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重身份建构刍议

2014-03-06曹燕萍张露予

关键词:族群平均值受试者

曹燕萍,张露予

(1.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大学组织部,云南昆明650091)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跨越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处在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环境中,经历着身份的重新建构。传统理念认为身份指个体的性别、年龄、肤色、民族等一系列固定不变的个人特征,但在流动、多变、不稳定的后现代社会,身份不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个人特征,而是个体表现出的多重的、不稳定的社会特征。身份的建构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与人们的归属感相关。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一切事物都变得难以捉摸的社会,身份则是“人们深深感受到的最尖锐、最棘手矛盾的化身”。①Z.Baurnan,Identity.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32.因此,近二十年来“身份”问题成为了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建构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其族群中的高素质者。政府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录取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险峻、交通不发达、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能考取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与其族群的总人数相比还是有限的。能考取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将成为其族群的精英,肩负着国家,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任。位于中国西部、东部、南部、北部和中部的九所民族大学的办学宗旨就体现了这一点。九所民族大学的办学宗旨都提及其培养目标是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为各行各业的顶梁柱,为民族地区的解放事业、为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为各民族的团结、为国家的安定团结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为传播不同的民族文化做出贡献。从这九所民族大学的办学宗旨可以看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重任。同时,作为族群群体的一员,少数民族大学生又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重任,因此对这样一个重要群体多重身份的建构进行认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理论框架

身份建构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其中包括了价值、标准、期盼,或将其他个人与群体的社会角色同化并内化为个人行为和自我概念。②G.A.Theodorson,& A.G.Theodorson,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New York:Barnes& Noble,1969:194~195.这一自我概念与诸如民族、种族、国家、移民、社会阶层、语言等人口统计类别有联系。身份如同一块七巧板,人们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把不同的板块组合在一起构建身份。身份的建构具有多重性和不稳定性。

身份认同的多重性意味着人们会拥有多个身份,如族群身份、国家民族身份、社会身份等。这些身份与特定的语言、行为方式、态度、信念、原则规范以及价值观念密切联系。

族群身份用来指文化上有着自身特点的一种身份,是个体社会身份的一个方面。族群身份与语言紧密相联,以血统为基础,是一种归属于拥有不同历史文化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经历。族群身份不是静止或简单的,是在特定社团里建构起来的。族群身份与群体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关于这些分界线的意识形态相关。语言是保持、跨越和推翻这些分界线的工具。①C.Fought,Language and Ethnic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6 ~17.国家民族身份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锻造和灌输的一种身份,不是个体一出生时就固定下来。这种身份与出生地不相关,需要通过升国旗之类的活动才能培养起来。社会身份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这种概念源自个体对其所处群体成员关系的认识,包括了作为某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②H.Tajfel,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London:Academic Press,1978:63.

身份认同的不稳定性意味着每个人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在个体与其它成员互动中重构。身份的建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一定在青少年时期就定型,而会一直持续到成年。身份的建构是一个心理过程,涉及到个体的心理归属趋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

身份的建构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涉及到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折射出了不同群体在语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不同群体对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占有的不同。经济资本能够直接转化金钱,能够被制度化为财产权;文化资本在特定的情景中能转化为经济资本,且能够被制度化为教育资格;社会资本由社会责任,也可说是“社会联系”组成,在特定的情景中能转换成经济资本,能被制度化为一种标示社会等级的封号。③P.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G.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Westport,CT:Greenwood,1986:241 ~258.不同群体对三种资本的积累与占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这三种资本的积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和兴旺发达。他们的身份建构过程是其积累这三种资本的过程。

三﹑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重身份建构现状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而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就多达25个。这25个民族的生活相对聚居,同时又相互渗透,各民族都在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履行着各自的义务。作为少数民族的精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身份的建构过程进行认真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时拥有世界公民、中国人、云南人、少数民族 (如,撒尼族、傣族)多重身份。这些多重身份的建构首先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语言是身份的一种标识,是进入一个新区域的通行证。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母语(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 (汉语)和世界通用语 (英语)的学习与使用,拥有多重语言身份。语言身份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交际之间存在的一种假定的、标志性的关系。交际方式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能是一种地域方言,还可能是一种社会方言。④D.Block,Second Language Identities.London· New York:Continuum,2007:40.语言与交际方式之间的关系,以三种方式体现出来:语言专门技能 (language expertise)、语言隶属 (language affiliation)关系和语言遗产 (language inheritance)。⑤C.Leung,R.Harris,& B.Rampton,The idealistic narrative speaker,reified ethnicities and classroom realities.TESOL Quarterly,1997,31(3):543~560.语言专门技能涉及语言的熟练程度。笔者通过三个问卷问题:1、我能够很好地讲本少数民族的语言。2、我能够很好地讲普通话。3、我能够很好地讲英语。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对12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专门技能进行了调查。受试者在“非常反对”至“非常同意”五级量度之间进行选择。“非常反对”的分值为1分,“反对”的分值为2分,“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分值为3分,“赞同”的分值为4分,“非常赞同”的分值为5分。统计结果表明:第一个问卷问题的平均值为3.23,第二个问卷问题的平均值为4.03,第三个问卷问题的平均值为2.66。这说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 (汉语)掌握的熟练程度超过了对母语 (少数民族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对英语掌握的熟练程度最低。这是初高中阶段对语言掌握熟练程度的必然延续。120名初中少数民族学生对这三个问卷问题做答的平均值为3.625、4.000和2.8813。120名高中少数民族学生对这三个问卷问题做答的平均值为3.5813、4.4937和3.5125。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第二语言身份 (汉语身份)意识强于其母语身份(少数民族语身份)意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隶属状况的调查是通过让120名受试者对讲民族语的少数民族、讲普通话的汉族及讲英语的西方人在友好、善良、值得依赖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用李克特五级量度记分统计,得出以下结果:1、认为少数民族友好的平均值为4.39,汉族友好的平均值为4.00,西方人友好的平均值为3.59。2、认为少数民族善良的平均值为4.27,认为汉族善良的平均值为3.57,认为西方人善良的平均值为3.43。3、认为少数民族值得信赖的平均值为3.93,认为汉族值得信赖的平均值为3.72,认为西方人值得信赖的平均值为3.39。语言隶属指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以及在情感上对语言依附的程度。从统计数据可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少数民族语言在情感上的依附程度超过对汉语和英语在情感上的依附程度。语言遗产指从父母或社区成员那里学会某种语言。对受试者语言遗产状况进行了百分比统计调查,发现81.3%的受试者的父母能讲少数民族语言,61.3%的受试者出生在少数民族地区,57.5%的受试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度过童年。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重语言身份中存在着矛盾因子,对掌握最好的第二语言 (国家通用语)在情感上的依附不如其对母语 (少数民族语言)在情感上的依附那么强烈。对第三语言(国际通用语)的掌握最差,但对国际通用语在情感上并不存在排斥心理。

下面探讨一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多重群体身份,即族群身份 (如傣族)、国家民族身份 (中华民族)及世界公民身份的定位。语言和文化具有建构身份的功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重语言身份决定了他们同样具有多重文化身份。文化是构成文化身份的要素。文化把一个社团塑造成了一个可识别的团体,文化包括了语言、历史、地理、宗教、政治制度、文学、建筑、民间文学、传统和信念。①M.Ennaji,Multilingualism,Cultural Identity,and Education in Morocco.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2005:20.从群体成员对本群体传统文化的了解可透视出其文化身份的状态。10名彝族学生被从12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随机抽样,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对本民族重要节日-火把节的了解程度。10名学生仅知道过火把节的时候,大家围着一团熊熊燃起的篝火载歌载舞,但不知道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只有二个受试者作了回答。一个说过火把节是:“为了纪念射日英雄。远古天上有十个太阳,让地球酷热不堪,有一名英雄射掉了其中的九个太阳,仅让一个太阳留在天空中,使温度适宜人类居住,因此每年人们都要过火把节来纪念这名英雄”。他的回答把火把节与中国汉族古代传说后羿射日混淆在一起。另一个说过火把节是:“为了驱赶怪兽。”从这10名彝族学生对其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了解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族群文化身份弱于其国家民族文化身份。弱化的少数民族语言身份与弱化的族群文化身份融合在一起必然导致弱化的族群身份,这一点可以从120名受试者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中看出。66.9%的受试者认为自己更是一个中国人,20%的受试者认为自己更是云南人,而只有13.1%的受试者认为自己更是一个少数民族。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公民身份意识比较弱。对12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果:61%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各类英语考试,32%的学生是为了了解英语文化,而只有7%的学生是为了将来能在地球村中履行一名世界公民的义务。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重均衡身份建构的重要性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四个结论。第一,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 (民族语言)身份的建构主要是在家与父母互动,在少数民族社区与族群成员的互动中建构起来。因没能在学校里接受正规的母语 (民族语言)的教育,他们的少数民族语言身份意识就比国家通用语 (汉语)语言身份意识弱。这种欠均衡的双重语言身份建构对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的维护不利。第二,少数民族学生的族群文化认同弱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这种欠均衡的文化认同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不利。第三,弱化的母语身份意识与弱化的少数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弱化的族群身份意识。第四,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公民身份意识较弱,需要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注意世界公民身份意识的培养。

在身份构建过程中,不均衡多重身份的建构折射出了建构者内心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赋予了强烈的情感价值,但另一方面他们对母语的掌握远不及对国家通用语的掌握,而且他们对民族语言所负载的民族文化了解不深。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其对自己的族群身份在情感上强烈肯定,但在社会价值上并不肯定。96.9%的受试者认为少数民族“土气”,61.3%的受试者认为主流族群“洋气”。从他们的这种评价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族群身份和国家民族身份赋予了不同的价值意义。这一矛盾的心理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也就是说少数民族族群认为自己对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占有不及主流族群,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族群身份在情感上的强烈依附,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改变家乡面貌,让每一名少数民族成员能为拥有自己的族群身份而感到自豪。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国家民族身份意识,这一点非常可喜,较强的国家民族身份意识有利益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安定。

在学校教育中应继续加强国家民族身份自豪感的培养,同时也应该增强族群身份自豪感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是带着自身的族群身份认同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不管这种身份认同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例如,就读于汉语学校的彝族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族群身份,会下意识地将主流文化与彝族文化作比较,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诸多客观原因,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闭塞,他们带着一种在闭塞环境中自发建构起来的、混淆的、未经检验和未经思索的族群身份认同来到学校。这种混淆的、未经检验和未经思索的族群身份认同与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建构起来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不太均衡,会让少数民族学生对其族群身份产生一种否定的认同,因而不利于未来民族族群群体健康积极的成长,也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因此,少数民族学生需要建构一种均衡的族群身份认同和国家民族身份认同,这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让多民族杂居的社区和谐稳定。

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重身份的建构存在欠均衡的情况,为了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让他们建构一种均衡和谐的多重身份,让他们不处在身份危机或身份不安全的状态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名能在不同语言文化社团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公民,使其多重身份成为一种财富,而不是使自己处在多重身份认同的矛盾中。

猜你喜欢

族群平均值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平均值的一组新不等式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由时变Lévy噪声驱动的随机微分方程的平均值原理
新兴族群的自白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