生产周期长、动员能力有限的物资和关键性原材料、元器件进行必要的储备[4],确保在紧急状况下,各项装备物资保障充足。

2.3 加强应急训练,提高保障能力

地质灾害目前还无法做到有效预报,其具有发生急促、反应时间短、救援紧迫等特点。围绕抗震救灾行动加强应急训练,既是职能所系,也是提高保障能力所需。日常规范完备的训练,可以为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保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确保应急保障及时有效的开展,为医疗救援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应当重点提升以下2个方面的能力。

2.3.1 自身防护与保障能力

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在执行保障任务的同时,同样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和破坏。如何确保队伍自身不受或少受自然灾害的干扰,适应灾区恶劣的生存、工作环境,是能否顺利、有效完成保障任务的基础。因此,卫生装备保障队伍一方面要配备专业装备器材,如野外发电机、储水和净水装置、折叠床(桌、椅)、塑料布(可做雨具)、照明设备、炊具组套、主副食品等[5];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抗灾防灾能力的生存教育训练,普及抗灾防灾知识,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各种专项训练,如恶劣条件下驾驶车辆、各种损伤的自救互救、野外定向与定位等;同时,还要加强人员的心理疏导训练,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6],确保人员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投入到卫生装备保障任务中去。

2.3.2 快速反应能力

地质灾害比战争更难预测,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是保证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快速展开、快速行动、快速保障的基础。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应针对保障区域实际,加强与地方地震情报预警单位的沟通,借鉴国内外抗震救灾行动实践的经验教训,在探索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合理区分任务,妥善制定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地震灾害的卫生装备保障行动计划和方案,覆盖卫生装备保障队伍抽组、动员、收拢、机动、行军等各方面,并通过演习实践不断修订和完善,确保一旦有事,处变不惊,快速反应,高效运转,有效保障。

2.4 利用社会力量,完善军地协作

抗震救灾行动参与力量众多,有时跨区行动、军地联合。军队卫生装备保障队伍除了自身协同外,还必须积极与地方政府和部门进行协调,重大行动需要与地方相关机构密切协作,形成有效处置危机的合力。首先,要积极主动地与地方地震预警机构进行沟通,掌握灾区余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避免人员、装备、物资损失[7]。其次,协调地方医疗机构,做好灾区医疗设备的清点,制定维修计划,及时修复重点医疗设备,确保同各医疗救助点的通信畅通,做好对主要医疗救助点的保障。最后,会同相关部门,征调具备医疗器械修理经验、接受过防震救灾训练、对当地地形地貌较熟悉的当地居民或者志愿者,加入卫生装备保障队伍,弥补人员和技术力量的不足[8]。卫生装备保障队伍的“能战度”包括了上述的联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必须注重强化联合意识,充分发挥各种力量的整体效能。

3 结语

近年来,国内地质灾害频发,无论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是芦山地震,都给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害。军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是军队的重要使命[9]。为及时有效地为灾区医疗救援机构提供快速可靠、科学合理的卫生装备保障服务,确保医疗装备最大效益化、人民生命最大救治化,切实提高卫勤保障中医疗装备维护的合理化水平,研究和思考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所预编了野战卫生装备维修队,具有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实施装备保障的能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环境适应和自我保障上还处于演练阶段,缺少实际经验,专业装备器材的配备达不到相关标准。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思考抗震救灾行动中卫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提高装备配备标准[10],组织应急演练、参与实战,锻炼提高人员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对灾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确保应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1] 陈宏光,史云玲,谢明.军队医院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7):16-17.

[2] 张庆江.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武警医学,2006,17(10):25-28.

[3] 孙华,王继群,段晓军,等.“非典”物资装备应急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8):21-24.

[4] 杨文键,胡文峰.优化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功能[J].中国减灾,2009(3):98-112.

[5] 刘宗熹,章竟.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1):31-36.

[6] 周学君,杨俊,罗显荣,等.特大地震灾害军队医院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2):72-74.

[7] 江再茂,雷万生,王先桥.军队医院抗震救灾应急医疗的做法与体会[J].人民军医,2006,49(10):46-50.

[8] 周俊奇,孙胜,王谦,等.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实践与思考[J].西南军医,2010,12(5):33-36.

[9] 赵文武,伍国正.我国南方冰雪灾害的特征与城市救灾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0):85-89.

[10]高星.“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绵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机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6):79-81.

(收稿:2013-05-13 修回:2013-10-21)

Capacity building of medical equipment support in earthquake relief

HU Hong-bo,TANG Xian-guo
(Institute for Drug and Instrument Control,Joint Logistics Department of Guangzhou Military Area Command,Guangzhou 510081,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features of medical equipment support in earthquake relief and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edical equipment support.MethodsThe features were pointed out such as harsh environment,high requirements for self support and technology,high workload,clear working emphasis,complicated situation and limitation in personnel.Som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ResultsIt's suggested that equipment,materials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training be emphasized.Conclusion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medical equipment support in earthquake relief.[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4,35(9):119-121]

earthquake relief;medical equipment;support ability;analysis;research

R318;R821.1+5

A

1003-8868(2014)09-0119-03

10.7687/J.ISSN1003-8868.2014.09.119

胡红波(1985—),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huluobu04@aliyun.com。

510081广州,广州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胡红波,汤献国)

猜你喜欢

灾区队伍装备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灾区援建项目代建制及其实践探讨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还剩多少人?
灾区笑脸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赴灾区日记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