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壤之约》故事线索分析

2014-03-02王云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电影评介 2014年2期
关键词:阿里郎金银平壤

□文/王云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电影《平壤之约》海报

2009年是中朝建交60周年,作为中朝友好年系列活动的一项,即两国首度合作拍摄电影《平壤之约》,这也是朝鲜建国60多年来第一次与外国合拍电影;经过三年的制作,此片在2012年登上银幕。

《平壤之约》故事线索设计巧妙,情节发展合理,人物的情感、心理几经波折;故事内容贴近生活,虽为主旋律影片,但没有连篇的口号。影片真实地反映平壤的城市面貌、居民生活、乡土文化,清新、自然,一改外界长期对朝鲜的刻板印象。其整体基调是愉快和谐、昂扬向上而暗含伤感,各条线索逐步汇聚,在阿里郎的正式演出场景展示中,将中朝友谊常青的主题推向高潮。纵观全片,艺术感浓厚,具有韵律美与内涵美,看完让人觉得很舒服。

《平壤之约》的故事线索特点是多而不杂、平实简约、不落俗套。全片可以划分为五条线索,两条主线——一明一暗,三条副线——优化影片的观赏性。

一、两条主线

(一)明线:王晓楠寻找舞蹈灵魂之旅

24岁的王晓楠练习朝鲜舞17年,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在一次大赛的半决赛中,她的奶奶——青年舞蹈学院名誉教授陈秀珍担任主评审。在其他评委陆续亮出高分的情况下,陈秀珍却面露异色。这一段采用了插叙方式,一面是王晓楠完成舞蹈时,在潮水般掌声与欢呼中得意地等待胜利,一面是她独自坐在空无一人的公共汽车上孤独失望落寞的神情。这种巨大反差折射出主人公王晓楠在舞蹈技艺方面虽然得到观众的认可,却不能得到奶奶的肯定,这也是她多年来的心结,她自己彷徨且迷茫,不知前路何方,不知怎样才能得到她最希望得到的赞许,怎样才能找到舞蹈中缺失的东西。

悲观失望的王晓楠准备告别舞蹈生涯,中朝艺术交流协会举办了一场研讨会,陈秀珍向凌建华院长推荐王晓楠参加,王晓楠认为奶奶总与她过不去,开始拒绝了;后来为了完成奶奶一个多年来的心愿踏上了去朝鲜的旅途。

在朝鲜的十天,依靠向导金成民的穿针引线,王晓楠渐渐与阿里郎创作团舞蹈指导,26岁的金银顺成为好朋友,在金银顺的帮助下,王晓楠学习和体会到朝鲜舞的精髓——不是简单的技巧与动作,而是一种民族精神。舞蹈中浸润着“阿里郎民族”对于和平、统一、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由衷的喜悦。

(二)暗线:支离破碎照片的合并之旅

在王晓楠寻找舞蹈灵魂之旅的过程中,还有一条并行不悖、贯穿始终、紧扣中心的主线索:一张支离破碎的照片,如何在远隔千里、跨越甲子之后,重新合并在一起。

这是一张60年前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军战士、朝鲜群众的合影,由中国战地摄影师,片中副线人物高飞的祖父拍摄。王晓楠的奶奶陈秀珍、金银顺的老师李慧英(当时叫李秀美)的父辈是东北抗联的战友,抗美援朝时期同在战地文工团从事前线慰问工作,她俩从摄影师那里剪下了照片上的自己,并互相交换。于是一张照片随三个人的分离而分离,直到60年后,高飞和王晓楠两位孙辈不期而遇,乘坐同一趟列车来到平壤。

不过要是一碰见,就把照片的事儿问清了,故事就没有什么味道了。再加上李秀美早已改名叫李慧英,即便她是朝鲜家喻户晓的功勋舞蹈艺术家,也没法问到她的下落。好在李慧英是“大舞蹈家”金银顺的老师,金银顺后来认出照片上的人,三条线索汇合,照片重新拼回一个整体。

影片临近最后,才将这张照片的来历娓娓道来,但照片的重要性是全片不可或缺的。首先,照片是逻辑成立的前提,正是照片的一角促成了王晓楠的平壤之行,如果不是要帮助奶奶找到“李秀美”,王晓楠定会拒绝前往朝鲜,那么后来的故事都不会发生;其次,照片是一种象征,陈秀珍与李慧英交换了各自的那部分影像,从此天各一方,但深深的情谊和对舞蹈艺术的共鸣却影响二人一生。影片由对“李秀美”的寻访展开,在回国后陈秀珍、王晓楠、高飞三人共同观看摄影展收尾,照片象征着陈秀珍、李秀美的友谊,也象征着中朝友谊在四代人中间的传承。所以说《平壤之约》的主线既是王晓楠寻找舞蹈灵魂之旅,又是支离破碎照片的合并之旅,一明一暗,共同推进剧情发展。

二、三条副线

(一)王晓楠和金银顺从隔阂到信任到交心

王晓楠和金银顺无疑是影片的两大主角,全片自两人幼年时分别练习舞蹈的场景开始,以分别后的隔空对话结束,首尾呼应、美感十足;故事情节是在两人关系的发展这条线索上走向深入的,从漠视对方、增进了解,到相互学习、心意相通;“平壤之约”可以说就是两人再次相见的一个约定。

王晓楠和金银顺是同龄人,都是青春的舞者。但是二人的初识谈不上很友好。首先是王晓楠,在了解交流对象是阿里郎创作团舞蹈指导后十分不解,她认为自己是民族舞演员,干团体操何事?另一方面,正忙于排练丝绸姑娘这一段舞的金银顺,也表现出不太愿意接待王晓楠的意思。王晓楠兴致冲冲地跳了段《铃铛》,希望金银顺认可自己跳的是真正的朝鲜舞,结果换来的评价仅仅是“是……也不是。”金银顺在丝绸姑娘中,始终觉得不太流畅,晓楠琢磨了一晚上,为金银顺设计了一种道具,但没能得到金银顺的正面回应。金银顺冷淡的表现积累了王晓楠心中的不满。终于因为一次迟到,王晓楠愤怒了,故事出现一个“危机”。

王晓楠和金银顺关系的两个“润滑剂”分别是对金银顺有好感的向导金成民和金银顺的养子7岁的朴中原。朴中原是个小孩子,与王晓楠很快成了好朋友,王晓楠带他去游乐场,还送给王晓楠墨镜;金成民一直在两个人中间牵线搭桥,帮助王晓楠。在爽约“危机”发生后,金成民向王晓楠和盘托出朴中原的身世,王晓楠这才知道,金银顺收养了烈士遗孤,并为之感动。“危机”化解,丝绸姑娘中加入了王晓楠的创意,金银顺为王晓楠表演了《铃铛》:

春天百灵鸟飞翔在蓝天上,呼唤春耕。

弯弯曲曲的山岭上,麦浪滚滚。

王晓楠开始赠送给金银顺一枚戒指,金银顺却将戒指和她送给朴中原的礼物一并退回,造成两个人之间的尴尬。在互相谅解后,金银顺决心帮助王晓楠深入地了解朝鲜民间艺术,接触普通农户,让她领悟跳好朝鲜舞的关键,那就是舞蹈最原始、最纯粹的东西——朴实、快乐、发自内心。

在李慧英老师的带领下,三代人一同练习舞蹈,将淳朴、内敛、美丽的朝鲜舞表演得淋漓尽致。离开朝鲜后,王晓楠的舞蹈终于赢得奶奶的肯定。

这里还有个呼应值得一提:60年前,李秀美和陈秀珍除了互换照片,还交换了别的信物,李秀美送给陈秀珍一把梳子,陈秀珍送给李秀美一枚戒指;60年后,金银顺和王晓楠除了一起找回缺失的那一半影像,也交换了别的礼物——金银顺送给王晓楠一套漂亮的朝鲜民族服饰,王晓楠的戒指金银顺也最终接受。

在伤感的主题曲中,王晓楠与金银顺隔空起舞,并做了点题式的“心灵对话”:

王晓楠:“奶奶总是问我,为什么跳舞?以前我跳舞,就是为了赢得观众的掌声和鲜花。这次朝鲜十天之行,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阿里郎的表演,他们既是十万人也是一个人,他们既是个人跳舞,又是在为这个民族而舞,他们每一个人的呼吸和吸气,每一次呼吸和动静的转换,都是心灵与肢体的沟通。”

金银顺:“命运好像是个交叉口,在我和王晓楠相处的短短几天里,我们相互学习到了各自所需要的东西,我们注定还会相见的。”

(二)高飞的寻访祖父摄影作品人物

高飞来朝鲜的目的,是完成爷爷的遗愿,用那部老相机,找到他曾经拍过的老战士们,在同样的场景,再重新拍摄一张照片,回顾历史沧桑,延续深情厚谊。

高飞先寻访到李慧英老人。后来李慧英老人回忆起照片来历,提到“一个年轻人”带着一张残缺的照片来找她,王晓楠这才意识到高飞正是随军记者的后人,两块残片得以完璧归赵。陈秀珍老人观看高飞举办的展览,称赞他做的事“老一辈看着高兴。”

如果没有这条线索的存在,可以说影片仅仅是在说陈秀珍、李秀美与她们流传人间的故事,有了这条线索,故事丰满起来,旨在告诉观众,中朝友谊代代相传,“平壤之约”绝非个案。

(三)金银顺和金成民的感情发展

金银顺和金成民互相吸引,擦出爱情的火花,但是都不迈出那一步。一方面,金成民扭扭捏捏、不敢主动;另一方面,金银顺要照顾养子朴中原,害怕朴中原不能接受这个父亲,逃避了这段感情。

王晓楠的出现,的确改变了这对有情人的命运。王晓楠发现金成民喜欢金银顺,便鼓动他主动表白;在金成民被拒绝后,王晓楠又成功说服金银顺接受了金成民。

王晓楠和金成民一起帮金银顺照顾朴中原,朴中原因为生病将错过阿里郎的总彩排,王晓楠和金成民将他带到五一体育场,虽然金银顺本着对阿里郎演出负责的态度,拒绝她的儿子入场,但是王晓楠、金成民作为朴中原的观众看着他一个人在体育场外演完自己的节目,在成功拉近金成民和朴中原关系的同时,也消除着金银顺的顾虑。

在离开平壤前,王晓楠和金银顺在画板上“对话”,终于捅破了窗户纸,金银顺和金成民在一起了。

结语

《平壤之约》“双主线、三副线”的故事线索堪称一大亮点,不但在朝鲜影史上具有突破意义,对于文化产业加快融入世界的中国也有极大的启示价值,无疑,丰富的故事线索才能带来观赏性强的故事。

猜你喜欢

阿里郎金银平壤
Multi-frequency focusing of microjets generated by polygonal prisms
燃情岁月金银潭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阿里郎山岗
马拉松
德珍:画梦里千年金银错