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发展

2014-03-06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研究

尹 仑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所,云南 昆明650034)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被多个学科关注的新问题,是对气候变化与人类——尤其是女性——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是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环境、社会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风险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类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开始做出种种努力。在学术界,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气候变化研究,为人类了解、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要使人类真正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社会科学的介入是必要的。当前,逐渐有一些从社会科学视角出发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思考和研究,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也开始逐步被人们关注,成为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前景的科学领域,也成为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也急切呼唤着理论的支撑和构建。为什么要进行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理论、方法和所要探索的相关问题是什么?本文结合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在国际层面上的研究现状,探讨这一研究的定义、内涵和理论结构,及其主要研究的重点和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一、气候变化与社会性别相关研究的述评

近十年来,逐渐有部分政府间和国际组织开始关注和研究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2007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报告中指出,穷人和弱势群体可能将承担气候变化的更为严重的影响,因为他们减缓和适应这一变化环境的能力都极为有限。这一报告虽然没有专门提及性别问题,但在全球贫困人口中,女性占着非常大的比例。2007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性别与气候变化”报告。2008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与女性环境和发展组织(WEDO)发布了“性别平等与适应”的联合报告。2009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了“性别与气候变化资源指南”报告。同年,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FPA)与女性环境和发展组织(WEDO)发布了“气候变化、性别与人口”的联合报告。2010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发布了“性别与气候变化培训”报告。上述报告的陆续发布,标志着政府间和国际组织在国际层面上对性别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建设和发展的逐步重视。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部分国外学者也开始从性别视角展开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从七个方面涉及了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问题:首先,由于社会角色和分工与男性的不同,气候变化对女性造成的影响要更为严重;第二,以市场为导向的气候变化减缓政策损害女性、土著民族和缺乏土地的人们等弱势群体的利益;第三,女性对于气候变化有着不同于男性的视角,应对影响的方式也不相同;第四,女性和男性导致气候变化的程度不相同;第五,女性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问题更为严重;第六,在气候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争夺面前,女性和孩子面临更为严重的危险;第七,由于女性的参与程度很低而造成了在气候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性别的视角。①②③Brody,A.,Demetriades,J.,Esplen,E.,Gender and Climate Change:Mapping the Linkages. A Scoping Study on Knowledge and Gaps. BRIDGE,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IDS),Brighton. 2008.尽管迄今为止的资料和探索的问题是有限和零散的,系统性的理论还没有形成,但毫无疑问这些研究为未来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与学术活动也有了逐步的发展,在一些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有相关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成果,出现了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如2013 年9 月中国妇女研究会在上海召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性别平等”研讨会上,首次出现了专门针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成果,并且基于具体的田野资料和实证调查。④尹仑,薛达元,倪恒志:《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社会性别研究——云南德钦红坡村的案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 期。这一切都标志着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的逐步发展。

然而客观而言,无论在国际层面还是在中国,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上,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刚刚起步,大多数研究基于传统社会性别的视角,涉及视野狭隘、领域狭窄和方法单一;同时,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与方法还不是十分明确。在中国,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开始被逐步涉猎,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着具备生态学与人类学学科背景的学者介入,并融合了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因此这一研究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深厚的跨学科研究基础,这也是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上相较于国外而言所具备的优势。

二、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之内涵和结构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从性别分析的视角来研究气候及其变化与女性——特别是广大环境脆弱和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女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为女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提供了理论和方向,而且并在更广的意义上对人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相互关系研究的一种类型,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有其理论结构与属性。其结构基于气候变化与女性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本文认为,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理论结构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

第一,价值观。包括女性对于气候及其变化的认识和观念,对气候及其变化的理解。

第二,习俗与制度。包括女性受到气候影响所产生的应对气候及其变化的相关习俗、制度和规范。

第三,行为和知识。包括女性适应和利用气候及其变化的行为和知识。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的结构。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理论框架,同时又具有地域性、国家性、民族性和不同文化背景等特征。由于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基于气候与女性所形成的长期影响关系,存在于世界上不同环境、国家、民族以及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必然产生不同的差异性,因此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具有以下属性:

环境性。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女性也依据各自不同的气候条件来获得持续生存的资源,或者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加强了自身生存的能力和质量。因此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也必然形成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的多样性,使得这一研究具有鲜明的气候环境特征,例如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女性,她们所受到的气候及其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方式完全不同,在这些具体地方开展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就会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女性所面对的气候及其变化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城市与乡村的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也有较大的差异。

国家性。不同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女性所受气候及其变化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持的态度和角色、所掌握的资源、所采取的方式和措施也是不同的,因此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具有强烈的国家性。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女性所受到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影响程度比这些国家的男性要大得多,而发达国家女性生活方式的碳足迹则要比这些国家的男性更为低。

民族性。不同民族的女性对气候的观念、认识、理解和行为等是不同的,因此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性。例如美洲土著民族、澳洲原住民、非洲部族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等世界各地不同族群的女性,对气候及其变化的传统认知、应对和利用不同气候的方式和知识,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文化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特别是不同的信仰和宗教背景下,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对于气候及其变化的认识,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就不一样。即使是在中国内部,不同民族的文化对气候的认识也不相同,例如藏族文化中,神山在气候及其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蒙古族文化中的长生天信仰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左右着气候变化的观念,维吾尔族的气候观念则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这些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对气候及其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具有价值观、习俗与制度、行为和知识三个层面的理论结构,同时具有环境、国家、民族和文化等多样性的属性和特征,使其具备了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属性,这就可以将未来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纳入到一个既统一而又多元的范畴,使这一研究能够规范化地发展。

三、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之重点和内容

社会性别介入气候变化的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认为关于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大致有三个重点和内容:首先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对女性的影响,例如气候异常加剧了“贫困的女性化”、气候灾害中的女性死亡率要高于男性等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其次是关注女性与气候的关系,认为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与包括气候在内的环境更为友好,女性的生活方式更为低碳和环保,这是生态女性主义在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中的延伸;第三开始关注女性与应对气候变化,认为女性——特别是传统社会中的女性——的社会角色及其所掌握的传统知识,可以在人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结合了民族生态学和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女性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不同性别与气候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部分观点认为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与包括气候在内的环境之间有着更为友好的关系,这种观点更多地存在于发达国家关于性别与气候的研究中,其基础建立在性别与发展的讨论和生态女性主义之上。

有的研究认为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对风险更为敏感,并更加提前准备好了行为上的改变以应对这种危机,也更可能支持严厉的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和措施。按照这种性别研究的模式来看,造成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首先是男性,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因此男性首先要为此承担责任。例如基于对交通的性别研究显示,男人更多地使用汽车和进行长途旅行,因此排放更多的碳到大气中。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女性更多进行短距离的旅行并经常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或步行,更倾向做出环保和理性的选择;基于对肉食消费的性别研究显示,男人的肉类消费量超过了女性,由于牲畜饲养占所有温室气体消耗量的18%,因此男性往往更污染,研究还表明,女性的消费比男性更可持续的。①Oldrup,H.,Breengaard,M. H.,Desk Study on Gender,Gender Equality,and Climate Change.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2009.然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往往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团队,这些团队成员往往是男性,他们被看作是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解决者,但是这些专家团队却缺乏女性的参与和性别的视角,女性的观点没有被充分体现。①Johnsson-Latham,G.,A Study on Gender Equality as a Prerequisi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at we know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women globally live in a more sustainable way than men,leave a smaller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ause less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 Advisory Council,Stockholm,Sweden. 2007.因此,女性的生活方式比男性更可持续,留下相对较小的生态足迹,造成更少的气候变化。

(二)女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不同性别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性通常被认为在减缓和适应的举措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Rodenberg,B.,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09.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诸如土著民族、原住民和中国的少数民族等传统社会中,女性在适应策略中往往处于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在传统社会中,很多地方的女性已经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结果,并且知道她们和她们家庭的需求③BRIDGE.,Gender and climate change:mapping the linkages. A scoping study on knowledge and gaps. 2008. http://www.bridge. ids. ac. uk/reports/Climate_ Change_ DFID. pdf.。例如女性在确保家庭粮食安全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她们承担着生计活动的主要责任,对家庭事务有更多的决策权,对身处的周边自然环境有着丰富的传统知识,因此可以根据气候和其他环境的变迁来保存和选择作物的品种,④IUCN/UNDP/GGCA.,Training Manual on Gender Climate Change. 2009. http://data. iucn. org/dbtw-wpd/edocs/2009 -012. pdf.并决定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和更新。这样做可以增加农业的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剩余产品可以在市场交易从而最终形成家庭收入的来源,从而增强社区和家庭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和能力。

减缓策略中女性的作用也不应该被低估。例如为家庭提供能源往往是女性的工作,在家庭层面使用有效的能源系统(特别是做饭用的灶和炉)可以降低排放并把女性潜在的作用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联系起来。女性同样参与到了自然资源和森林的保护过程中,森林不仅为女性提供了薪柴,而且还为她的家庭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和收入来源,例如食物、药用植物等。⑤IUCN/UNDP/GGCA.,Training Manual on Gender Climate Change. 2009. http://data. iucn. org/dbtw-wpd/edocs/2009 -012. pdf. (03. 02. 2010)女性通过植树和恢复植被等对森林的保护活动避免了由于森林砍伐而带来的排放,并且极大地降低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因此女性直接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由于女性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她们参与到相关的行动中来。⑥Sandra B?thge.,Climate change and gender:economic empowerment of women through climat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Programme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Rights.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 (GTZ)GmbH.2010. http:// www. gtz. de/gender

四、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之发展趋势

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加剧,人类需要通过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途径,去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在这一进程中,女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女性和气候之间存在的文化关系是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的价值所在。未来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将在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与两个层面得到发展。

(一)跨学科的理论研究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产生和发展的价值在于,为不同学科进入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探索平台和广阔的交流空间。社会性别、人类学、气象学、生态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都可以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视角去研究气候与女性之间的文化关系。这样既可以取得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也可以丰富既有的学科内容。例如可以基于生态人类学基础来研究文化、女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基于民族生态学开展生物多样性、女性的传统知识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研究,同样可以从性别研究和哲学的视角切入来研究女性生态主义与气候变化等。

因此,上述这些特点也使得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形成和具备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学科发展趋势。

在中国进行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则直接指向本文中所论述的内涵,即更加具备和拥有了多学科合作和跨学科研究的背景和基础,这种情况对中国进行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十分有利。在当代的国际学术环境中进行学科创新是十分困难的,单一学科的研究已经很难找到突破点,只有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和碰撞才能获得突破并产生创新。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所具备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方向,为中国乃至国际学界创立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可以使中国的妇女研究、社会性别研究和气候变化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学术界一个难得的机会。

(二)结合实际的运用实践

对于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而言,一个重要的学科目标就是要积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可以增强包括女性在内的全人类对气候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维护和改善气候环境,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视角和手段,使人们在建立和处理与气候及其变化的新型关系过程中更加具备性别视角和文化内涵,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女性的传统价值观、经验和知识等越来越在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显现出其特殊和无法替代的作用与价值。特别是对包括土著民族、原住民和中国少数民族等在内的传统民族社会中的女性而言,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女性相比,她们一方面承受着气候变化及其灾害所带来的更为严重的风险和挑战,更具脆弱性;但同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她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她们在长期依赖和利用包括气候在内的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一直以来是她们生存的保障,现在和未来也将成为她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为有效的资源和基础。因此,传统社会女性的传统知识是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研究成果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为她们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实际的智力和行动贡献。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有着其终极目标和责任,那就是实现女性对气候及其变化的应对,就是要使人类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更具有性别视角,要包括女性所拥有的丰富和多元的知识体系,最终使气候成为包括女性在内的全体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保障,而不是威胁。要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就必须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五、结论

中国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显现出其潜在的优势和特点,那就是民族生态学、生态人类学和社会性别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基础。跨学科的合作为中国学界在这一新兴学科及其研究的创建、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术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也处于领先地位。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基础建立在女性与气候长期形成的相互关系中,并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在当代,这一研究是人们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气候、建设与维护气候环境的重要基石。这一研究既可以作为一种学科进行建设,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运用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去,未来应该大力彰显这一研究的价值,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和成果运用。

同时,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可以使人类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拥有更为科学的价值观、更为丰富的知识、更为友好的行为模式、更为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从而达到人类与气候的和谐,在当今世界和人类发展阶段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