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本结合促进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初探

2014-03-03朱立学张世昂

现代农业装备 2014年5期
关键词:技能型应用型协同

朱立学,张世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 510225)

专本结合促进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初探

朱立学,张世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 510225)

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入手,分析了大专至本科教育无缝衔接的现实意义、有效途径和实现方法,并结合机电类专业技能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提出以专本协同为核心的高职到本科立交桥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机电类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专本结合 协同培养 技能型人才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早在2012年初,“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第二十三条提出: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更早的时候,教育部还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

1 目前大专学历升本科的困惑

目前大专毕业生通过继续全日制本科学习取得本科文凭的路径主要有专插本和专升本这两种受教育形式,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有益实践。其中,专升本为成人继续教育,属于非全日制学制,专插本则是面向社会各类大专毕业人员招考全日制本科高年级插班生,学生录取后插入本科三年级或单独编班完成大三、大四的学习任务,通过毕业答辩可获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这两种大专升本科的教育模式在高职人才继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现实困难。

1.1 专插本录取与专升本毕业的困难

看似通畅的大专升本科学习通道,在学生录取入校学习时遭遇多种打击。在每年的专插本考试大军中有大量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既面临着平均10∶1甚至是20∶1招录比的激烈竞争,就算万幸能脱颖而出被录取,在插入全日制本科高年级学习过程中,还面临着由于大一、大二学年人才培养方案的截然不同导致的基础知识薄弱,如果将他们与普通全日制三年级同学混合编班,往往跟不上学习进度;如果将他们独立编班,相关课任教师的教学

压力很大,面临同一门课程需根据不同基础理论水平多次备课的困境。

专升本学生由于是在职攻读本科学位,在学位英语考试面前往往望而却步,每年专升本学位英语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十分严格,能够通过英语水平考试最终获得学士学位的只有10%~20%,这其中,不少是原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后在职学习无法投入太多的结果。因此,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间无障碍的人才培养衔接,是建立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最关键的桥梁,需要形成从高职到应用型本科五年连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真正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使职业技术教育自成体系,形成层次结构完整的终生教育体制。

因此,融合高职和普通本科间教学计划的裂隙,通过专本结合的校校合作协同人才培养,为高职学生提供本科教育机会铺设上升通道,是实现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完善大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重要尝试,也是高等教育育人过程中对人才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人才培养过程的困难

虽然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情缘,但毕竟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距,并且普通本科学校接受高职教育专科学生的动机多数考虑的是扩大自己的生源,在培养方式上一般也是按照传统方式,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

由于生源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已各自完成了一段完整独立的专科教育,他们的知识背景与能力结构参差不齐。面对这些学生,使用同样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班教学,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不可能在同一堂课中各取所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要求、教学内容的难度把握等。教师和学生反映各种问题的声音此起彼伏,成为当前“专插本”和“专升本”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探讨“专插本”和“专升本”教育现状,制订行之有效的高职与本科对接的教学计划,明确教育目的,集成教育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校校联合,协同培养,促进高职学生升本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2 高技能型人才校校协同培养的优势

2.1 高职与普通院校教学资源的互补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是一般高职高专教育所不能满足的,需要更高层次的具有较好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传统的高职高专教育服务面向和培养层次毕竟有限,所以把高职高专的培养内涵延伸到本科层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应用的转化能力,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本科教学资源,补其理论不足;同时,利用高职院校重技能培训教育的优势,强化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补其技能不足,成为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因此,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的办学特点和优势,集成两者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专本结合校校协同培养,无疑是解决上述现状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我国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和技能构成上不足的有益探索。

2.2 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协同培养优势

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动手能力,理论基础的夯实是本科院校的强项,动手能力的强化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以整合专本院校各自的教学资源,实现“专本结合,校校协同”培养为目标,对接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厚基础,强应用”的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以广州市钟落潭高校园区的机电高技能人才培

养为例,可选取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合作高校的部分工科和经管类专业进行试点,综合高职高专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优势,进行专本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人才培养过程既要基于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又要考虑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单独培养要求。尝试将试点专业的专本教学计划融合对接,在高职学生中选拔部分志愿修读本科专业的学生提前进入本科学习,发挥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各自在实训和理论教学环节的优势,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使高职学生能很好的衔接本科教学要求,实现五年一贯制的专本结合学业提升教育,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可获得高职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双证),其余没有达到本科毕业要求,但已完成高职培养要求的,按高职毕业生就业。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专本结合校校协调培养人才的目标。

3 专本结合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3.1 地方政策支持下的院校教学资源融合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地方高校的办学处方权在不断扩大。广东省提出了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宏伟目标,创强争先建高地的高等教育改革在探索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走在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前列。强师工程,创新强校,完全学分制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也为试行专本结合校校协同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环境。

在政策指导下,可以有效融合各校教学资源,发挥本科和高职院校各自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优势,集成各自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互聘,学分互认,教学衔接”的专本合作校校协调人才培养目标。比照目前广东实行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试点的专本院校实施计划单列招生,进行专本结合的“五年一贯制”试点培养,或在合作的专科院校中选拔合适人才,组成试点教学班,进行专本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或可走出一条高技能高水平应用人才培养的新路。

3.2 以分段教学为主体的校校协同人才培养途径

实现高职(大专)与应用型本科的协同直通车式培养,如何避免专插本学生在招生入学后的理论知识断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互缝对接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间的交流调研,根据相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互补性,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差异,讨论专科所学知识能否满足本科基础教学的需要,学生进入本科高年级学习会有哪些困难等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各自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对接教学计划,以专科学生实现本科教育提高学业计划为目标,对专本结合协同培养的高职试点班级采取实践教学前置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的教学计划重在实训和工程体验,后二年的教学以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提升为主,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结合,高职教育到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无缝对接,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专本结合,校校协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3.3 专本结合促进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

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整合在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需着重考虑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并重。无论是2+2的本科起点专本结合模式还是3+2的大专起点专本结合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对接中,可以考虑基础知识下沉,实践教学前置,即学生在入学后首先进行专业锻炼,通知专业生产见习和金工实习等实践技能教学环节,零件三维造型,CAD/CAM过程认知实习等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机电类专业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按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指导思想,将高职技能培训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穿插融合,教学资源共享,成绩学分互认,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真正通过专本结合校校协同,提高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论

广东省现行的本科插班生招生政策是面向全省的专科毕业生,生源来自不同的专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差异较大,且定位基本是以直接就业为最终

目标,极少针对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另外专业衔接范围较广,只要通过全省入学考试就可录取。对本科院校而言,因专业招生计划限制,大多录取的专科生都以插班生的身份直接编入现有的本科三年级学习,很少单独编班,单独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造成部分生源教与学两难的问题,影响培养质量。通过学校联合,互相融合,选择部分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尝试进行教学计划的衔接,努力实现单独编制招生计划,从高职院校选拔优秀学生,单独编班培养。尝试“五年一贯制”专本衔接进行人才协同培养,探索实践优秀高职专科毕业生直接选拔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以实现“专本结合,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样的对接对学生和学校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朱立学.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10):35-36.

[2]朱立学.以校本研究促进成长型高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6)):59-62.

[3]罗晓敏,周敬业.浅议高校专业评估机制的优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125-127.

[4]王彤,唐卫民.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系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112-114.

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12]204号)-专本结合校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2209)。

朱立学(1970- ),男,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zhulixue@163.net.

猜你喜欢

技能型应用型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