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砥柱中流留正气

2014-03-05

决策与信息 2014年4期
关键词:共和袁世凯孙中山

1912年元旦的清晨,孙中山从火车的窗子望出去,张灯结彩的路上到处都是欢呼的人群。人们喊着“共和万岁!”

火车从上海出发,经苏州、无锡、常州,目的地是南京——他将在那里,主持成立中国第一个共和政府。

中国似乎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和清帝奢华的宫殿相比,孙中山的总统府显得陈旧简朴。在这座原江苏省咨议局的旧楼中,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读了《临时大总统誓词》,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宣言中明确宣布:“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

从此,孙中山结束了流亡海外16年的职业革命家生涯,成为一个新政权的掌权者。这意味着,此前的破坏与革命,应从此转变为建设以及复杂情形中的坚守和妥协。

就在孙中山宣誓就职的时候,未能问鼎总统的袁世凯极为恼火,中断了与新政府的和谈。

袁世凯的举动,让孙中山选择用武力回应。革命党在战场上虽小有斩获,但北伐战事一起,孙中山才真的感到这个共和政府囊中羞涩。

据学者杨天石的研究,革命党最穷的时候,国库里只有10块大洋。与此同时,国内舆论大多倾向于赶快议和“南北统一”,外国势力则称“如中国内乱不止,就要实行干涉”。多重压力之下,孙中山只能妥协。

袁世凯通过北洋将领们向清政府施压,清帝溥仪于2月12日宣布退位。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政权移交袁世凯。

辞职当天,孙中山于南京同盟会践行会上举行演说,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此后,孙中山遍游中国十数省份,考察、演讲、接受中外记者采访,均只涉及架桥、修铁路之事,几乎无关政治。

就在孙中山为崭新的共和国奔忙之时,新生政权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一边,宋教仁高调宣扬责任内阁,鼓吹多党选举;另一边,袁世凯也在收紧权力。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宋教仁领导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取得绝对多数,32岁的他俨然是位政治明星。但很快,星光陨落。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被刺杀于上海沪宁车站。

就在国民党内部互相争论之时,袁世凯已集结兵力,向南方进攻。这样的局势下,争论已成多余。孙中山发起了“二次革命”。战火再起,共和成为泡影。

与“二次革命”这个充满气魄与野心的名字相悖,这场军事行动实际上只进行了不到两个月。在屡战屡败的情势下,“二次革命”最终失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众多党员流亡东京。

一夜之间,一切回到原点。曾经被“共和万岁”的呼喊声包围的临时大总统又一次成为流亡海外的革命者。

流亡海外的国民党员“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仍感痛心。不久,他召集海外党员,表示“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他开始重新思考共和的含义,认为“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党的涣散。由此,他决定建立一个信仰纯洁、纪律严明的新党。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以期“扫除专制政治,实现完全民国”。

新党要求党员按指印,立誓约,宣誓绝对效忠总理孙中山。孙中山的众多左膀右臂均拒绝加入该党。

这个只有不到700人的小党派,一面在海外积极筹款,一面在国内发动小规模的武装讨袁行动。但是这些暴动、暗杀和买通土匪讨袁的方式均无法奏效。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孙中山再次开始寻求实现共和的新途径。

就在孙中山流亡海外期间,袁世凯先是废除了《临时约法》,1915年12月,更恢复君主制,建立洪宪帝国,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做龙袍两件、金印五枚。中华民国仅仅存在4年之后,“中华帝国”再次还魂。

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心志无比强烈,他在东京召集集会,声讨袁世凯,并接连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希望以此唤起国民,重新建立共和国。

真正有力量讨伐袁世凯的是国内的军事将领。1915年底,蔡锷等人发起“护国战争”,海内外逐渐响应。1916年6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病逝。中国重归共和。

孙中山逐渐清晰地感到,彼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共和之表,而行军阀割据之实。他一面观察时局,一面退而著述,思考共和的真谛以及实现共和的国民基础。

三年时间,孙中山写作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合称《建国方略》。在自序中,他表示决不会放弃共和理想。“夫民国之建设事业,实不容一刻视为缓图者也。”

孙中山著述期间,中国战乱频仍。袁世凯之后,黎元洪、段祺瑞上台执政。在孙中山眼中,黎、段二人实行的是专断独裁,与共和背道而驰。1917年6月,张勋以调停黎段二人“府院之争”为名率军进京,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

很快,孙中山再次将希望寄托于他亲手培植起来的、陈炯明领导的“援闽”粤军。依托这支武装力量,孙中山开始了“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他在宣言中表示:“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

没过多久,孙中山遭遇到革命30余年最沉痛的打击。因为意见不合,他所依赖的陈炯明竟调转枪口,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不得不狼狈逃离。

孙中山由此觉悟到,单纯依靠一个军阀打倒另一个军阀是一条惨痛失败的道路。“必须寻求新的力量。”

从此,孙中山走上了“联俄联共”之路,欲引入新的力量,发动民众,寻求一种更加彻底的革命方式,以建立中华民国,实现真正的共和。

何为民国?孙中山说,“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革命党之誓约曰:‘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而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1924年10月,受孙中山影响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驱走了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乘机而入充当了“临时总执政”的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了欺骗群众,与冯玉祥共同电邀孙中山北上商量国事。尽管北上有一定的危险,“为救全国同胞,求和平统一”,孙中山还是决定冒险北上,与那些大小武人再作一搏。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入京。在北京车站,十万北京市民闻讯赶来欢迎身患重病的孙中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亲自前往北京车站迎接。但此时孙中山由于病重已不能对热情的群众发表讲话了,只能请人代读了一个书面讲话。

孙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饭店后,次年1月即病发。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自知不起,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扶腕,在汪兆铭(即汪精卫)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联政府书》上签字。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说:“要达到中国之自由平等,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在家事遗嘱中他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孙中山革命了一生,经手募集难以计算的钱财,可是他却没有什么私产,唯一的遗产就是华侨送给他的一所住宅和一些书籍。

1925年3月12日九时三十分,为救中国耗尽了毕生精力的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九岁。在弥留之际,孙中山还用断断续续的声音,反复呼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竟达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长挽联:“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于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猜你喜欢

共和袁世凯孙中山
孙中山的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等候袁世凯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彰显气度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走进“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