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野牧歌随风飘
——专题片《奏鸣新农村建设和谐乐章》拍摄随笔

2014-03-06张毅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新媳妇党和政府全家福

□张毅

田野牧歌随风飘
——专题片《奏鸣新农村建设和谐乐章》拍摄随笔

□张毅

提起大岗村,耳边就会回响起一曲已经久远了的旋律:“四座城门大岗村,豆腐担担王古村,臧炭村、烂辇村,盆盆罐罐尚书村……”这首民谣,曾经是陕西省富平县的乡间最真实的写照,它道出了“大岗村”们的苦,道出了“大岗村”们的穷。然而时至今日,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已然席卷了西北大地,富平的乡间,还会如同民谣中唱的那般苦那般穷么?带着疑问与追寻,我们摄制组一行来到了曾穷得“赫赫有名”的大岗村。

村里来了“新媳妇”

刚进得村来,就听见了几乎响彻天际的“咩咩”声,循着声音来到村挤奶站。“站长”郭京和带着憨厚的笑容迎了出来,伸出热情的双手,也打开了滔滔不绝的话匣子:“咱这挤奶站啊,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了。每天早上,大家都雷打不动地把羊赶来挤奶。”“咋?你们村全养羊了?”“那是啊。上面给咱送来了好政策,还送来了奶山羊。这羊啊,可就是咱大岗村发家致富的‘金宝宝’哩。”

能有这么神奇?我们半信半疑地跟着他进了客厅,立刻就被迎面墙上的一张大照片震撼住了:披红戴花的奶山羊头尾相连列队于村委会广场,羊群前则是兴高采烈的村民们……伴随着郭京和的介绍,我们逐渐把那番景象还原:2009年,上级为了摘掉大岗村的穷帽子,为村里免费送来了莎能奶山羊。过怕了穷日子的村民们喜笑颜开地把这些羊亲昵地称为“咱村的新媳妇”。而认领当天的场面,也真像娶亲,欢快的锣鼓点、火辣的大秧歌将广场扮成了欢乐的海洋。羊儿们披红戴花,迎接新主人;抱着自己的“新媳妇”,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有人甚至掉了泪……听着听着,我们便被这张照片感动了,将镜头对准它,来了个长特写,以将这感动收藏。

挤奶站前的热闹景象,无疑也是最好的素材。我们的摄像机又对准了挤奶站门口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人脸上那由衷的笑容,成为我们画面里最多的亮点。是啊,从贫穷里走出来的他们,没有理由隐藏起内心的喜悦,没有借口不去追求新生活的美好,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的镜头贪婪地拍个不停,而现场那不绝于耳的“咩咩”声也被同期录制,用郭站长的话来讲:“这是大岗村的特色音符。”

随后,我们在村支书李京安的带领下,走遍了大岗村。印象最深的,是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大气的羊圈,看来“新媳妇”们的待遇都很高。这也形象地证明了大岗村的经济已经从以往土里刨食的“土经济”真正变成了围着羊转的“羊经济”。看到了我们的镜头,正在吃草的羊儿毫不羞涩地摆了个POSE,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而李书记的笑声最为豪迈。是啊,“新媳妇”们为村子立了大功,他这个当家人能不开心吗?

农民都当上了老板

在大岗村拍摄了几天,最大的感觉,是街上几乎看不见闲人,间或看到谁,也是急匆匆地走过。这拍起来,画面也显得太冷清了。听到我们的抱怨,李京安哈哈大笑:“这就对了,我们村的人啊,都当老板了。老板自然得忙着挣钱了。”

农民都当上老板了?这可是个新鲜事。我们敏锐地感觉到:这又是一个绝好的素材。于是,抱着摄像机,我们开始和李书记走家串户。

我们先走进了一家面粉加工厂。厂主热情地迎了上来。听罢来意,他感慨地说:“这真得感谢国家啊,总想着我们这些农民。以前,我就是靠种地,日子没法提了,可现在……”他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来到厂门口,指着排队的卡车长龙,“你看,这都是来提货的。你说,我现在的日子咋样?”望着他激动的脸,我由衷地伸出了大拇指,而一旁的摄像机也把他的激动和自豪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在我看来,这激动和自豪的背后饱含着对党的好政策的真挚谢意。党,是不会忘记人民的!

在服装加工厂,则别有一番景象。厂房里现代化的生产线轰鸣不停,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老板笑语盈盈地接待了我们,提起以往,语气有些“不堪回首”:真是穷啊,连女子都不愿意嫁到大岗村。如今可不一样了,做起了买卖挣来了钱,外来的女子都抢着嫁到大岗村呢!”我故意问他:“上级的政策好吧?”他忙不迭地喊:“好!好!党和咱老百姓,就是贴心。”是啊,我为他这句话而赞叹——党和群众,永远心贴心。

走过了一座又一座厂房,我们的心情愈发激动,我们的镜头不断定格。而李书记用一句铿锵有力的同期采访,概括出了大岗村的“老板潮”:“我们就是要让农民跳出农田,让他们都当上能赚钱的老板!”镜头中的他,表情是那么坚毅,神态是那么自豪。是啊,有了党的好政策,大岗村的老板们的金饭碗,只会越做越大。

大喇叭

在大岗村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拍摄,都能听到村里大喇叭的声音。李京安告诉我们:“这个大喇叭,可是有故事啊。”“真的?”我们忙把摄像机对准了他,听他讲起了大喇叭的来龙去脉。

说起这大喇叭,可有年头了。早在改革开放伊始,大岗村就架起了大喇叭,除转播新闻外,还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而经常播放的歌曲节目也深受村民欢迎。那时农村也没电视,大喇叭就成了村民们的最爱,经常能看见村里人聚在大喇叭下,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聆听着。说到这儿,李书记还拿出了几幅老照片,内容就是村民聚在大喇叭下的场景。我们如获至宝,马上借到手,当成了专题片的资料。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家家都买了收音机,别的村逐渐停用了大喇叭,大岗村就把村民们张罗到一起,问问大家啥意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乎所有村民都要求把大喇叭保留下来,说“这是大家的念想”,于是大喇叭继续站岗。后来,虽然家家有了电视、人人有了手机、户户有了电脑,但大喇叭仍然风雨无阻地甩开嘹亮的嗓门继续为村民们播音。

听李书记介绍,村民孙政伟身上就有一个和大喇叭不得不说的故事,我们便采访了他。面对镜头,小孙深有感触地回忆起来:“前几年,我种了几亩果树,眼看着就要收果了,我那个乐啊。有一天,我正在伺弄果树,忽然听见大喇叭喊话,迷迷糊糊的也没听清,就没当回事。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儿有人告诉我:‘小孙啊,大喇叭都通知了,你得预备啊!’一会儿又有人和我说:‘政伟,可得小心啊!’弄得我摸不着头脑,赶忙跟人细打听,才知道刚才大喇叭说的是‘明后两天可能有冰雹,注意采取防害措施’。我一下惊着了,赶忙给果树都披上了麻袋。结果冰雹真的来了,我这个后怕啊,要是没大喇叭,我就惨了。”……听着他的讲述,我们都入迷了,为大喇叭叫好。

我们特意为大喇叭拍了个醒目的特写,它高高地矗立在那里,用声音传播着信息。用村民的话说,它是实实在在成了“党和政府的嘴,农村干部的腿,农民群众的好帮手”;而在我看来,它是福音的传播者——为群众传送着党和政府的福音。

一张全家福

提起“全家福”,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出照片上那一个个幸福的家庭,而大岗村,也有一张“全家福”。与众不同的是,上面的家庭成员可不少,足足有812口呢。

说到这儿,大家就都明白了,这张特殊的“全家福”,就是大岗村所有村民的大合影。我们是在村部偶然看见这张“全家福”的,那像框足有一米多长,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人,年纪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是刚出生的奶娃。这阵势,真是强悍。我们将摄像机对准“全家福”,贪婪地摄取着镜头。李京安则在旁边讲起了这张照片的由来。

那是前年腊月二十七,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忙了一年也鼓圆了腰包的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当时李京安忽然产生个念头:为什么不拍张村民集体照,留下大岗人团聚的美好瞬间呢?于是他把这想法一说,全村的人都鼓动起来了……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岗人换上了崭新的衣服,齐刷刷地站在广场上,当时光忙活大家排队就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呢,村干部嗓子都喊破了。等大家都各就各位了,3位从县城来的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开始自动360度扫描拍摄,20分钟后,812口大岗人的亲切笑容被永远定格了……

啊,富起来了的大岗人,的确需要记录下全村的这份其乐融融,更需要珍藏住这如此美好的生活面貌。全家福,承载的不仅是亲情,更是一种对故土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

对大岗村的采访结束了,我们要同这里告别了。当汽车驶离村子时,我不舍地回头张望,就看见了村口那棵古老的银杏树。无论风霜雪雨、斗转星移,它都顽强地屹立在那里,把枝叶坚毅地向前方伸展。这不就是大岗人的最好写照么?大岗村的田野,在党和政府的阳光照耀下,在大岗人勤劳和智慧的浇灌下,正飘扬起美丽的田园牧歌……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新媳妇党和政府全家福
创意“全家福”诞生记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春光明媚
全家福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全家福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关于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思考
年夜饭话全家福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