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和防制研究进展

2014-03-06毛战胜杨婧芳河南省安阳市畜牧局河南安阳455000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4年9期
关键词:法氏囊活疫苗毒株

毛战胜 杨婧芳(河南省安阳市畜牧局 河南安阳4550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1957年由Gosgrove在美国首次发现,1980年以后该病传入我国并大面积暴发和持续流行,成为对养鸡业危害较大的疫病。本文就IBD的诊断及防制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1 诊断技术

1.1 病毒分离与鉴定

取发病鸡的法氏囊和脾,经研磨后制成悬液,接种到9~12日龄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受感染的鸡胚在3~5天死亡,可见到被接种的胚胎水肿、出血,最后用已知的阳性血清在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上做中和试验来鉴定该病毒。

1.2 血清学诊断

利用血清学试验诊断IBD方法多,特异性强,阳性检出率高,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较多。常用的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AGP)、病毒中和试验(V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968年Wagner等首次运用AGP试验检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该法试验操作简单方便,无需昂贵的仪器,并且能区分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但其敏感性较低。VN法是公认的衡量体液免疫的最佳方法,准确性、敏感性相对较高,且能够测定交叉保护中和抗体的滴度,缺点是耗时、费力,需无菌操作,难用于生产中大规模检测,目前较少有人用这种方法做常规检测。ELISA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敏感性强及重复性好等优点,是大规模检测抗体或抗原的理想方法。朱红利用抗IBDV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夹心阻断ELISA,用以检查血清抗体,并与AGP和VN试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夹心ELISA的敏感性超过VN试验,更远胜于AGP试验。

1.3 分子生物学诊断

近年来,随着一些具有更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快速高效的诊断和检测IBDV的方法被建立并应用于临床。苏卫等选择IBDV基因中A片段的3个各为20bp的片断,分别合成引物V1、V2和V3,利用PCR直接检测IBDV,可快速、特异及敏感地检测出实验室毒株和鸡法氏囊内存在的微量核酸。姜平等成功地建立了扩增IBDV VP2和VP3基因的RT-PCR方法,获得4个IBDV野毒株VP2和VP3基因,为IBD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王永强等在PCR的基础上建立的IBD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敏感地检测初始模板中30个拷贝的病毒核酸,其灵敏度是常规RF-PCR检测方法的100倍。另外,核酸探针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20世纪90年代用于IBD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IBD的早期诊断。

2 防制技术

2.1 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IBD的最重要方法。目前使用的疫苗有两大类,即活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常用的活毒疫苗分为强毒株活苗、中等毒力株活苗及弱毒力株活苗。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中等毒力株活疫苗,如 S-706、LKT、TAD-Y、BJ836、D-78 和 S-706 等,中等毒力疫苗接种后有可逆性损伤,但不影响法氏囊的发育,也不会引起免疫抑制。灭活疫苗多以细胞培养强毒或发病的法氏囊和脾组织灭活后制成油乳剂疫苗,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灭活苗目前主要是用于种鸡在产蛋前进行免疫,提高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防止雏鸡早期感染。黄建文对不同IBD疫苗免疫效果进行比较,认为IBD灭活疫苗是预防IBD最有效的疫苗。

1986年超强毒株的出现使预防免疫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开始着手研制用于防治鸡IBD的新型疫苗,如基因工程脱毒活疫苗、抗原抗体复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及高压力失活疫苗等,目前这些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还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2.2 治疗方法

本病一旦发生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发病鸡场要将病鸡隔离,病死鸡及时采取无害化处理,同时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可以减轻经济损失。

2.2.1 对症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减少应激因素。根据本病的病理过程,针对出血和肾功能减退进行对症治疗,如饮用肾肿解毒药、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等,以达到缩短病程和减少死亡的目的。

2.2.2 注射卵黄抗体

温建新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当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自然感染时使用高免卵黄抗体,能中和病毒,疗效在90%以上。陆峰的试验认为卵黄抗体在治疗时关键要掌握时机,治疗越早,治愈率越高。在其试验中,早期治疗组50只鸡,治愈率为100%,中期治疗组100只,治愈率为95%,后期治疗组治愈率仅为80%。

2.2.3 中药疗法

目前应用中药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陈如明等应用中药方剂,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攻击试验,保护率为95%。余建国应用黄芪多糖悬液注射3日龄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祝国强等应用黄连解毒汤方剂对人工致病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愈率为83.3%,临床治疗治愈率为90.2%。据李华平、赵永福等报道,中草药如蒲公英、金银花、艾叶、大青叶和板蓝根等对该病治愈率较高。

3 结束语

在养鸡业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IBD的危害依然严重,尤其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和超强毒株的出现,给从事饲养、繁殖和疫病防治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难题。因此,需要更深入地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和疫病防制工作,从而使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得以更有效的控制。

[1]胡晓苗,张丹俊,汪丽,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王刚,吕殿红.卵黄抗体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2年01期.

[3]孟学平,韩英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疫苗的研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4]张子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治疗 [J].山东畜牧兽医,2011年09期.

[5]张焱.多味中药对IBDV的抑制作用及其组方对IBD防治效果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6]胡晓苗,汪丽,张丹俊.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年12期.

猜你喜欢

法氏囊活疫苗毒株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危害、临床特征、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苗注射禽流感疫苗的时间
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与猪伪狂犬活疫苗混合喷鼻试验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流行现状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